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时代的温室效应,南极出现了温带雨林


恐龙时代的温室效应,南极出现了温带雨林

德国的地质学家Johann Klages在发表于《自然》杂志里的一篇论文中说,他们发现了一个沉积层,惊奇的的发现在9000万年前,当恐龙在朝鲜半岛南海岸漫游时,南极洲正被温带雨林覆盖,而不是冰天雪地。另外,导致当时冰在南极洲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当时气候的极端变暖,这很可能是由大气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引起的。

白垩纪是地球历史上最热的时期之一,热带海的表面温度达到35度,海平面比今天高170m,但是当时的具体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子的,还是一个未知的谜团。

研究人员发现的3m长的钻孔岩心是保存完好的森林土壤,其中包含了许多花粉和带有紧密缠结根系的孢子。

当时,研究人员用X射线计算机进行了断层扫描,表明当时在南极洲似乎有针叶树和树蕨的存在,例如高大的Nahan松树和Namyangsam雪松。

尽管在这次钻探中并未发现恐龙化石,但研究人员发现,由于白垩纪时期恐龙的全球分布以及适合其栖息地的气候条件,恐龙生活在南极洲是完全可能的。在南极半岛的边缘,人们曾经发现了鸭嘴龙的化石。

南极82度,距南极900公里的南极雨林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成了一个谜。在这种纬度下,南极冬季将持续长达四个月的夜晚。

研究人员对沉积物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当时南极西部的年平均温度为12度,夏季则上升到19度。研究人员说:“河流和沼泽的水温已经上升到20度,年平均降水量为2464毫米。”

根据以这种方式获得的植被,温度和降水数据,白垩纪气候模型表明,当时的南极洲很少有甚至没有冰盖,而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比已知的要高得多,只有在如此条件下南极洲才可能出现茂密的森林覆盖。

合著者杰里特·罗曼·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教授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知白垩纪二氧化碳的浓度约为1000 ppm。” 他说:“但是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当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必须达到1120-1680ppm,才有可能形成当时的南极洲的平均温度。”

当时的二氧化碳浓度比如今的浓度(400 ppm)高3至4倍,如果温室气体按照目前的趋势增加,那么在未来300年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会超过1000 ppm。

这项研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意义,它显示了二氧化碳在全球变暖中发挥了多大作用,以及极地冰原的反射功能在防止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科学家们接下来的研究任务是找出使温暖的南极冷却下来并被数千米深的冰覆盖的原因,我们现在急需让地球降温的方法。

恐龙时代的温室效应,南极出现了温带雨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