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勞動教育”,他們這樣做

中小學“勞動教育”,他們這樣做

株洲日報社校園俱樂部組織小記者下田體驗農活 受訪者供圖

中小学“劳动教育”,他们这样做

蘆淞區白關中學孩子們在學校農場勞作 受訪者供圖

本報連續刊發了“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報道(詳見4月1日A04版、4月2日A08版),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許多讀者分享了自己的做法,分享了自己的經驗。

蘆淞區白關鎮中學

做法:學生每週要“上山下地”

1月6日,省教育廳公佈了2019年全省農村中小學勞動實踐場所建設考核結果,全省有19所合格單位,蘆淞區白關中學是其中一所。

白關中學從2016年起,圍繞加強中小學綜合實踐能力培養,進行了探索。與很多學校不一樣的是,該校在學校圍牆內,開墾出一塊自己的農場,面積總共有四五畝,分成70多塊土地,有花卉區、蔬菜區、果園區,學校裡備有鋤頭、簸箕、鐮刀等勞動工具。

平日教學過程中,學生們除了在教室裡上語文、數學、外語等文化課外,勞動實踐也是一門必修課程,並且就此制定成套的學生綜合實踐素養評價體系。

學校班級分成多個“生產隊”,這些山地和土地“承包”給生產隊打理,學生每個星期都會有一堂勞動實踐課。挖土、澆水、施肥、採摘……不同時節有不同的事做。

這些年,學校農場裡蔬菜賣給學校食堂,收入用於補助貧困學生。

每次勞動實踐課,指導老師會登記出勤人數、勞動效果、勞動態度等作為學生綜合實踐素養評價依據。

“勞動教育我們走在前面。”該校校長吳志敏介紹,目前他們正在繼續完善,比如準備增設養殖項目,打造一個循環農場。比如,掉在地裡的蔬菜葉子可以餵養雞,雞糞可以做肥料。

目前,白關中學菜地裡的辣椒、茄子、絲瓜長勢喜人,正在等待著學生們的迴歸。

觀點:學生勞動素養缺失需重視

白關中學校長吳志敏:

很高興,我們探索的勞動實踐教育,得到了省、市各個部門的認可。學校就此制定了一個“‘核心素養’視域下農村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實施研究與實踐課題”,已經被列為株洲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四年的探索研究過程中,我有一些思考。一是學生勞動素養缺失較嚴重,即便是農村學生,這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日常勞作過程中能夠明顯看出來,相當一部分學生進入初中學校前都沒有下過田地。

二是學生們吃苦耐勞、團結合作精神需要加強。比如,天氣熱一點就堅持不下去了,碰見蟲子還會嚇一跳。

三是農技專業師資缺乏。比如果樹林遲遲沒有好收成,老師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後來省裡來了專家,指導我們從果樹林所處位置的土壤酸鹼度、光照等原因考慮。

株洲日報社校園記者俱樂部

做法:校園記者變身“小農夫”

這些年,株洲日報社校園記者俱樂部,以全市中小學生的校園記者為活動對象,開展了系列勞動教育活動。

以戶外生存為主題開展親近大自然的活動,諸如野外求生、植樹、露營等;圍繞農耕糧食等主題,開展“我是小農夫”系列活動,邀請孩子們走進鄉野田間,插秧種菜、打稻穀;開展職業體驗活動,比如到交警、醫生等勞動崗位上進行體驗;邀請校園記者到日報社走進採編、印刷車間,瞭解報紙出版整個過程,讓孩子們參與採訪、活動策劃組織。

觀點:避免應付式勞動教育

株洲日報社校園記者俱樂部負責人譚平華:

很多人把學習和勞動對立起來比較,勞動的概念不夠清晰。很多年前,育人目標就是“德智體美勞”,後來“勞”有所缺失。比如,孩子缺乏體力勞動鍛鍊;農耕自然體驗教育寥寥無幾。我覺得,國家重視勞動教育,就是在重拾孩子們缺失的“勞”。

從這些年的探索來看,我覺得關於“勞動教育”怎麼重視都不為過。但接下來如何開展“勞動教育”,還需要解決一些問題,比如教育部門、學校是否會因為安全等因素,使得勞動教育流於形式,點到即止,無法提供真正的體驗式勞動教育;二是組織活動,往往存在場地、資金等方面困惑,這就需要政府部門統籌考慮規劃和支持。

攸縣羅家坪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株洲市網嶺羅家坪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基地2009年正式成立,運營已經有11年了。裡面設有農耕區、娛樂區、愛國主義活動拓展區等,其中農耕區與勞動教育緊密結合。

和很多基地不一樣的是,基地裡50戶農戶作為接待點。學生到達後,吃住全部在農戶家,白天跟著農戶一起下田幹活、種菜等。

觀點:農耕基地需理論支撐

攸縣羅家坪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主任羅德良:

我們接待規模每年可以達到10萬人次,現在差不多隻有一半,前年達到了新高。廣州、深圳、長沙等學校都組織學生來此實踐過。

長期運營中,我也有一些思考。比如,農民們只會幹活,帶隊老師也不是農技專業的,在田地裡的學生面對一些農產品,也說不出名字。為此,我們邀請了農業大學專家,編繪了一套資料,讓學生在勞作的同時瞭解吃進嘴裡的辣椒、黃瓜等農作物是如何播種、生長的。

我覺得,類似的農村基地,需要專業人才支持,要有成套的理論資料支撐。另外,我覺得這些基地應該加大宣傳,讓社會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