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甲骨惊天下”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文化渊源?

用户7265397505190


大家好,我是六言国学。作为一名文化领域的原创创作者,在这里我想简单的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片甲骨惊天下”什么意思。

甲骨文,是指刻写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是汉字的鼻祖,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发现:清朝光绪年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患痢疾到药店买“龙骨”,意外发现了年代久远的兽骨遗留,大量收购后研究推测其为殷商之物,翻开了甲骨学的第一页。

意义:甲骨学研究涉及领域广泛。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评价,甲骨文与金文、战国秦汉简帛文字以及今天的汉字一脉相承,对中国历史发展、思想意识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民族文化影响深远。

文化渊源

现有的甲骨刻辞大致可分为两类:占卜刻辞和记事刻辞。

殷商时代是一个鬼神崇拜的时代,上至国家大事,下到家庭生活,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来预测吉凶祸福,并将所问之事刻于甲骨,这就是占卜刻辞。

而记事刻辞则是人们以特有的记事文例形式,在龟甲兽骨上刻写下文字,并贯以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信仰追求。

近代渊源:三千多年来安阳殷墟附近一直也都有甲骨出土,但是却一直被人误作为药材来使,当时的人们叫它“龙骨”,用来治疗跌打损伤和脓疮。直到1899年秋天,清代学者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细小的刻画,这才给甲骨文验明了正身,让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一千多年,在20世纪初的学术界引起了一场“大地震”,震惊天下。

欢迎各位朋友在评论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一起讨论。


六言国学


摘要: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惊世惊天龟甲片,神奇神秘卜辞骨.十万枚,灿烂放光芒,四海馥。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的发现石破天惊,改写了中国历史,就像是一个近世神话。它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它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一、甲骨文”名称的由来

甲骨文发现后,在最开始的研究中,有多种不同的叫法,如“龟,契文”还有以甲骨文的内容命名的,如罗振玉先生的作品《殷商贞卜文字考》,“贞”在商周两代的意思,就是占卜。

20世纪20年代初,陆想德在《甲骨文之发现及其价值》一文中,首次使用“甲骨文”。这个命名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甲骨文”得以正式命名。

二、龟虽寿三千岁,永不朽在文字

甲骨文是以龟甲和兽骨组成的,字就刻在这些龟甲和动物骨头上。因为碰到了王懿(yi)荣甲骨从不值钱的“药材”一变而为珍贵的研究资料,避免了人为的继续毁灭。一个多世纪以来,殷墟出土甲骨约达15万片,为世界文明史留下了宝贵的篇水有源,木有本。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活水和生长之根,它的发现、推广、考释,成就了一片甲骨惊世界”的中国传奇。

甲骨文的发现撬动了殷墟上覆盖了3000多年的泥士,引发了自1928年开始的历时80多年的殷墟科学发掘,古老的殷商王朝埋藏在历史深处的隐秘世界逐步显现在世人面前。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因病得“福”发现“龙骨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1899年,清朝的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王懿(y)荣,患了伤寒,用了许多药都不见。后来,大夫给他开了一剂药方,药方上有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以前从未听过,便吩咐家人拿包“龙骨”看看。

谁也没想到,就是缘于这一点“好奇”举动,开启了我国古文字研究的又一崭新领域。从药店买回没被捣碎的“龙骨”,王懿(yi)荣发现上面有很多刻痕。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他翻开史料典籍,反复揣摩,发现上面的一些奇异的线条与青铜器上面的金文有些相似。

王懿(y)荣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最辨识出的是“雨、日、月、山、水”等几个。

由此,王懿(y)荣决定对“龙骨”进行深入研究,并向外界高价收购带字的甲骨。他先后共收购了1500余片甲骨,经过考释,他初步断定刻在甲骨上的“线条”是殷商时期的文字。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人为“甲骨文之父


V思维视觉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有一段传奇故事不得不说!

1899年,居住在北京的王懿荣得了病,一位老中医给他开的处方中有一味药叫“龙骨”。家人到药店抓药回来,王懿荣惊奇地发现,那味所谓的“龙骨”上竟然隐隐约约地刻着一些符号。

这上面怎么会有这些符号呢?对古代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他喜出望外,立即亲自赶往药店,问老板“龙骨”的来历,并将药店里的所有“龙骨”全部买下。

回家后,王懿荣对“龙骨”上的刻痕细细辨认,发现这些符号很像我国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确认了自己的发现。那些骨片并非什么“龙”的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上面刻的符号正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一片甲骨惊世界”,王懿荣因此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王懿荣保存的甲骨大多数都转给了他的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后来刘鹗又搜集到了不少甲骨,他收藏的甲骨总数达到了5000余片。

