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宝玉的三次私自祭奠分别祭的是谁?三次有何不同?

春日之虎


题主所指宝玉三次私自祭奠应指秦钟、金钏和晴雯。

首先是秦钟。秦钟是宁国府秦可卿的弟弟,“清眉秀目,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与宝玉第一次见面是在书中第七回“谈肄业秦钟结宝玉”,二人一见面就各自心动,“一样的胡思乱想”,都想与对方耳鬓交结。宝玉也因秦钟而重去家塾中上学而被贾政讥他“再提上学二字连我也要羞死了”,二人在学塾中还因勾搭香怜玉爱而“顽童闹学堂”。宝玉与秦钟关系很密切,“同来同往,同坐同起”,后秦钟因与尼姑智能儿厮混气死老父,自己也一病而亡后,宝玉日夜思念,连元春封妃之事也不放心上。书中写道宝玉还专门问柳湘莲是否去给秦钟上坟了,因为他自己“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即便想给秦钟上坟,也只能是派茗烟拿了十个大观园内结的莲蓬去供。

第二是金钏。金钏是王夫人房中大丫头,因与宝玉开不雅玩笑而被王夫人掌掴并赶出荣府,羞愤跳井自杀。金钏与凤姐同一天生日,在四十三回中,九月初二,凤姐过生日,宝玉和茗烟偷偷跑出去在水仙庵外井台上私祭金钏,其实这个井不是金钏投井之处,宝玉之所以在这里祭,暗合前文黛玉听戏时所说“天下水共出一源,不拘在哪里祭都可”,也表明宝黛二人观点一致。

第三是晴雯。查抄大观园后,王夫人把病中的晴雯赶出了府,导致晴雯身死。宝玉因听小丫鬟说晴雯作了芙蓉花神,所以在园中芙蓉花前祭奠晴雯,并作了篇长文《芙蓉女儿诔》,被黛玉赞为“可与曹娥碑并传”,晴为黛影,宝玉虽是祭晴雯,但实是祭黛玉,黛玉晴雯一为水芙蓉一为木芙蓉,这篇洋洋洒洒的祭文其实已预示了黛玉泪尽而亡的结局。


游弋的比目鱼


三次祭奠,我先想想有哪三次。

一次是宝玉偷偷跑到城外的水神庙(是叫水神庙吧?还是洛神庙?),——只让跟着茗烟一人,叫他瞒着所有其他人,——去祭奠金钏。

这天是凤姐生日?府里妇孺们都聚集到宁国府里(?是吧?)去看戏。

这次,虽然没告诉任何人(除了茗烟),可黛玉冰雪聪明,或者说与宝玉心灵相通,她偏偏知道,而且话说得那么笃定,什么“这王十朋也是不通,天下的水哪里还不都一样,……”。

二次,是宝玉写了《芙蓉女儿诔》,也是一个人悄悄地,走到池塘边,把这诔文念了一遍后,把它挂在芙蓉花的枝杈上。

这次,黛玉又是鬼使神差地在场,悄悄地连宝玉都没有察觉,直到宝玉把整个过程都做完了,她才像个鬼魂似的从那花影后面走出来(真的是这么写的,我读到这里都吓了一跳),和宝玉说话,两人讨论了一番关于这篇诔文里什么“茜纱窗下,公子有意,黄土垅中,??无情”(不是此刻抄来的原文,是大致记忆),然后写黛玉听到宝玉说了什么之后,突然脸色一变,像是有满腹心事似的,走了。

三次,是宝玉祭奠谁?想不起来了。是祭奠过尤二姐吗?没印象。哦,对了,是在大观园里,宝玉正病着,拄着一根拐杖走在园子里,不期遇见藕官正在烧纸,说是给死去的唱戏搭档菂官。被一个老妈子看见了,嚷嚷着要去报告给林之孝家的,宝玉为了救藕官,主动认领了这桩罪行,说是自己病了,医生让自己烧纸去病,因此命藕官替自己做这件事。

这一次,林黛玉没有出现,但宝玉无形中顶替了藕官成为祭奠者,而被祭奠的是菂官。

所以,实际上林黛玉还是在场的,因为林黛玉在小说中有好几个替身,其中之一是龄官,而龄官就是死了的菂官(推出来的)。


TeaC


贾宝玉对红楼女儿一往情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女儿之死的悲痛。上。他动真情亲自祭奠过的女儿有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是金钏、晴雯和秦可卿。《红楼梦》书中对这三次祭奠场景的描写,都情真意切,然而又都有些古怪,有别于祭祀活动的常情常理。

金钏投井,宝玉有责,亲自祭奠,本在情理之中。但祭奠的时间偏偏要选在王熙凤的生日这天,地点又偏偏选在明知是“曹子建鬼话”的水仙庵,并从荷包里掏出两星“沉速”代替香烛纸马,由小厮茗烟代说一番“女儿经”为祭词, 自己只是观赏水仙神像流泪,奇怪么?

