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否真实,在你了解的历史中,有没有让你热泪盈眶的瞬间?

ZjK东北Ren


先让大家看看一组照片,有没有热泪盈眶的感觉,反正我是真的有,有一种被感动到哭的感觉。

如此大的年纪了,还在做报告,鞠躬尽瘁。

周恩来总理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有一次自己生日的时候,当时还在加班,很多人都看不过去了,就准备了一些瓜子,糖,水果给周恩来,但是周恩来拒绝了,而是说吧这些东西给其他加班的同治,然后自己又去加班了。

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对祖坟看的是比较重的,但是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哪里都缺土地,当时周恩来就说在老家几代亲人的坟墓托人平掉 把土地交公使用。

到了1958年的时候,周恩来去杭州视察的时候还是自己带的被子,褥子,床单等等,而这些用品还是在解放战争的时候的,已经是泛白了。

周恩来也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利为亲人谋取过一丝福利,周恩来总理也是亲自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在政府任职。

周恩来总理去世之后也没有留下任何遗产,留下的只有十里长街老百姓的泪水。


中国历史研究所


耿忠十三壮士归玉门

公元74年,汉明帝永平十七年,窦固率一万四千精骑击退匈奴、击降车师。至此,西域天山南北再次插上汉旗。窦固班师回朝后,东汉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府,陈睦为都护,耿恭为戊校尉、关宠为己校尉,分别驻守金蒲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和柳中城(今新疆吐鲁番市附近)。

公元75年3月,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北匈奴鹿蠡王,率两万骑兵卷土重来,击杀车师后王、降服车师前王,围困金浦城和柳中城。

戊校尉耿恭,仅率数百人固守金浦城。即便如此,耿恭及汉军壮士誓死不退,死守坚城、对战数十倍于己的匈奴大军。毒药喂箭,会暴风雨,耿忠趁机举兵,击退匈奴围兵。

见匈奴势大,西域诸国纷纷改旗易帜、归附匈奴,并杀死西域都护陈睦。西域再次落入匈奴手中。

5月,耿恭放弃金浦城、移至疏勒城,拥涧水固守。7月,匈奴人围攻疏勒城,并绝断涧水,以困死耿恭所部。

城中无水,耿恭则与士兵一起挖井;城中无粮,耿恭便与大家煮食铠甲。将士齐心、同甘共苦,誓死不降,坚守疏勒城,数百汉家将士打得只剩几十人。

大汉援军之所以迟迟不到,主要是因为这一年汉明帝死而汉章帝立。所以,直到公元76年正月,汉章帝从张掖、酒泉、敦煌及鄯善抽调的七千援军,才抵达西域。而进入疏勒城的时候,耿恭所部仅剩26人。被援军救回、行至玉门的时候,耿恭所部,仅剩13人。

十三将士归玉门,“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强汉之所以强,并非只在皇帝雄主、将帅勇武,更在于英雄节义、士卒勇烈。悲壮之所以悲壮,是因为有烈士。

杀贼、杀贼,辛弃疾至死不休

1161年,金主完颜亮为筹备南征大宋,在北方横征暴敛。于是,河北、山东义军风起云涌,反抗金人压迫。

1162年,义军领袖耿京派掌书记辛弃疾前往临安、联络宋廷,形成南北围杀之势,彻底消灭北退金军。

但是,在辛弃疾完成使命返回山东的时候,却得知:义军领袖耿京为被叛徒张安国杀死,义军已经溃散。猛丈夫辛弃疾,当即组织五十名敢死之士,袭击数万人的金军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并将其押回临安处斩。

此后,25岁的辛弃疾便在南宋步入仕途。虽然一心求复疆土、北伐金人,却一直遭遇朝廷冷漠。高宗和孝宗皇帝,只是欣赏辛弃疾的才干,却对他的北伐建议毫无响应。宦海沉浮、人生起落,几次北伐将行,到最后却都是有始无终,几次朝廷重用,到头来却总是昙花一现。直到1207年,宋朝决议北伐,任命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诏令其赶紧到临安赴任。但是,此时已经68岁的辛弃疾,却抱恨离世,临死之前,拼尽全力大呼:杀贼、杀贼。

壮士暮年,虽烈心不已,无奈天不予时。但两声“杀贼”,既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亦英雄豪迈透彻千古。

崖山之后无中国,阎吏之后无汉人

公元1279年,宋元崖山之战,南宋战败。宰相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赵昺,君臣一起投海自尽,而后,十几万南宋军民一起跳海。战后,元军打扫战场,崖山海上浮尸十万。