1903年,刘鹗首次将这些甲骨文字刊印成书,这就是《铁云藏龟》。没过多久,学者孙诒让以《铁云藏龟》中的甲骨资料为基础,著成《契文举例》一书,这是首部有关甲骨文研究的专著。


一沙一世界52136658


“一片甲骨惊天下”,历经120年,甲骨学已然成为海内外学术界关注的一门国际显学。这3000多年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更是世界文化库藏中熠熠生辉的瑰宝。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

2019年10月起,甲骨文迎来了发现120周年的纪念时刻。一系列纪念活动隆重展开,10月18日至20日在甲骨文故乡河南安阳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2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长达两个月的大型甲骨文文化展,11月1日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年座谈会。这是甲骨文发现以来中国首次在国家层面举办系列纪念活动。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绵延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并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古代史研究所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所言:“殷商甲骨文可借以透视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社会生活景致,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思考中国精神之缘起、探索中国信仰之源头,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文化品格之由来,在无形中滋养着我们的价值观。”

海内外学者汇聚“甲骨文故乡”

安阳小屯,清晨的阳光照射在洹河南岸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仿佛能感受到3000多年前王朝都城的气韵。

殷墟以小屯村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分布,包括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和殷墟博物馆。遗址中,一块刻有“甲骨文发现地”的巨石静静伫立,向人们讲述着甲骨文被发现、发掘的传奇过往。

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中,一位满头华发的老人看着展厅中的甲骨文物,久久凝视,似乎沉浸于自己的思绪中,她就是最早发现甲骨文出土地的罗振玉先生的孙女、83岁的罗琳女士。

“每一次来到小屯,来到殷墟,都是一次心灵的沟通,不管是怀念还是倾听,在我心里都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罗琳告诉记者,站在这,她感受到3000年文明的历史沧桑,更能体会到祖父在探明甲骨文出土地时的心情。

光绪戊申即1908年,罗振玉经过多方查证得知甲骨文出土地为“洹滨之小屯”,随后他派堂弟和内弟来到小屯村,从而率先探明了甲骨出土之地为河南安阳小屯村。罗振玉还正确考订出甲骨出土于商代晚期都城,属于殷商王朝遗物。甲骨文出土地和性质的考订,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甲骨学奠基者。

罗琳说,祖父痴迷于甲骨文研究,曾收集甲骨3万余片,并研究、整理与刊布甲骨文字,晚年甚至希望定居安阳,潜心钻研甲骨文,但由于时局动荡未能如愿。罗琳曾在祖父的一本书上发现一行小字,带给她震撼:“龟虽寿三千岁,永不朽在文字”。是啊,殷王朝早已成为久远的历史,但文字却永不朽,它埋藏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延绵不绝,代代相承。

从“一片甲骨惊天下”,120年来,几代学人倾注了无数心血。宋镇豪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甲骨学120年历程有光辉也有磨难,作为冷门绝学,早期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屈指可数。“刘鹗曾被流放新疆,罗振玉曾流亡到日本但仍进行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在抗战期间坚持研究甲骨文,我的老师胡厚宣先生奔走南北进行整理收集。甲骨文120年来的研究之路很艰难,但经过磨难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学问,练就了甲骨学人坚忍不拔的信念。”

前辈甲骨学人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今天的甲骨学研究者。10月18日至20日,在甲骨文故乡安阳,集中外甲骨文学者于一堂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结出了丰硕成果。研讨会上,中外学者提供了近70篇论文,涉及甲骨文研究的各个方面,包括甲骨文字考释,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以及甲骨文的分类、断代、整理、缀合、辨伪和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展现出甲骨学研究的现状和水准。

“这次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甲骨学者热烈响应,参会者中,既有长期坚守甲骨学研究的学术前辈,更有一大批后起之秀,有来自考古学、古文字学、语言学、信息科学领域的,还有美术、艺术类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大家切磋交流,相互启发。我感受到甲骨学是冷门不冷、绝学未绝。”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黄德宽说。

要将甲骨碎片还原成完整的甲骨,进而解读中国的文化传承密码,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用现代手段为缀合提供参考的可能,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讲师张展的论文《计算机拼接甲骨图像技术综述》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关注。此外,美国罗格斯大学终身教授陈光宇的研究成果《甲骨刻辞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副研究员莫伯峰的论文《利用深度神经网路判别甲骨文字体的初步测试——以字形为依据》等,都提供了以科技手段研究甲骨文的全新思路。