还有更奇怪的。宝玉祭晴雯,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芙蓉女儿诔》。诔文中竟声称:“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把丫头晴雯之冤死,比拟为汉代为国事忧伤而死的长沙王太傅贾谊,比附为因治水被舜帝殛于羽山的大禹之父鲧,毋乃太过?

宝玉祭可卿就更奇怪了。可能有人说书中没有写宝玉祭可卿啊?是没有明写,但暗写得更是蹊跷古怪。听到可卿报丧的云板响起,宝玉“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可卿大出殡,四王八公“路祭”,宝玉身在"压地银山”般送葬队伍中。

说奇怪也不奇怪,当你知道《红楼梦》与《长生殿》为孪生姊妹花,她们的共同父亲就是大文学家洪异;《红楼梦》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书中明写"女儿祭”,实际上是暗写“《长生殿》祭”时,这一切奇怪的感觉便都会释然了。

不必否认作者生活中曾有过为某个媳妇丫头冤死动过真情的经历,但这些素材很难考证清楚。作者以女儿之死为由头,按照“一声两歌,一手二牍”的写法,明祭金钏,暗祭“玉环”;明祭晴雯,暗祭“情文”;明祭可卿,暗祭“兼美”的创作手法,却是有迹可循的。

洪升一生对《长生殿》的创作"乐此不疲”,共经历了十几年时间, 先后三易其稿:初稿名为《沉香亭》,第二稿改名为《舞霓裳》,最后定稿又定名为《长生殿》。《红楼梦》书中描写的祭金钏、祭晴雯、祭可卿,就分别对应《长生殿》创作的三个阶段。

先说说“祭金钏”与“祭玉环”的关系。金钏又叫"金跳脱”或“缠臂金”,说穿了就是戴在胳膊上的金环。《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名玉环,据说出生时胳膊_上就带有玉环。作者怕读者不明白二者之间的比附关系,又特意为金钏安排了一个妹妹玉钏。玉钏玉环,一眼看穿。

宝玉祭金钏的时间为什么偏偏选在王熙凤的生日那天进行?须知书中凤姐的原型便是作者的妻子黄蕙,二人的关系乃是“同生夫妻”,妻子的生日即作者的生日,这一天便是顺治二年七月初一,一个“烈日炎炎芭蕉荏苒"的日子,正是书中甄士隐看到石头投生之日。

那么杨玉环的忌日又是哪一天呢?马嵬坡香消玉殒之日,乃是天宝十五载六月十四,与七月初一相差半个月时间。宝玉在凤姐生日这天去祭奠金钏,正说明金钏死于半个月前即六月十四,其祭奠时机选择在杨贵妃的忌日,作者的目的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宝玉祭金钏,有现成的香烛纸马不用,偏偏用了从自己荷包里掏出来的两星“沉速”。什么意思?“沉速"就是沉香。作者初创《长生殿》歌颂杨贵妃时,为作品取名就是《沉香亭》。祭祀地点在城北,也暗合"沉香亭北倚阑干”。以此来祭奠杨玉环,大概是最佳祭品吧?