两宋虽然羸弱,但兴兴亡亡多少朝代,但是,却只有大宋亡得如此悲壮。所以,南北两宋,虽然强时止步幽云十六州,弱时只守半壁江山,但崖山之战,足以给宋冠以一个大字。

公元1645年,江阴典史阎应元,率江阴十万军民,对战二十四万清军铁骑。江阴军民,顿敌坚城之下八十一日,杀清军三王十八将、灭敌七万五千人。阎应元战败身死,其家中十余人,皆不降而被杀。江阴县衙,男女四十三人举火自焚。满清屠城两日后,江阴只余五十三人。大明风骨之冠,不再朱棣横扫漠北、也不在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在江阴、就在阎应元。

投敌全身且生为王,困战无望且死无名。耿恭和汉家壮士宁死不降,誓要马革裹尸还。

个人生存与家国大义,是一种取舍。辛弃疾取的是家国大义,虽死不休,杀贼、杀贼,响彻千古。

崖山之战、江阴之战,是民族风骨的璀璨释放,也是我们薪火千年从不断绝的最好注释。

为有牺牲多壮志,因为烈士虽死、其魂犹生,此情此义足叫日月换新天。


减水书生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廷四处羁押改革派人士,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危机时刻,改革派知道,只要被清廷抓住,就一定会丢掉性命。因此,为了保命,当时很多原本支持改革的人都噤若寒蝉,连康有为、梁启超这两位变法主要推动者都急忙逃到国外去避难,在当时,只要能走的,几乎都逃走、躲避起来了。

谭嗣同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父亲谭继洵是湖广总督,他出身名门,父亲身居高位,本人才华横溢,只要本本分分、老老实实,有着不可限量的前途。但他却偏要冒险投身于变法事业中。谭嗣同早年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后来,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本有机会逃走,但他却毅然决然的放弃了逃走的机会。面对劝他逃走的人,他说出一句让我热泪盈眶的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死前在狱中,他写出《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中,他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着实令人动容。


孤舟钓江雪


最近在读戴名世的著作,虽然是繁体字还是竖着排版的,但是还是被深深地吸引了,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里面的一篇弘光乙酉扬州城守纪略。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戴名世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详细介绍了南明弘光政权成立后史可法短暂却可歌可泣的一生,忧心国事,鞠躬尽瘁,忠贞不二,至死方休。

一、国事艰难,临危受命

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的消息传来,举国震动,权臣马士英等人推举皇室朱由崧为新君,年号弘光。然而面对内忧外患,这些手握重兵的朝臣终日所想不是安定国家,而是怎么争权夺利,打好自己的小算盘。

当时南明政权有一位将领名叫高傑,是马士英招降的流寇出身,纵兵抢掠,无恶不作。高傑想驻兵扬州,但是扬州民众自发蹬城守护,朝廷想派人去扬州任督师,马士英害怕自己离开朝堂会大权旁落,不肯出行,史可法临危受命,没有半刻犹豫来到扬州城外,面对杀红了眼的流寇大军,手无寸铁的史可法面无惧色,倒是把高傑吓得不轻,于是稍稍收敛一些。

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史可法到扬州之后调兵遣将,积极备战每天天不亮开始办公直到午夜也不得休息,身边的护卫都困得挺不住,他却依然坚持,有人劝他要多吃饭少劳心,被史可法拒绝了。

等到豫王多铎兵围扬州,很多将领选择带兵投降,而城外驻守的李成栋等人也是按兵不动,不肯救援扬州,孤城困守,里无粮草,外无救兵,史可法抱定必死的决心。多铎多次给史可法送来劝降信,他看也不看便付之一炬,以示宁死不降。

城破之前,史可法召来部将史得威,托付他照顾自己的老母,并且在自己殉国之后将遗体葬在太祖高皇帝墓前,如果实现不了就葬到梅花岭上。

三、生则有勇,死则成名

清军攻城甚急,史可法登上城楼,命令用红衣大炮打击敌人,然最终城破被俘。多铎知道史可法在汉人心目中的威望,对他曲意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史可法不为所动,多铎又以死相威胁,史可法大义凛然,但求杀身成仁,为国尽忠。

多铎身边的兵士一拥而上,将史可法杀害了,之后便是骇人听闻的扬州十日,可怜江南富庶地哀鸿遍野。

由于当时天气炎热,史可法的尸体很快被埋没在尸山之中,无法辨认,史得威在梅花岭为史可法建立了衣冠冢,遥相招魂,魂魄毅兮为鬼雄。

我反反复复将这篇文章看了很多遍,忍不住热泪盈眶,史可法在国事艰难之时顶住压力,不畏委屈,兢兢业业,尽心国事。危难当头,舍生忘死,气节如皓月当空。连他的敌人也对他充满了深深的敬意,赠与他"忠正"的谥号,乾隆皇帝为他修建祠堂,褒奖他为国尽忠的高风亮节。