“这次甲骨文国际研讨会呈现了新时代‘冷门绝学’发展的新气象。”黄德宽总结道,“学者们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日趋精细化,突出表现在甲骨文的缀合、甲骨资料的再整理和已有资料的再清理方面。同时,基于新材料、新认识,反思甲骨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关于‘两系说’的讨论,对一些常见的甲骨文字的再分析;比如‘吉’这个字的讨论等。同时,我们还看到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也是一个新趋势,让我们对未来更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了憧憬,也充满着期待。”

120年甲骨学“绝学未绝”

甲骨文发现至今的120年中,时代风云变幻,学者们始终传承守护着甲骨文研究,使这门古老又崭新的学问绝学不绝。一代代学者深钻细研,在甲骨学各个分支作出独特贡献。

甲骨学研究与殷墟考古密不可分。1928年秋季,刚刚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董作宾对殷墟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从此之后,史语所考古组每年春秋两季在殷墟进行科学发掘。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0年进行了15次殷墟科学考古发掘,发现大量珍贵的甲骨文材料。

抗日战争期间,处于沦陷区的殷墟遗址陷入无政府的盗掘状态,大量殷墟出土遗物再一次严重流失到海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尤其是自1959年在安阳设立了殷墟考古工作站之后,1961年殷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殷墟考古发掘走上了正轨。1973年3月至12月,在小屯村南地出土甲骨5041片。这是自1936年发现“YH127”坑后,又一次意义重大的甲骨窖藏发现。

在国家博物馆的甲骨文文化展上,专门设置了三面展墙以及展柜,致敬120年来甲骨学者们的卓越成就。甲骨文第一本著录《铁云藏龟》作者刘鹗,甲骨文研究第一本著作《契文举例》作者孙诒让,甲骨文第一本字典《簠室殷契类纂》作者王襄,他们开风气之先,为甲骨学的诞生和草创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都是中国近代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为甲骨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因名号中都包含一个“堂”字而得名“甲骨四堂”。1939年,著名甲骨学家唐兰在《天壤阁甲骨文存》中说:“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新中国成立后,为甲骨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陈梦家、唐兰、商承祚、于省吾、胡厚宣则在“甲骨四堂”研究的基础上,将甲骨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陈梦家补充并纠正了董作宾的甲骨断代观点,提出“三个标准”和“九期分法”,在文字考释和商代宗教礼制等方面有所建树;唐兰用自然分类法和偏旁分析法研究古文字,考释出100多个汉字;商承祚21岁即出版《殷墟文字类编》,王国维评语“此书可以传世矣”;于省吾善运用古文字校订先秦典籍,被誉为“新证派”代表;胡厚宣在搜集、整理和刊布甲骨文资料方面成就斐然,开创了分期分类的甲骨著录编纂体例,擅长结合遗址、殷商史进行研究。

学术研究的基础是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刊布。影响最大的就是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1978至1982年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的《甲骨文合集》,共13巨册,收录殷墟甲骨41956片,是目前收录甲骨最多的一部大型著录书。

 

有学者对浩瀚的甲骨文资料和上万条研究目录,进行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式的搜集、追索,并进行全面系统的爬梳整理,诸如《殷墟卜辞综类》(1967年)、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1989年)和《甲骨学商史论著目录》(1991年)、 《百年甲骨论著目》(1999年)等。这些著作不仅为甲骨学者,而且还为其他学科学者利用甲骨文材料,深入发掘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极大方便。

2011年,由宋镇豪主持、历时8年完成的11卷本、688万字《商代史》推出,通过地下掘出的史料,将中国的上古信史从公元前841年又上推了1000多年,填补了商断代史著的空白,也补上了中国上古史体系的重要缺环。

甲骨文仍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难题,但是如今,国家层面的重视前所未有。

甲骨文研究呈专题化、精准化、系统化、规模化和数字化。国家社科基金“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项目实施,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组织的“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科研”项目启动,推动甲骨文研究进入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

新的里程碑:甲骨文大数据平台

120年来,甲骨文引起国际国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与深入探索,研究成果浩如烟海。中国以及日、美、加、英、法、德、意、韩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位学者写下的甲骨文论著总计有20000多种,甲骨文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性显学。

 

但是,如何让这些蔚为大观的文献成果便于检索、利用?如何让全世界甲骨学者获得第一手可信的甲骨文著录信息?