至于作者为什么把祭金钏的地点选在水仙庵,并交代这是“曹子建的鬼话”,就更好理解了。作者是按照白香山的《长恨歌》,把杨玉环写成了一个纯情女儿。宋代以来,在杭州宝石山下水仙庙内设有“三贤堂",并祀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作者让宝玉选择水仙庵来祭奠白香山笔下的杨玉环,一声两歌,至为恰当。

再说说“祭晴雯”与“祭情文”的关系。晴雯者,顾名思义,“情文”也。“情文”者,《长生殿》也。作者在.《长生殿传概》中云:“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红楼梦》书中晴雯这个人最突出的事迹,就是“勇晴雯病补孔雀裘”,难道作者仅仅是写晴雯带病去补一件衣服上的烧洞么?那就太没意思了。“孔雀裘”又称”雀金裘”,书中说是孔雀羽毛掺金线织成的,说到底就是“霓裳羽衣”嘛。《长生殿》的第二稿恰名为《舞霓裳》。

杨玉环谱“霓裳羽衣曲” 跳“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是《长生殿》剧中贯穿始终的一-件道具,具有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作者洪升以《沉香亭》改写《舞霓裳》的过程,又恰恰是在北京寓所缠绵的病中进行的,正所谓"勇‘情文'病补《舞霓裳》”也。

《红楼梦》书中所有人物的年龄,几乎都是一笔糊涂账,唯独在《芙蓉诔》中对晴雯死时的年龄交代得清清楚楚:“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奇。”这是为什么?

《长生殿》创作三易其稿,从康熙十二年洪升着手创作初稿《沉香亭》,到康熙二十七年三稿《长生殿》杀青,前后创作时间恰是“十有六载";而从初稿《沉香亭》到二稿《舞霓裳》的间隔时间,也恰是接近六年的“五年八月有奇”。这一切是用偶合所能解释的么?

晴雯死后,宝玉问小丫头死时情景,小丫头顺口胡诌说晴雯死后做了“芙蓉花神”。宝玉在诔文中竟认为:“上帝垂旌,花宫待诏,生侪兰蕙,死辖芙蓉。听小婢之言,似涉无稽;据浊玉之思,深为有据。”有什么据?木芙蓉者,牡丹之别名也。而传说中杨贵妃恰是牡丹花神!

行文至此,就必须谈谈“祭可卿”与“祭兼美’的关系了。《红楼梦》书中的秦可卿,在宝玉所作太虚幻境之梦中,是“乳名可卿表字兼美”的一个人,并且经警幻仙姑“许配”,与宝玉“卿卿我我、难解难分”行儿女之事,最后二人携手被夜叉海鬼扯入了“迷津”

“兼美"者,兼有环肥燕瘦之美者也,正如书中所说:“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这正是《长生殿》中最成熟的杨贵妃形象。宝玉携手“兼美"坠入迷津,正是洪升得意洋洋地携手杨贵妃,在康熙二十八年遭遇了《长生殿》文字狱案的象征。

书中写秦可卿大出殡,那种压地银山般的场面,四王八公都来路祭,乃是皇家的丧葬礼仪,《长生殿》案就是发生在康熙的孝懿佟皇后丧期内。故此书中写秦可卿死亡报丧的云板敲响,宝玉便要口吐鲜血,正是不情之中且又情理之中的史笔幻笔描写。

最有意思的是书中关于贾天祥正照风月鉴龌龊而死的描写。贾瑞死后秦业烧镜子,跛脚道人救镜子,作者写这些莫名其妙的故事做什么?其实当你知道《长生殿》作品本身就是一面正照“红颜旖旎”、反照“白骨如山”的“风月宝鉴”,其中的讽喻就不言自明了。

将《长生殿》案的切肤之痛,以三祭女儿的方式写入《红楼梦》者,非洪升莫属!洪升的一生,成也《长生殿》,败也《长生殿》,人生清秋大梦,全在《长生殿》。“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注定了他为了歌颂女儿而终于成为“无材补天”顽石的命运。

“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这正是《长生殿》案后作者洪升内心的强烈感慨。“双星作合,生仞利天,情缘终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如是说。《长生殿》“遽然梦觉”之日,正应是洪升噩梦醒来后红楼说梦之时一-您说是吗?


古意新知


你好,我是国风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三次私祭的描写,

第一次私祭是43回,凤姐过生日那一天,也是诗社开社的第一日,宝玉扔下的一切火急火燎且漫无目标地跑到了野外,祭了一口井。书中暗示祭得人是金钏,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设置了很多不合情理的情节,是摆明了告诉读者,千万不要把祭金钏当回事,真正要祭祀的人,绝对不是金钏,至于到底是谁?只有读者心里知道!也就是真相中隐藏的那个人!(由于不了解那段历史,我个人也很难枉度!)