我想,史可法身上体现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节,那种为国家可以赴汤蹈火、粉身碎骨的忠正之气。





月轮皎皎


看历史能够看到热泪盈眶,说明你已经正真的把自己融入到历史中去了,也说明了你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人,通俗点讲就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这种人都是善良之人。

在我所了解的历史中,让我感动的瞬间也很多。尤其是在看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时候,经常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感动的热泪盈眶。

比如诸葛亮去世的瞬间,可能是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吧,受小说和剧情的影响,看到诸葛亮为了蜀国的千秋大业,不辞辛劳率领蜀汉军队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但终其一生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伟大目标,最终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的确令人感动,去世的瞬间也让人感到无比的惋惜。所以每次看到这里,也会不经的流下几滴泪水。



还有让我感动流涕的就是《亮剑》这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了,李云龙因为杀掉土匪谢宝庆,然后被上级撤职的时候,与赵刚的那翻对话,李云龙身为一个铁铮铮的硬汉,在这一瞬间说出了压抑在内心深处已久的肺腑之言的确很让人感动。

《亮剑》这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看了已经不下二十遍了,每次观看真得是把自己给融入到其中了,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所以对于李云龙这样的一个角色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喜怒哀乐几乎与其混为了一体。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历史故事都有让我瞬间热泪盈眶的时候,但就是这两个剧情是最让我记忆犹新的瞬间,所以我比较喜欢看这中历史类型的电视剧。


小程看历史


三十多年前,一个17岁的孩子,在战场上牺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外敌入侵我国边界,在云南的老山地区,解放军战士与入侵者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年仅17岁的小战士李庆轩在这次战役中壮烈牺牲,战友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找到了一张纸条两包烟,纸条上写着,谢谢你来收拾我的东西,请抽烟,从这张纸条上可以看出来,李庆轩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的战场的。

他只有十七岁,不免让人扼腕叹息。他是怎么牺牲的呢?李庆轩的队友负伤倒下,这时敌人向他的战友那里投掷了手榴弹,李庆轩为了保护战友不受伤,扑在战友身上,保护了战友,但自己却牺牲了。




云笈生


四十年前,当我刚入伍来到部队,成了一名真正的战士的时侯,我没想到我也有了象巜上甘岭》巜英雄儿女》等真实的战场经历。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我入伍二个多月后随部队走进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我所在的部队三十七师担任穿插任务,我们过红河,攻老街,打谷柳战保胜一路向前直指越北重镇柑糖,给了越南小霸歼灭性的打击,从三月五日开始我们绿续回插祖国。

在这场战斗中和我们一起入伍的老乡有八位战友永远留在了南疆,变成了屏边烈士陵园的碑林,他们是我县革命老区人民的骄傲。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他们我们就泪流满面。

这张照片是我师师长王引生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他是全国战斗英雄,另一张河口大街迎亲人。

巍巍大瑶山为您接风,清清南池河为您洗尘,拍一拍身上的泥土,摸一摸脸上的烟尘,听一听边疆各族人民共唱的一首歌那就是:看见你们格外亲,这就是当年的情景。

敬礼我的老师长,愿您长寿

敬礼我亲爱的战友们




艾谷137209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一瞬间,我同全国人民一道热血澎湃、热泪盈眶,自信、自豪洋溢在灿烂的笑脸上,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点赞,为伟大的祖国点赞。

△经过70年来的建设发展,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形象、昂扬的精神壮态、满怀豪情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经过70年的建设发展,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我们坚持“四个战略”布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高高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新的途经。

△经过70年的建设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谁扶贫成效凸显,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经过70年的建设发展,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显著增强。如今,这支部队从最初的几千人,发展到今天的200万,从单一的陆军,发展到今天的海、陆、空、战略支援、火箭军部队,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世界一流人民军队。

△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高。我们党从成立之初的13名代表、57名党员发展成一个拥有450万个基层组织和9000多万人的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

一桩桩,一件件,辉煌的成绩说不完、道不尽。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已经成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我们意气风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我由衷地:祝福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福中华民族昂首走向复兴!