在国际研讨会开幕仪式上,“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的发布,解答了这些疑问。

“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和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作建设,包括“三库一平台”, 即甲骨文字库、著录库、文献库 和甲骨文知识服务平台。这 一 平台为甲骨学研究提供 大 数据支持,标志着甲骨 学研究进入智能化时代。

 

宋镇豪介绍,甲骨文发现120年来,相关资料浩瀚纷杂,资料获取难度大,一般人不易进入。“殷契文渊”平台是世界上现有资料最齐全、最规范、最权威的甲骨文数据平台,对全世界免费开放,改变了过去甲骨文研究的“窘境”,任何对甲骨文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认识、学习、研究甲骨文,这是甲骨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平台从2016年开始建设,目前完成了第一期建设任务,对甲骨文相关的基本数据进行了整理,包括自1899年甲骨文发现以来120年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论文、硕博论文等2万多篇,246种甲骨著录。平台建设的第二期任务将对基础数据进行补充,并进行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研究,包括甲骨文知识图谱、甲骨文检测与识别、甲骨自动缀合系统、甲骨文献的全文检索等。

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为甲骨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甲骨文的缀合、释读都将是革命性的进步。宋镇豪认为,数字化、可视化将是甲骨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应当重视文理结合、跨学科、同方向、开放式的协同创新攻关,加强甲骨文献资源数据库与智能深度识别甲骨文字信息应用平台的建设。

“甲骨文研究正朝着‘数字甲骨惊天下’的方向迈进。”宋镇豪说,“这个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凝聚了老一辈甲骨文研究者的心血,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甲骨文的研究当中来。”

 

让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活”起来

在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化·传播·创新”甲骨文文化传播与发展主题论坛,围绕如何推动甲骨文的文化传播和创新设计,如何让甲骨文在互联网时代焕发青春,如何被更多人喜爱而展开讨论。

首款甲骨文设计字库,活泼有趣的甲骨文创意表情包,将古老文字制作成动画、贺卡,甚至做成嘻哈歌曲……将3000年前祖先使用的文字融入当下设计潮流,这些,都出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之手。

 

论坛上,当陈楠向与会者展示自己设计开发的甲骨文系列表情包时,会场内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这些甲骨文表情包,有的依托甲骨文现有文字,将其转化成更直观形象的动物,再配上流行用语;有的进行了再创造,生动有趣。

陈楠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数字化甲骨文设计”的研究与创作工作。2017年,他设计的首套甲骨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以及嘻哈歌曲等,带动了大量年轻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此次纪念甲骨文120周年系列活动的徽标,也由陈楠设计,标志采用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龟甲外形,中心图案为甲骨文的“见”字(同“现”),其形如人跪坐而视,既体现“发现”主旨,又有“敬畏回望”之内涵。

“年轻一代其实非常热爱传统文化,只是许多人缺少接触的机会。”陈楠说,“这些甲骨文表情包选取的是年轻人喜欢的词汇,应用了甲骨文的文字原理和图形,添加了今天的创意设计,可以理解成用现代设计语言包装起来的古代文明,找到一个传承古文字的路径,使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截至2019年9月底,甲骨文表情包在互联网上的发送量已经达到132万次,下载量超过16万人次。

 

近些年,在推进甲骨文和汉字文化传承、普及、走向公众方面,许多人在做积极尝试。论坛上,小象汉字的创始人刘良鹏介绍了他如何从孩子的需求中看到甲骨文文创的价值,从而设计了广受欢迎的《甲骨文游戏字卡》;北京国际汉语研修学院常务副院长桂帆介绍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加入甲骨文元素,通过形象的描述,让文字在学习者的脑子里构成一幅画,让文字鲜活起来;被称作“汉字叔叔”的美国人斯睿德展示了他建立的汉字字源网站,通过将甲骨文、金文等古汉字扫描录入,建起了一个古汉字数据库,广受欢迎……他们用自己的创意和行动诠释了如何真正让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活”起来。

这些尝试,让甲骨文从高深学问走入大众文化,体现出甲骨文独特的时代价值,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基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精神血脉中。


奇门蔡大仙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时出现的文字,记录商朝人占卜活动的文字,到现在已经是三千年了,由于它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因此被命名为甲骨文。





诗兰朵国际家居


“一片甲骨惊天下”说的是发现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与甲骨学,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生活景致,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信仰之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与品格之由来、中国艺术美学之发轫最真实的素材。

所以说,发现甲骨文,对了解三代历史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我们能更接近历史了。

甲骨文的历史

国家图书馆现收藏有35651片甲骨,约占甲骨存世总量的四分之一,经常会有一些展览,可以去参观。

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有极少数用朱或墨写成。1899年发现于殷墟,也就是河南省安阳市西郊小屯村的商王朝故都,所以又称“殷墟文字”。

这种文字主要是公元前1300至前1028年,即盘庚迁殷至纣王末年之间,殷人占卜的记录。

1、甲骨文上有字,字是怎么来的?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

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2、谁发现的甲骨文?

