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意義?

聿劍培訓師


是為君子,說話當謹言慎行,該說的說不該說的話不說,最好用行動去告誡朋友怎麼做!


玉玲兒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此古語我是這樣理解。

孔子說:”德行高尚的人對人處世從不誇誇其談,而是用敏捷的行動來證明。"

人有三類。一類爛言不幹。二蠻幹實幹。三類巧幹實幹。

第一類人巧舌如簧,誇誇其談,做事拈輕怕重。大多情況充當領導指揮者,遇到自己一個人的事則有頭無尾,一事無成。

第二類人少思考只懂埋頭苦幹,不看效果不計時間不管好壞。黃牛的精神可嘉,就是恨鐵不成鋼。

第三類人是巧思巧幹的人,做事多快好省。這類人智商高,若再修行品性道德,就是孔子說的君子了。

在芸芸眾生當中,君子就是鶴立雞群的人。武能治國,文能安幫,名滿天下。


88何明遠


大家好,很高興能夠在悟空問答裡與大家分享交流。我是人醜話不多,凡事愛琢磨的竹林聽雨樂。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出自《論語·里仁篇》。意思是:君子應該語言遲緩,而行動敏捷。訥:遲緩,遲鈍的意思。

孔子的這句話,是對君子的言行提出了一個較高的要求:行動敏捷而語言遲緩。先有敏捷的實際行動,再有語言表述。這也是幾千年來,儒家思想中衡量一個人是否可以稱之為“君子”的標準。

在現代社會,仍然有這樣的標準存在。它們繼承和發揚了儒學經典中關於君子的行為規範。常聽人說“我們不能做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中的矮子”,這雖然更像是口號,但其實也是一種約束,一種呼籲,一種警示。其基礎也是“君子欲訥言敏行”。

現實社會中,判定一個人的品行時會這樣說:聽其言而觀其行。“聽其言”是為了看看是否有合理可行的計劃,不合理不可行的行動計劃,要麼誇誇其談,不切實際;要麼怪誕不經,天方夜譚。“觀其行”是看其執行力是否夠強,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目的。倘若行為出現偏差,即使說的天花亂墜,也無濟於事。倘若行動敏捷,事半功倍,達到目的,那麼可以為用。

無論是“巨人論”,還是“言行論”,都是對孔子“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的傳承和發揚。這對於現實生活來說,極具實際意義。

當下社會,常人往往是先說而後做。先做而後說的,自然也不乏其人。這是兩種不同的做事風格,並不能說先說後做的人就比先做後說的人差。先說後做取得成功的人,行動雖然遲緩,但是未雨綢繆在前,身體力行在後;先做而後說取得成功的人,大多胸有成竹,馬到功成。這也反映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前者高調做人,高調做事;後者低調做事,高調做人。殊途同歸,各有千秋。

誠然,現在不用“君子”和“不君子”來判斷一個人的好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以及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引發了人們對“人”的判定標準的多重化。而人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化性格的載體。這些都是在儒學思想文化基礎上的發展和完善,更切合實際,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子還在,影響還在,只是時代不同,判斷標準和依據更加豐富多彩。

如果要說孔子這句話的文化意義,筆者認為,它是傳統儒家思想中對一個人是否能被稱“君子”的判斷標準,是對“君子”的約束規範,也是“君子”的言行標杆。對於當下來說,這句話的文化意義在於:它是我們判斷一個人品行的基礎依據的基石,是儒家思想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多元化的時代,賦予了判斷標準更加豐富多彩的內容。正是這些豐富多彩的判斷標準,使人們對“人”的判斷更加客觀公正。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到之處,敬請指正!





竹林聽雨樂


第一層意思:少說多做;

第二層意思:說的好聽,關鍵在於能夠做成;

第三層意思:說在道理上併為之不懈奮鬥,直至實現目標。

這句話是教育人們,想問題拿主意要遵循規律,把事情考慮透徹,拿出的意見建議和計劃打算要切實可行,然後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實現目標。

反對紙上談兵、誇誇其詞且沒有具體計劃和實際行動。

納於言的真正含義並不是不說話或少說話,而是儘量說清楚說準確。這樣,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也符合儒家“出世”的思想。


北緯33度30分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人們說話應該笨拙一點,行動的時候應該聰明一點。這似乎就是我們現在表達的做行動的巨人,語言的矮子那種意思。少說多做也是現實世界中生存的不二法門。

中國有一句古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西方也強調一種宇宙吸引力法則。

這兩個都說明了一個道理:一個腳踏實地認真做事自然會吸引和你一樣的人;反之,一個喜歡講話但不愛做事的人,周圍自然也會聚集一群這樣的人。但無論怎樣,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實踐見真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才是正解!





