哲学与你一步之遥

「年轻学生更喜欢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但这两个哲学家的思想无边无际,我甚至不知道潦潦草草读过,思想会变得更清楚还是变得更糊涂......学哲学,最容易并未明理,只学得满嘴古古怪怪的词和话。」

是啊,学哲学,还未明理,只学得满嘴古怪词汇,在译著《感觉与可感物》的导言中,陈嘉映老师曾这样提到学哲学的常见弊病。

哲学究其本质,并不是一门教给人们古古怪怪术语的学科,而是一门爱智慧的学问,正如哲学(philosophy)词源所揭示:

哲学(philosophy)= 爱(Philo-)+ 智慧(sophia)

想要了解哲学,与其去阅读诘屈聱牙的大部头著作,不妨先从语言平实、论证结构不甚复杂的著作开始,比如陈嘉映老师推荐的英国哲学家翰·朗肖·奥斯汀(John Langshaw Austin)的著作。


01.

日常生活中的说话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语言交流的障碍。因为我们有不同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我们经常误解对方,以为对方也有同样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试想,当一个神学家在说上帝、宿命和报应的时候,和一个普通人心中的这些概念自然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甚至我们对于1米有多长,1斤有多重都不一定是有相同认识的。

那么,在我们的语言中,有没有共同的基础?我们能有效交谈吗?

奥斯汀就是这样一个把目光放在日常语言上的哲学家,他是「日常语言学派」创始人,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在维特根斯坦从分析哲学走向语言哲学之后,奥斯汀开始了自己对于日常语言的探索。

在他看来,在我们平时的日常交流之中就可以体现出哲学。不仅如此,对日常语言的分析,可以带来对许多传统哲学问题如知觉、真理、知识、行为等的更深入分析。

奥斯汀一生都致力于此,在他去世后,他的弟子整理了他的论文,形成了《如何以言行事》这本书。


哲学与你一步之遥

▲《如何以言行事》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3

书中,为了将日常语言变得更清晰,奥斯汀将我们日常的话语分成了三个基本层次。

这三个层次包含:

◆ 以言表意:记述式话语(类似维特根斯坦的陈述)。这句话描述了一个事实/记述了一个事件,比如「北京起雾霾了」;

◆ 以言行事:大概就是施行式话语。通过说一句话,做了承诺或命令,比如主持婚礼牧师说「我宣布你们二人正式结为夫妻」,他在说的同时就完成了为他们夫妻结成婚姻这件事情;

◆ 以言取效:取得一种效果。比如「桌子摆在这里太挤了」似乎是在陈述一件事情,但能取得跟说「请把桌子搬走」一样的效果。

日常交流的语言,总在这三个方面打转。以言表意,粗陋的比方,有点像生活里的八卦,有「真」与「假」的问题;而以言行事,则有「是否适当」(happiness or unhappiness)的问题。比如,如果我不是牧师,我宣布「你们二人正式结为夫妻」就不适当了。

奥斯汀的语言哲学分析,极不简单。

陈嘉映老师在介绍《如何以言行事》的导言里,专门提到,奥斯汀籍由他独特的语言分析:

「...对传统哲学的几乎所有的概念都提出质疑,共相、殊相、个体、物质事物、感觉材料、知识、真理、自由、行为等术语无不受他的挑战,而感觉材料与物质事物、共相与殊相、事实与价值、真与假、现象与实在、描述话语与评价话语、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等二分法的思维模式无不受到他的批评,这就是说,他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态度极为彻底,不愿意接受传统的概念框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大量传统难题或错误可以被消解或消除;从肯定方面看,他致力于寻求哲学上的「新的开端」,力图厘清一些哲学概念的真正内涵,使知识、真理、行为等问题在新的阐释中获得新生。他通过对传统哲学问题进行批判性的考察,改变了问题的提法和思考的框架,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02.

日常生活中的感觉


我们除了在交流沟通方面有障碍之外,对于日常语言的分析也是有所欠缺的。要是日常语言不够精确的话,就会让接收者认为,传递者的意思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但其实传递者所想要传递的信息,并不是接收者所接收到的信息。

日常的沟通问题,有时候是因为含混的感觉引起的。在《感觉与可感物》的导言中,陈嘉映老师曾针对沟通现象举例说明过:

「我说我的儿子成绩差,你问到底多少分,60分。也许我说的更精确了,但也许我说岔了,因为60分可能并不差。我们首先不是需要精确,而是需要拢集多个线头的、最富含意义的表达,「成绩差」连同我儿子的得分、连同我的判断和忧虑一起说出来。也常有人批评日常语言含混、模糊。含混、模糊和混乱接壤,但两者并非一事。没有梳理过的感觉是含混的,但不一定混乱。感觉混乱指的是另一类情况:混乱是理应清楚的地方不清楚,已经露出了自相矛盾的苗头。」

哲学与你一步之遥

▲《感觉与可感物》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0

那么,应该如何准确理解语言,尤其日常语言与世界的映射关系?

作为哲学名著,奥斯汀在《感觉与可感物》这本书里,有一个主要批评的靶子:「感觉与料」理论。这个理论认为:

「我们从来不曾看到,或以其他方式感知到物质事物本身,我们感知到的是感觉与料。」

(We never see or otherwise perceive, or anyhow we never directly perceive or sense, material objects, but only sense-data.)