第二次私祭是78回,一篇气势恢宏的《芙蓉女儿诔》。明路上祭的是晴雯,实际上记得是硬生生的插进来的姽婳词的女主人林四娘,而林四娘又化身为林黛玉!所以这篇红楼中绝无仅有的祭文真正祭祀的人物是林黛玉!

第三回私祭89回,因为再次上学翻出来孔雀裘,所以想起了晴雯,一天的心情不好。所以第二天偷懒逃学,自己关在屋子里静坐了一会儿,填了一首词:随身伴,独自意绸缪。谁料风波平地起,顿教躯命实时休。孰与话轻柔?东逝水,无复向西流。想象更无怀梦草,添衣还见翠云裘。脉脉使人愁!并且前面标明了所祭之人:“怡红主人焚付晴姐知之,酌茗清香,庶几来飨。”这才是真正祭奠晴雯的!佐证了芙蓉女儿诔不是祭奠她!

这也从一个层面上佐证了后40回是曹雪芹亲笔,后面宝玉曾说:每天想林妹妹多少回,也想写文祭祀,但是自从失了玉。好像没有那个才情了!其实并不是宝玉失了才情,而是根本不能再写一篇祭文,冲突了前面的芙蓉女儿诔!如果是高鹗续写,作为红楼梦女主的林黛玉死亡,他肯定会为林黛玉安排一篇超过芙蓉女儿诔更加宏大的祭文,可惜他没有写。只有作者才能有如此巧夺天工的安排!续者绝对想不到!


国风1974


一祭金钏儿的主题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黛玉说,不管是哪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天下之水归一源。意思是说宝玉不通得很,何必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找井台祭金钏儿。

二祭晴雯《芙蓉女儿mi》:主题是“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因为黛玉也是芙蓉花,铺垫了宝黛的爱情悲剧。

三祭黛玉的主题是:还泪。因为当初神瑛侍者洗灌绛珠草的水来自离恨天灌愁海,何谓灌愁海?泪泉。不仅是黛玉还宝玉,而是宝玉还要还黛玉泪,相爱的人,情相投心相通。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宝玉因林妹妹没有玉而摔玉大哭过。二十八回宝玉因黛玉葬花而哭过,二十九回宝黛各自在自己房内哭过,三十回宝玉因赔礼道歉而哭过,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宝玉大哭过,…直至九十八回潇湘馆大哭林妹妹…。

三祭中离不开的是水,金钏儿跳井会被水溺。芙蓉花离开水会死。泪水流完的时候就是曲终人散的时候。谁祭谁?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


快乐人生40206654


说《红楼梦》中,宝玉有三次私祭,但实际上形式上只有两次,是祭奠三个人,分别已经死去的金钏,晴雯和当时还活着,不久即将死去的林黛玉。其余祭奠都是明的。

第一次是金钏,由于在王夫人午睡时,宝玉和金钏互相说了几句挑逗的话,王夫人醒了打金钏的嘴巴,并撵了出去。而宝玉根本没劝解,自己跑了,而后金钏投井死了。

这件事贾宝玉要负一半责任,他心里愧疚,只带着茗烟,到郊外水仙庵去致祭。这一天九月二日是金钏的生日。这次是愧疚,悔恨轮多。

贾宝玉也沒预备什么祭品,临时找了两块香,由茗烟致祭,自己坐在旁边哭。由于这一天也是凤姐的生日,找不到宝玉,闹得鸡犬不宁。

就是林黛玉说的,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要找水,那里舀一碗去哭就是了。

而晴雯和宝玉之间有在爱情和友谊之间的感情,两个人清清白白,但王夫人听信馋言,又因晴雯生的象黛玉,认定晴雯是狐媚子,硬生生把几天水米不粘牙的晴雯给拖了出去,宝玉还曾探望她。两人交换了信物,当晚便死了。

宝玉十分伤心,并把感情都寄托在一篇《芙蓉女儿诔》上,有人认为过于儿戏,其实这是全书唯一可与《葬花吟》相提并论的诔文。宝玉自己说,不能落俗套,不能因文藻而失悲戚,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文不足,悲有余。为一个丫鬟做此一篇宏文,更说明宝玉的感愤哀切,深情执着。