石頭1974


【原文】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註釋】 訥nè:訥,言難也.――《說文》.不善於講話,遲鈍.這裡指說話要謹慎.敏:敏,疾也.――《說文》.聰明,機智,迅速,反應快.【意譯】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意義】君子說話的時候要謹慎,而在行動的時候要積極.直白點的;管好自己的嘴巴,做好自己的事情要積極的哦!【出處】 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強調真正的君子應該少說話多做事,誇誇其談並非最佳選擇。

東晉時期,王徽之三兄弟曾到太傅謝安家裡做客。王徽之和王操之說話較多,且談的多為瑣事俗事,而王獻之簡單問候之後再無多言。事後謝安的賓客問這三兄弟誰更勝一籌。謝安認為是王獻之,其理由是“吉人辭寡”。

把該說的話說到就可以了,不必囉裡囉嗦個沒完,那樣反而會“敗品”。即中國人常講的“多說無益,點到為止。”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裡的“訥”是忍而少言,“敏”是機敏、積極,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這句話告訴我們說話要慢慢說,要三思而後說,不要口不遮攔,信口開河;辦事情一定要積極敏捷、果敢決斷、雷厲風行,不要拖泥帶水。不然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卻不知所以然,豈不誤了大事;而做事優柔寡斷,機會必將貽誤殆盡。


攀閱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語出《論語·里仁》篇,此句中,“欲”譯為“要、需要”。“訥”字很多時候會被譯為“謹慎”或者“遲鈍”,“在這裡事實上是指“不迅速”之義,就是不著急慢慢來;“訥於言”就是說話時不要慌亂,緩緩從容道來,孔子講的是作為一個君子說話上一定要慢一點。

“敏”就是“疾速、敏捷”。“行”就是“行動”;敏於行,就是行動上要快速。

孔子在此句要求君子要做好兩個方面,一個是說話,一個是行動。說話的要求是:緩慢;行動上的要求是:快速。

這一快一慢很有些意思,像東方哲學中的陰陽之說,一個表現形態剛健強勁,一個表現的柔弱守拙。說話要做到緩慢內斂,行動要疾速激情,這樣就合符“一陰一陽謂之道”了;一張一弛、一塊一慢按照道的規律做事就會少犯錯誤。事有陰陽,這句中也是陰陽並存,如果拋開陰陽觀不論,我們就事論事地看待孔子這句話,也是可以發現不少生活智慧的



靜說賢論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欲訥之於言,而敏之於行”現在不難看出,這句話的意思:作為一名真正的君子,就需要訥於言說之詞(訥於言:少說無關的話語,慎於言),而且還要在做事行動方面要快捷!總的來說就是,君子在言語方面要慎於言詞,以免招來禍患,在行動方面要迅速果斷,以免錯失良機!


心道無極


不要誇誇其談,而要勤於實踐。少說空話,多幹實事。


瘋石


這句話實際斷法上需要重新調整一下,應該是: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欲,可以解釋為,想法,需要,應該,結合,君子欲,解讀為應該更為合適。那相反的是什麼?應該是:小人慾,敏於言,而訥行。

訥者,言在內也,訥於言,就是把話放在肚子裡,別有什麼說什麼,想到什麼說什麼。

敏者,快也,敏於行,就是行動要及時,快速,別拖拉。

與其說,理解文化意義,不如說是人生意義,每個人的風格意義。

換成現代的話就是,少說話,多幹事。

現在不是也有人說:好馬長在腿上,好人,張在嘴上。實際意義在於叫我們善於表達,及時表達,正確的表達,光說不練是假把式,光練不說是傻把式。

孔子為啥要這麼說呢?

這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孔子倡導的行為準則,其更深原因實際與孔子自身的遭遇與生活環境是有極大的關係的。

我們知道孔子是一個破落貴族的子弟,在冠帶之前,其實他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所以才有了那句“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的說法。

本來以為自己是一個青銅,結果發現自己是個貴族的後裔,想想對少年的孔子是有很大刺激的,特別是當他知道自己是貴族身份,而又想以貴族身份去參加一個活動,被無情的拒絕以後,可以說對他的打擊是很大的。

應有的身份得到承認,不能與其他貴族有著同等的地位,在少年時期,其實孔子只能

訥於言,因為沒有人願意聽他說,當時的貴族大夫是看不起他的。

但孔子堅信自己的貴族身份,又想要得到別人的承認,特別是他把“恢復周禮”作為自己的畢生的理想與志向,他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同。

那唯一的辦法,只能是,敏於行,做出來叫你們看看。

用周禮當中貴族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做到凡事“合身合理”,這種與眾不同的做法與行為,自然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標籤。不是貴族的老百姓會說,你看,孔丘才是真正的貴族,你們這些貴族都不如他。

隨著人氣不斷的抬升,孔子才逐漸引起權貴的注意。從孔子的成長經歷上來講,訥於言,而敏於行,就是孔子自身成長的真實寫照。

而他因此要求自己的弟子這樣做,就顯得很正常了。

這句話對不對呢?其實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他從文化意義的角度上看,正好與西方倡導的行為風格相反。

在西方,最能說的是誰?不是脫口秀演員,不是新聞評論員,而是總統大人。

不管是幹啥,你首先得能說,乾的好不好是之後的事,得先說的好,總統說的不好,那就沒機會幹了。

換個角度來看,其實說就是行,行就是說了。

中國自古受訥於言,而敏於行的思想影響,所以大多數中國人似乎不善言辭,但現在社會不同了。從某個角度上看,我們現在奉行的大多數行為準則是西方的。

納於言會吃很大虧,而敏於言就有成功的可能。

能說的人一樣可以功成名就,比如能說的口吐白沫的張雪峰,靠著一張嘴滿中國的說;當然他比羅永浩就差了,一場發佈會妥妥的就是一個“相聲專場”,手機說沒了,還可以直播帶貨,憑什麼,不久是憑著敏於言的那張嘴麼?

當然,最好是敏於言又敏於行,看看我們的馬雲先生,兩個做的都爐火純青,自然也就成了“亞洲首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