按照奥斯汀的看法,「感觉与料」理论本身是个可以追溯到比柏拉图更为古老年代的理论。不过奥斯汀主要辩驳的是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艾耶尔的理论,体现在艾耶尔的著作《经验知识的基础》(1940)。

奥斯汀认为,当我们说「感知」时,我们一般是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闻到了什么,但艾耶尔的「感知」却「过度」概括了我们的感官经验。

奥斯汀批驳了艾耶尔的语言基础。他指出,艾耶尔在提出他的理论之前,就已经先设置了很多的范畴了。比如,他所说的事物、感知、物体这些感念,并不是普通人会使用的概念,但他却用这些感念来假设普通人的思考。他说的「真正的事物」、「真正的哲学」中的「真正」,也产生着语意不清,所指不明的情况。

在奥斯汀对艾耶尔的批判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奥斯汀认为,艾耶尔将错觉和幻觉混为一谈了。当人们谈到错觉的时候,意味着在错觉背后是有一个真相的。比如一个筷子放在水里,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是弯曲了,只是观察者产生了错觉而已。但幻觉则是人们凭空想出来的,是妄想的。

所以,奥斯汀的哲学被认为是日常语言哲学,他希望哲学家能够像科学家那样,找到确凿的基础,而不是急于讨论,如果是那样,哲学则会很快陷入困惑或固执。

与他的前辈维特根斯坦不同,维特根斯坦认为很多传统哲学问题其实是语言问题,他研究语言是为了消除这些伪问题。奥斯汀不仅通过研究日常语言来研究哲学问题,同时他认为,日常语言本身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奥斯汀是一个与维特根斯坦同样传奇的哲学家,可惜太早过世,49岁即因癌症辞世。而且一生只留下了七篇论文,别无专著。现有的专著,都是他的弟子根据他生前讲演整理而出。他的书难以翻译,所幸杨玉成教授翻译了《如何以言行事》,而陈嘉映教授翻译了这本《感觉与可感物》。

提示:陈嘉映老师又亲自为这两本书《如何以言行事》、《感觉与可感物》做了清楚明白的音频导读,喜欢的学友们可以滑动到文末订阅。


03.

日常生活中的反抗


与《感觉与可感物》同属于一类的还有米歇尔·德·塞尔托(Michel de Certeau)的所著《日常生活实践》。

德·塞托是法国当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也是巴黎弗洛伊德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被福柯称为「那一代最出色的人」。

哲学与你一步之遥

▲《日常生活实践》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

在本书中,德·赛托认为,日常生活可以透过无数可能的方式,利用外来的资源来发明自身,日常生活的核心价值是隐蔽且难以琢磨的。

人们关注日常生活,不应该有一种预设的立场,尤其不能够采用一种对立的态度去面对人,而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信心去召唤。德·赛托提到,只有从日常生活本身的题材中间,才能够形塑出关于日常生活的态度。

「抵制」是《日常生活实践》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德·赛托用「假发战术」一词来解释这种抵制现象,例如,一些工厂的雇员装作是在为雇主干活,但实际上是给自己干活。凭借这种抵抗的战术,他们可以避免那些既定机制的权力的压制。

福柯说空间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场所,但在德·赛托看来,日常生活空间仍然是一个有机会利用可能的资源来进行创造的场所:消费者通过采用流动的非政治化的实践来进行创造性的生产,这些实践利用统治精英所提供的空间和场所,改写了原来的脚本,把原本制度化的空间改造成为另外一种形态。

德·赛托认为,要理解文化工业,就必须要研究消费者的行为模式,无论它是个体的,还是集体的。

他将日常生活空间的产生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人们可以任用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文化,来破坏占统治地位的权力体系,创造新的空间;

◆一种是德·赛托自己用的词——行走,日常生活就是介于挪用权利和空间的方式,而行走则是创造那种窥看观察的机会,搅乱和打碎稳定的秩序。

浙江大学的吴飞教授在为我们导读《日常生活实践》时指出,如果我们借用德·赛托的理论来关照中国现实,会发现信息的消费者们似乎更具有一种创造性。人们不仅能改造主流提供的文化产品的编码,甚至还能够透过文本媒体提供的文本,来进行某种程度的反抗解读。

人们并不是逆来顺受的,他们也能够逐渐创造出相应的抵抗战术。用德·赛托的话来讲,就是透过日常生活实践,反过来操纵这些限制,开创出主体性的行动空间。

然而,德·赛托没能够揭示出,不同的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弱势群体的反抗意识和战术是否存在差异;不仅如此,他也没有揭示出日常生活中隐秘的反抗,是否可能转化为一种正式公开的冲突。

对此,吴飞老师认为,德·赛托其实高估了弱势的抵抗力量。在以传播为主导的信息社会里面,服务信息和符号的生产与流通已经成为一种控制生产工作和消费的关键,谁控制了信息的网络,就控制了社会权力。

现代政治权力不得不借助语言的策略来维护其合法性,将赤裸的控制关系伪装成一种委婉的表达。因此,弱者的反抗,首先要撕开这层伪装,去面对强大的压制力量,以及施加在弱者身上形形色色的礼仪,立法规范权力和话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