文章歌颂了晴雯的高尚情操,痛斥了王夫人,袭人等的杀人罪行。

但这篇《芙蓉女儿诔》却不是专写给晴雯的,晴为黛影。笔锋一转,在芙蓉树后转岀了林黛玉。

林黛玉先是夸奖文章写的好,然后又指出“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陇中,女儿薄命",有些俗,宝玉说想不起好词来代替,林黛玉说,可以用茜纱窗下,宝玉叫绝,不知这样已把地点转移到潇湘馆。两人又讨论到公子,丫鬟都不合适,最后宝玉定音为"茜纱窗下,我本多情,黄土陇中,卿何薄命",已经直指黛玉,黛玉马上变了脸色,说不要再改了,已经很好了。

所以这篇《芙蓉女儿诔》的祭奠,实际上是既祭晴雯,又登黛玉的私祭。


旁观者岚


宝玉私自祭奠过的三个人是金钏、秦钟和晴雯。

首先金钏是王夫人房里的大丫头,平日里跟宝玉打情骂俏惯了的。曾经在王夫人门外当差的时候公然挑逗宝玉吃嘴上新擦的胭脂。这是个顽皮、捉狎、大大咧咧又有点儿憨直的女孩儿。她代表了宝玉对异性懵懂的欲望。

第二个是跟宝玉惺惺相惜的秦钟。宝玉甚至为了他愿意走进平生最讨厌的学堂去读书。可见二人形影不离情投意合到什么程度。他代表了宝玉对灵魂伴侣的钟情。

最后一个是晴雯。这是贾府模样最标志的丫头。性情火爆、倔强。宝玉对她百般纵容,甚至每天不挨她数落,日子都过不下去了。他代表了宝玉对美色的痴迷。

所以,这三次祭奠也是宝玉对其青春期的情、欲、色的祭奠。


燈籠果


我回答被删除、原因说我低俗!伪道学家看见淫!《贾天翔正照风月鉴》,自己淫还怪我!


人之无良


贾宝玉在《红楼梦》中脂砚斋评语为"情不情"。就是说不论对他有情也好,无情也好,只要是至真至美至纯的事物,他都想去呵护、守护。反对封建礼教的男尊女卑,尊重女性,书中的这三次祭奠更是体现并补充他这种性格的描写。

  • 最初是祭奠秦钟。秦钟是宝玉的第一个朋友,因与智能偷情,被父亲发现打个半死,并父亲因此气郁而亡,秦钟也因此心怀愧疚并伤势过重而早夭。秦钟死后,宝玉伤心欲绝,连姐姐元春加封的大喜事也不能冲淡他心中的忧伤,在书中四十七回中向柳湘莲提到为秦钟修坟并每岁都去祭奠,说明虽秦钟逝去多年,宝玉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了与秦钟的情义。
  • 第二次去祭奠的是金钏。金钏是第一个被封建礼教吞噬的女子,因为宝玉尊重女性,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引起忠心维护封建礼教的王夫人的不满,她不能理解宝玉,反而觉得是那些美丽而又纯真的年青女子引诱坏了宝玉,所以听到金钏与宝玉调笑,立刻疾言厉色打了金钏两巴掌并立刻撵了出去,致使金钏含羞投井而死,金钏的死不但没有使宝玉悔改,反而越发引起宝玉对封建礼教及仕途的厌恶,他更加痛惜并可怜这些女儿们,他对金钏之死怀有深深地愧疚之意,并因此引发了与封建礼教卫道士贾政的第一次比较激烈的正面冲突。当金钏的祭日时特地换素服去水仙庵井沿边祭奠,可见心中一直充满了对金钏的愧疚之意和怜悯之情。
  • 第三次祭奠的是晴雯。晴雯的死更让宝玉心下十分凄楚,因为近六年的朝夕相处,他了解晴雯的高洁,知道晴雯的冤屈,但没有能力保护她,晴雯之死让他更为了解封建礼教的冷酷无情,他痛恨封建礼教对这些冰雪聪明,如鲜花般明研女子的迫害,婉惜并同情这些受人摆布,命运多舛的女子,为晴雯所作的《芙蓉女儿诔》,明诔晴雯实为诔黛玉并天下所有的薄命女儿们。

我们从这三次祭奠上更了解了宝玉的深情,钟情,兼爱。热爱生命,热受一切美好的事物,并追求平等自由等等的美好性格。


听风轩主


不懂,没有分析过。我看《红楼梦》很粗略,所以看了n次,根本谈不上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