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意义?

聿剑培训师


是为君子,说话当谨言慎行,该说的说不该说的话不说,最好用行动去告诫朋友怎么做!


玉玲儿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此古语我是这样理解。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对人处世从不夸夸其谈,而是用敏捷的行动来证明。"

人有三类。一类烂言不干。二蛮干实干。三类巧干实干。

第一类人巧舌如簧,夸夸其谈,做事拈轻怕重。大多情况充当领导指挥者,遇到自己一个人的事则有头无尾,一事无成。

第二类人少思考只懂埋头苦干,不看效果不计时间不管好坏。黄牛的精神可嘉,就是恨铁不成钢。

第三类人是巧思巧干的人,做事多快好省。这类人智商高,若再修行品性道德,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了。

在芸芸众生当中,君子就是鹤立鸡群的人。武能治国,文能安帮,名满天下。


88何明远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在悟空问答里与大家分享交流。我是人丑话不多,凡事爱琢磨的竹林听雨乐。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论语·里仁篇》。意思是:君子应该语言迟缓,而行动敏捷。讷:迟缓,迟钝的意思。

孔子的这句话,是对君子的言行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行动敏捷而语言迟缓。先有敏捷的实际行动,再有语言表述。这也是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中衡量一个人是否可以称之为“君子”的标准。

在现代社会,仍然有这样的标准存在。它们继承和发扬了儒学经典中关于君子的行为规范。常听人说“我们不能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这虽然更像是口号,但其实也是一种约束,一种呼吁,一种警示。其基础也是“君子欲讷言敏行”。

现实社会中,判定一个人的品行时会这样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其言”是为了看看是否有合理可行的计划,不合理不可行的行动计划,要么夸夸其谈,不切实际;要么怪诞不经,天方夜谭。“观其行”是看其执行力是否够强,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倘若行为出现偏差,即使说的天花乱坠,也无济于事。倘若行动敏捷,事半功倍,达到目的,那么可以为用。

无论是“巨人论”,还是“言行论”,都是对孔子“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传承和发扬。这对于现实生活来说,极具实际意义。

当下社会,常人往往是先说而后做。先做而后说的,自然也不乏其人。这是两种不同的做事风格,并不能说先说后做的人就比先做后说的人差。先说后做取得成功的人,行动虽然迟缓,但是未雨绸缪在前,身体力行在后;先做而后说取得成功的人,大多胸有成竹,马到功成。这也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前者高调做人,高调做事;后者低调做事,高调做人。殊途同归,各有千秋。

诚然,现在不用“君子”和“不君子”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引发了人们对“人”的判定标准的多重化。而人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性格的载体。这些都是在儒学思想文化基础上的发展和完善,更切合实际,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子还在,影响还在,只是时代不同,判断标准和依据更加丰富多彩。

如果要说孔子这句话的文化意义,笔者认为,它是传统儒家思想中对一个人是否能被称“君子”的判断标准,是对“君子”的约束规范,也是“君子”的言行标杆。对于当下来说,这句话的文化意义在于:它是我们判断一个人品行的基础依据的基石,是儒家思想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多元化的时代,赋予了判断标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判断标准,使人们对“人”的判断更加客观公正。

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竹林听雨乐


第一层意思:少说多做;

第二层意思:说的好听,关键在于能够做成;

第三层意思:说在道理上并为之不懈奋斗,直至实现目标。

这句话是教育人们,想问题拿主意要遵循规律,把事情考虑透彻,拿出的意见建议和计划打算要切实可行,然后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目标。

反对纸上谈兵、夸夸其词且没有具体计划和实际行动。

纳于言的真正含义并不是不说话或少说话,而是尽量说清楚说准确。这样,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符合儒家“出世”的思想。


北纬33度30分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人们说话应该笨拙一点,行动的时候应该聪明一点。这似乎就是我们现在表达的做行动的巨人,语言的矮子那种意思。少说多做也是现实世界中生存的不二法门。

中国有一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西方也强调一种宇宙吸引力法则。

这两个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脚踏实地认真做事自然会吸引和你一样的人;反之,一个喜欢讲话但不爱做事的人,周围自然也会聚集一群这样的人。但无论怎样,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见真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才是正解!





