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時代的溫室效應,南極出現了溫帶雨林


恐龍時代的溫室效應,南極出現了溫帶雨林

德國的地質學家Johann Klages在發表於《自然》雜誌裡的一篇論文中說,他們發現了一個沉積層,驚奇的的發現在9000萬年前,當恐龍在朝鮮半島南海岸漫遊時,南極洲正被溫帶雨林覆蓋,而不是冰天雪地。另外,導致當時冰在南極洲消失的原因可能是當時氣候的極端變暖,這很可能是由大氣中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引起的。

白堊紀是地球歷史上最熱的時期之一,熱帶海的表面溫度達到35度,海平面比今天高170m,但是當時的具體氣候和環境是什麼樣子的,還是一個未知的謎團。

研究人員發現的3m長的鑽孔岩心是保存完好的森林土壤,其中包含了許多花粉和帶有緊密纏結根系的孢子。

當時,研究人員用X射線計算機進行了斷層掃描,表明當時在南極洲似乎有針葉樹和樹蕨的存在,例如高大的Nahan松樹和Namyangsam雪松。

儘管在這次鑽探中並未發現恐龍化石,但研究人員發現,由於白堊紀時期恐龍的全球分佈以及適合其棲息地的氣候條件,恐龍生活在南極洲是完全可能的。在南極半島的邊緣,人們曾經發現了鴨嘴龍的化石。

南極82度,距南極900公里的南極雨林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成了一個謎。在這種緯度下,南極冬季將持續長達四個月的夜晚。

研究人員對沉積物進行了詳細分析,發現當時南極西部的年平均溫度為12度,夏季則上升到19度。研究人員說:“河流和沼澤的水溫已經上升到20度,年平均降水量為2464毫米。”

根據以這種方式獲得的植被,溫度和降水數據,白堊紀氣候模型表明,當時的南極洲很少有甚至沒有冰蓋,而且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比已知的要高得多,只有在如此條件下南極洲才可能出現茂密的森林覆蓋。

合著者傑裡特·羅曼·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教授說:“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知白堊紀二氧化碳的濃度約為1000 ppm。” 他說:“但是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發現當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必須達到1120-1680ppm,才有可能形成當時的南極洲的平均溫度。”

當時的二氧化碳濃度比如今的濃度(400 ppm)高3至4倍,如果溫室氣體按照目前的趨勢增加,那麼在未來300年中,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會超過1000 ppm。

這項研究對於應對氣候變化重要的意義,它顯示了二氧化碳在全球變暖中發揮了多大作用,以及極地冰原的反射功能在防止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

科學家們接下來的研究任務是找出使溫暖的南極冷卻下來並被數千米深的冰覆蓋的原因,我們現在急需讓地球降溫的方法。

恐龍時代的溫室效應,南極出現了溫帶雨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