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縣方太鄉地名之井口大隊

帶您一覽興國各個鄉村名字由來

【井口大隊】JingkouDadui

在公社東部丘陵地帶。地勢東、南、北高,向西傾斜。以井口地片命名,駐祠堂下。有14個生產隊、29個自然村、239戶、1,241人。耕地1,554畝。主種水稻,兼產甘蔗。蘇區時屬井口鄉;解放前夕屬方太鄉;解放初至1957年先後屬井口、方太鄉;1958年屬方太公社,1965年屬崇賢公社,1972年屬方太公社,均稱井口大隊。

祠堂下Citangxia

大隊駐地。在方太圩東偏南1.9公里三蕉公路北側山下。有王氏祠堂得名。29戶、155人。王氏由城崗大獲遷此已11代。

興國縣方太鄉地名之井口大隊


烏塘Wutang

在祠堂下北1.7公里山窩內。地形似塘塢,為塢塘諧音。3戶、13人。張氏由前山下遷此已5代。

大窩裡 Dawoli

在祠堂下北1.4公里較大山窩裡。4戶、21人。邱氏由鼎龍石源遷此已7代。

馬鞍石Ma'anshi

在祠堂下東北2.2公里坑尾。以村後一石似馬鞍得名。6戶、23人。羅氏由石磨墩遷此已6代。

石磨土盈Shimoying

在祠堂下東北1.6公里山排上。以村後山址上兩石層疊如磨得名。14戶、76人。羅氏由下角遷此已8代。

香爐坪 Xiangluping

在祠堂下北0.9公里似香爐的山坪上。2戶、11人。林氏由鼎龍臘樹下遷此已10代。

張公山Zhanggongshan

在祠堂下東北1.2公里山窩內。4戶、14人。張氏由月光丘遷此已7代。

深坑 Shenkeng

在祠堂下東北2.4公里較深(長)的山坑內。7戶、41人。張氏由塘窩裡遷此已5代。

興國縣方太鄉地名之井口大隊


下角Xiajiao

在祠堂下西北1.4公里呈三角形的山咀下。14戶、84人。羅氏由福建省長樂縣遷此已18代。

崩崗腦 Benggangnao

在祠堂下西北0.8公里山下。以村旁山崗崩塌得名。20戶、109人,居鄒、朱等姓,鄒氏由崇賢蕉石遷此已10代。

桂坑子Guikengzi

在祠堂下北0.6公里坑排上。以有桂樹取名。2戶、11人。賴氏由崩崗腦遷此已13年。

楓樹坑Fengshukeng

在祠堂下東北0.9公里多楓樹的山坑內。3戶、15人。羅氏由石磨土盈遷此已6代。

南岸Nan'an

在祠堂下西北1.1公里小河南岸山下。14戶、73人。賴氏由香爐坪遷此已12代。

高前排Gaoqianpai

在祠堂下北0.4公里地勢較高的田排上。為高田排諧音。7戶、30人。朱氏由祠堂下遷此已10代。

排上Paishang

在祠堂下西偏北0.8公里山排上。4戶、28人。王氏由祠堂下遷此已30餘年。

興國縣方太鄉地名之井口大隊


橋頭Qiaotou

在祠堂下東0.6公里山下拱橋頭。3戶、15人。王氏由祠堂下遷此已9代。

社前排Sheqianpai

在祠堂下西南0.3公里山排上。村建在社公廟前得名。8戶、45人。謝氏由廣東省遷此已10代。

新屋下Xinwuxia

在祠堂下南0.5公里山下。7戶、39人。劉氏由老屋下遷此已11代。

老屋下Laowuxia

在祠堂下南0.6公里山下。5戶、15人。劉氏由傑村遷此已14代。與新屋下對稱得名。

牛角窩Niujiaowo

在祠堂下南1公里牛角形山窩內。1戶15人。劉氏於1979年由新屋下遷此。

竹山下Zhushanxia

在祠堂下南1.1公里盛長毛竹的山下。10戶、54人。鍾氏由城岡回龍遷此已36年。

八擔排Badanpai

在祠堂下南1.2公里山排上。以排田可收八擔谷得名。4戶、13人,侯氏由鼎龍下排子遷此已4代。

興國縣方太鄉地名之井口大隊


下烏嶺Xiawuling

在祠堂下東南1.6公里烏嶺地片下方山坑內。17戶、68人。張氏由塘窩裡遷此已5代。

七擔腦Qidannao

在祠堂下南偏東1.7公里山排上。村建在七擔面積的排田上方得名。4戶、18人。廖氏由東坑子遷此已9代。

上烏嶺Shangwuling

在祠堂下東南2.2公里烏嶺地片上方山排上。1戶2人。鍾氏由高興大坑尾遷此已4代。

東坑子Dongkengzi

在祠堂下南偏東2.1公里老安場東面山坑內。16戶、68人。廖氏由安遠縣遷此已11代。

老安場Lao'anchang

在祠堂下南2公里山排上。原有一庵,為老庵場諧音。3戶、14人。劉氏由老屋下遷此已10代。

興國縣方太鄉地名之井口大隊


過路排Guolupai

在祠堂下南2.5公里山排上。石源至方太圩經此路過故名。2戶、14人。張氏由塘窩裡遷此已5代。

白竹窩Baizhuwo

在祠堂下南2.7公里多灰白色小竹子的山窩內。5戶、27人。張氏由黃豐遷此已9代。

數據繁雜,或有勘誤,敬請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