石头1974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注释】 讷nè:讷,言难也.――《说文》.不善于讲话,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敏:敏,疾也.――《说文》.聪明,机智,迅速,反应快.【意译】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意义】君子说话的时候要谨慎,而在行动的时候要积极.直白点的;管好自己的嘴巴,做好自己的事情要积极的哦!【出处】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强调真正的君子应该少说话多做事,夸夸其谈并非最佳选择。

东晋时期,王徽之三兄弟曾到太傅谢安家里做客。王徽之和王操之说话较多,且谈的多为琐事俗事,而王献之简单问候之后再无多言。事后谢安的宾客问这三兄弟谁更胜一筹。谢安认为是王献之,其理由是“吉人辞寡”。

把该说的话说到就可以了,不必啰里啰嗦个没完,那样反而会“败品”。即中国人常讲的“多说无益,点到为止。”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里的“讷”是忍而少言,“敏”是机敏、积极,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不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却不知所以然,岂不误了大事;而做事优柔寡断,机会必将贻误殆尽。


攀阅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语出《论语·里仁》篇,此句中,“欲”译为“要、需要”。“讷”字很多时候会被译为“谨慎”或者“迟钝”,“在这里事实上是指“不迅速”之义,就是不着急慢慢来;“讷于言”就是说话时不要慌乱,缓缓从容道来,孔子讲的是作为一个君子说话上一定要慢一点。

“敏”就是“疾速、敏捷”。“行”就是“行动”;敏于行,就是行动上要快速。

孔子在此句要求君子要做好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一个是行动。说话的要求是:缓慢;行动上的要求是:快速。

这一快一慢很有些意思,像东方哲学中的阴阳之说,一个表现形态刚健强劲,一个表现的柔弱守拙。说话要做到缓慢内敛,行动要疾速激情,这样就合符“一阴一阳谓之道”了;一张一弛、一块一慢按照道的规律做事就会少犯错误。事有阴阳,这句中也是阴阳并存,如果抛开阴阳观不论,我们就事论事地看待孔子这句话,也是可以发现不少生活智慧的



静说贤论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欲讷之于言,而敏之于行”现在不难看出,这句话的意思:作为一名真正的君子,就需要讷于言说之词(讷于言:少说无关的话语,慎于言),而且还要在做事行动方面要快捷!总的来说就是,君子在言语方面要慎于言词,以免招来祸患,在行动方面要迅速果断,以免错失良机!


心道无极


不要夸夸其谈,而要勤于实践。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瘋石


这句话实际断法上需要重新调整一下,应该是: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欲,可以解释为,想法,需要,应该,结合,君子欲,解读为应该更为合适。那相反的是什么?应该是:小人欲,敏于言,而讷行。

讷者,言在内也,讷于言,就是把话放在肚子里,别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

敏者,快也,敏于行,就是行动要及时,快速,别拖拉。

与其说,理解文化意义,不如说是人生意义,每个人的风格意义。

换成现代的话就是,少说话,多干事。

现在不是也有人说:好马长在腿上,好人,张在嘴上。实际意义在于叫我们善于表达,及时表达,正确的表达,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光练不说是傻把式。

孔子为啥要这么说呢?

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孔子倡导的行为准则,其更深原因实际与孔子自身的遭遇与生活环境是有极大的关系的。

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破落贵族的子弟,在冠带之前,其实他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才有了那句“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的说法。

本来以为自己是一个青铜,结果发现自己是个贵族的后裔,想想对少年的孔子是有很大刺激的,特别是当他知道自己是贵族身份,而又想以贵族身份去参加一个活动,被无情的拒绝以后,可以说对他的打击是很大的。

应有的身份得到承认,不能与其他贵族有着同等的地位,在少年时期,其实孔子只能

讷于言,因为没有人愿意听他说,当时的贵族大夫是看不起他的。

但孔子坚信自己的贵族身份,又想要得到别人的承认,特别是他把“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毕生的理想与志向,他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

那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敏于行,做出来叫你们看看。

用周礼当中贵族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到凡事“合身合理”,这种与众不同的做法与行为,自然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标签。不是贵族的老百姓会说,你看,孔丘才是真正的贵族,你们这些贵族都不如他。

随着人气不断的抬升,孔子才逐渐引起权贵的注意。从孔子的成长经历上来讲,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孔子自身成长的真实写照。

而他因此要求自己的弟子这样做,就显得很正常了。

这句话对不对呢?其实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他从文化意义的角度上看,正好与西方倡导的行为风格相反。

在西方,最能说的是谁?不是脱口秀演员,不是新闻评论员,而是总统大人。

不管是干啥,你首先得能说,干的好不好是之后的事,得先说的好,总统说的不好,那就没机会干了。

换个角度来看,其实说就是行,行就是说了。

中国自古受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思想影响,所以大多数中国人似乎不善言辞,但现在社会不同了。从某个角度上看,我们现在奉行的大多数行为准则是西方的。

纳于言会吃很大亏,而敏于言就有成功的可能。

能说的人一样可以功成名就,比如能说的口吐白沫的张雪峰,靠着一张嘴满中国的说;当然他比罗永浩就差了,一场发布会妥妥的就是一个“相声专场”,手机说没了,还可以直播带货,凭什么,不久是凭着敏于言的那张嘴么?

当然,最好是敏于言又敏于行,看看我们的马云先生,两个做的都炉火纯青,自然也就成了“亚洲首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