王懿荣(1845-1900),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书法家,甲骨文发现和收藏第一人,出身仕宦世家,其祖父官至山西巡抚(从二品,省部级)、父亲官至四川成绵龙茂道(正四品,副省级)。

王懿荣青少年时泛涉书史,喜欢古书古物,不好治经(研究四书五经)。同治二年(1863)以议叙铨户部候补主事(议叙是清朝一种任用保举非科举人员为官的方式),王懿荣因其岳父黄熙庭在知县任内捐办天津海防有功而入仕。

王懿荣曾参加过八次乡试,于1880中进士,后累功升至国子监祭酒。

王懿荣于1899年发现并开始收藏殷墟甲骨,通过古董商收购甲骨约1500片,不过其在世时只以收藏、鉴赏甲骨为乐,并未对外公布甲骨资料。

3、除了国内,其他地区有甲骨文吗?

2015年,墨西哥州的考古发现了玛雅遗址中,刻画在石头上的84各象形文字,这些文字距今已经有超过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对比起来,刚好是我国的殷商时期。

玛雅遗址中出土的很多东西,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殷商时期的印记,青铜器向华夏人,同样对玉器十分的喜爱,一些用具上所刻画的图案,也与殷商遗址出土的用具图案相似。

最早几批殷墟甲骨都是经潍县古董商转卖到收藏家手中的,有范维卿、范寿轩、范春清、赵执斋、王缉等多人,出场最多的是范维卿。潍县商人虽以挣钱为目的,但是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殷墟甲骨的作用。

不过由于甲骨暴利可图,潍县商人对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之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保密达九年,充分体现了商人狡猾逐利的一面。

甲骨文的的现状及传承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154600余片,约有4600多个单字。

1、现状

在这4600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1700个左右,仍有2900个左右的单字不识。

研究证实,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

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

2、目前中国文字地位

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5500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年前。

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

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不仅如此,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距今7000多年的刻画符号,也为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结语】

甲骨文发现后,学者们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了《史记·殷本纪》的可信,证实了司马迁撰写的商代历史绝非向壁虚构,从而又极大地提高了《史记》中有关夏朝历史记载的可信度。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正以《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为线索,探寻夏代的历史文化,目前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因此,用出土文物去印证古代典籍,重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可信历史,甲骨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二十页


中国语言特色。

惊世界。当时中国备受欺凌,民族自信心到了史无前例的低谷。

甲骨文的出现让遥远的商代繁荣展现在我们面前。

甲骨文是目前为止中华文化最早的发源地。

但是要说影响力多大,也不能无限放大,还是需要全民科技和实力的提升。

随着甲骨文的解读和出土文物的增加。商代血腥的祭祀仪式,让人不寒而栗。未成年的孩子奠基用,砍掉手脚更是普遍现象,出土的人大多肢体残缺。要说惊世界,这点倒是挺让人震惊的。

一些人选择性展示和表达。只说好的。掩盖不好的

看到中国一些古董被炒的很热,把聪明才智都用在造假和鉴定上了。很是痛心。

一些人不是研究探索,而是复制粘贴,显得自己很厉害。甲骨文成了他们炫耀和愚弄别人的工具。


2019年的朱红兵


甲骨六惊。

第一惊:汉字起源添新证。明确证明甲骨文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

第二惊:汉字源流愈分明。在此之前《说文解字》是早期汉字的权威解释。甲骨文的发现纠正了说文的很多错误。加上与后期出土的钟鼎文、简牍帛书文字的研究,汉字的源流愈加清晰。

第三惊:探索远古文明又迈进了一大步。

第四惊:奇妙的想象,神妙的结构,美如图画般的像形特征。

第五惊:神秘的占卜,无形中记录了政治、军事、人文、自然、天文、气候等难能可贵的远古信息。

第六惊:发现于世纪之交,中华民族正经历历史性的黑暗和低谷,否极泰来,当然也是复兴的开始。


金刚7894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上发现了早期文字——甲骨文。这成为研究殷商历史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这些甲骨文的研究,使商朝从传说到有实物证实存在,将中国有实物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上千多年,并印证了司马迁的《史记》对商代历史描写的基本准确性,震惊了当时世界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所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


孤竹逍遥游


自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正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时间,中国快要被列强瓜分。而发现了甲骨文,难道不是中国的老祖宗在地下感知到了他的后代子孙要受到伤害,甲骨文的出现预示我们中国是一个延续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他的出现会使过国人惊醒,奋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