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養心=養命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發於陰陽…飲食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黃帝內經》

相傳在上古時候,有葛天氏之民,人人都能活到百歲,老人們鶴髮童顏,充分享受上天賜予的壽命。

而今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

如何越活越年輕,保持健康的身心,精神不散,形體不嫳,積精全神?

一起來學習古人如何養生。

形勞而不倦

黃帝內經:養心=養命

人之形體勞作可分為三種狀態:

  • 一、不勞而倦,諸如“久坐傷肉”、“久臥傷氣”之類;
  • 二、形勞而不倦,誠如唐代王冰所講:“起居皆適,故不倦也。
  • 三、過勞而倦,諸如“久視傷血”、“久行傷筋”、“久立傷骨”、“生病起於過用”之類;

可見,形雖有勞卻不令身體達到倦的程度,即勞逸結合是最佳狀態。

生命在於運動,所以人是應該經常動的,動則生機補氣,但是也不要運動過度,突破極限,否則會對你的身體造成傷害。如果形體活動過多,就是“勞”,勞是在不加潤滑油、沒有氣的狀態下,還在不停地勞作,這樣會導致身體的疲倦。

內守元神而不懼

黃帝內經:養心=養命

內守元神不聚集即心安而不懼。《黃帝內經》:“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

元神即指心態平和,不患得患失,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信念。保持正念正能量,人體內的生理活動,就能始終按照自然規律去運行。反觀那些整天心事重重、活得戰戰兢兢的人,很少有能夠長壽的。

中醫養生之道--“養心調神”。

這與《黃帝內經》中“心安而不懼”的說法是一致的。

所謂心安者,在志為喜、在聲為笑。喜悅的心情和愉快的笑聲,遠勝過世間一切保養品。

佛說:萬物唯心造,隨所住處皆安樂。內心安定、無有恐懼,因而能夠自在灑脫。

內正陽氣外俱邪

人是依賴自然界中的物質而生存的,所以人與自然環境一定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繫。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一種關係。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他認為自然界天地宇宙當中分佈著五行,對應金木水火土,以運化萬物。

黃帝內經:養心=養命


仁者壽

黃帝內經:養心=養命

仁者壽及德者壽。《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第一篇就把養生最高境界講出來,懷有仁愛之心,胸懷寬廣之人容易長壽,道德不全,身體就容易有危險。

道德不只是一個人的修養標準,也是一個嚴格的健康科學概念。

仁者壽,大德者必得其壽,必得其祿,必得其位。

古書上講,亡德而富貴者,謂之不幸。一個人沒有道德,卻空有富貴,這樣墮落起來,就像箭一樣快,還不如清苦生活,少造業。

所以我們要懂得建立自己道德,有好道德不是別人的需要,是我們自身健康的需要。

那些上古之人,過了百歲還動作不衰,又是什麼原因呢?

他們道德淳樸啊!所謂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他們不懼於物,不為物役,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所以形與神俱,所以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志閒而《黃帝內經》有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意思是,人的精神恬淡,無慾無求,情緒安定,而沒有焦慮,真氣就會存留體內,精神內守而不耗散,疾病又怎麼能夠襲來呢?

人要越活越年輕,保持身強體健,就得學會掌控自己的慾望。

黃帝內經:養心=養命

清代養生家李度遠,深諳節慾養生之道,他倡導這樣一種生活方式:

飲食簡單,可以減輕脾胃的負擔;慾望簡單,可以使精神保持清明;少說話,有助於調理氣息;人際關係簡單,可以潔身自好;不沾酒色,就能清心寡慾;減輕思慮,便可以免除煩惱。

結語:

凡事只需略少一分欲,便可從中受益無窮。吃什麼都香,穿什麼都舒服,生活質樸而滿足,寧靜致遠,身心聚足!

黃帝內經:養心=養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