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zj史海拾贝


很多人听说过真实历史:西汉时,卫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全家被杀,只剩下年仅几个月的孙子刘病已被关进大牢。在九死一生的恶劣环境中,这位婴儿在廷尉监丙吉的无私照料、保护下才得以活命,饱尝人间疾苦,后来成了带领西汉走上巅峰的汉宣帝。

出生数月进监狱,靠着监狱官的照顾才活命的“皇曾孙”

当初,汉武帝刘彻的儿子、卫太子刘据纳史良娣为妾,生下儿子刘进;刘进后来娶了王夫人,生子名叫刘病已,因为他是汉武帝的曾孙,人称“皇曾孙”,他也是刘据孙子辈的唯一后代。

公元前91年,刘病已出生仅仅几个月,“巫蛊之祸”爆发,刘据本人以及三个儿子、一女儿以及所有妻妾都被杀,几乎被灭门,只剩下年幼的刘病已躲过一死,被关进了监狱。按理说,这种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身处暗无天日的大牢里基本没有存活的可能,但好在他遇到了一位有良知的官员—廷尉监丙吉。

丙吉参与审查巫蛊之案,心知太子的谋反罪名纯属空穴来风,但当时此案已经汉武帝定性,自己能做的只有偷偷照顾太子唯一的血脉。为此,他挑选了性格忠厚又恰巧在哺育期的女囚胡组、郭征卿专门照顾刘病已,并且给她们安置了一个干净整洁的房间,自己每天则两次前来亲自探视。

以身抗命,丙吉保全整监狱犯人的性命

巫蛊之案审理了近一年还未能结案,在此期间,汉武帝心情烦闷再次生病。而望气者(也就是风水师)声称,皇帝之所以身体不适,是因为长安的监狱中有天子气,以后甚至有可能会威胁帝位。

在科学落后的当时,古人对这种占卜之事深信不疑,本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刘彻分派官员巡查长安城内各监狱,关在狱中的犯人无论罪名轻重一律灭口。

负责处理刘病已所在监狱的官员名为郭穰,他连夜赶来,却吃了个闭门羹:丙吉将大门紧闭,坚决不放来者入内,而且义正词严的怒斥郭穰等人:

皇曾孙在。他人无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

其他人尚且不能滥杀,况且曾皇孙刘病已在此?!双方僵持了一夜,无奈的郭穰返回后,上书朝廷弹劾丙吉违抗皇命。幸运的是,此时的汉武帝刘彻也醒悟过来:“这是天意啊”,为了弥补这次罪过,他下令大赦天下。而当时长安城中,只有丙吉所在监狱的犯人们逃过了一劫。

历经劫难,刘病已终于走出监狱

其后,丙吉想趁机把刘病已送出监狱,让朝廷抚养,然而由于没有汉武帝的命令,长安城的负责官员不敢接受,此事最终不了了之。后来女囚胡组刑满释放,丙吉自己出钱聘用她留下来继续照顾刘病已。

随着刘病已逐渐长大,光靠女囚的母乳已经不能满足他的生存所需,丙吉于是按月提供口粮。在这期间,由于监狱条件所限,刘病已多次面临死神的威胁,丙吉竭尽全力照料才得以化险为夷。

后来,探得史良娣的母亲(名叫贞君)和兄长仍在世,丙吉亲自把刘病已送过去抚养。从此,刘病已终于脱离了监狱生活,得以在亲人的照顾下长大。

长于民间、饱尝疾苦,刘病已成为一代明君

后来,生活在民间的刘病已得到了刘据老部下张贺的照顾。在他成人后,张贺出聘礼,帮他娶许广汉的女儿为妻。在岳父以及曾祖母家的照料下,刘病已有条件学习知识;由于天资聪慧,他在诗书等方面的学识颇深。同时他天性喜欢四处游走,斗鸡走狗无所不精,饱尝人间冷暖、知悉世间百态,因此对民间的疾苦、百姓状态以及政府官员的为政得失一清二楚。

刘病已18岁时,朝廷中的重臣霍光等人废除昌邑王刘贺,正为皇帝人选发愁。此时已在中央为官的丙吉向朝廷官员讲明了刘病已的情况,同时杜延年等大臣对其也早有耳闻,他们一直推荐刘病已接任皇位。

考虑到刘病已生于民间、孤立无援,容易掌控,霍光、张安世最终同意了这个建议。就这样,刘病已从一位几乎命丧监狱的婴儿,机缘巧合的登上了大汉帝位。

而丙吉却对自己当年抚养皇帝一事闭口不提,直到十年后,由于当初在狱中参与了照顾刘病已的女犯上书求封,汉宣帝才终于明白身边的大臣丙吉竟然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上亲见问,然后知吉有旧恩而终不言,上大贤之。

汉宣帝生于民间,深知民事之艰难。他亲政后,厉精图治,整顿官场,对官员严加考核;对于刺史、守、相等高级官员的任免,都亲自审查,听其言观其行,名不副实者一律辞退。西汉的官场至此涤荡一清,史称“汉世良吏,于是为盛”。在汉宣帝统治期间,西汉对内政治清明、土地兼并得到有效控制,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北方的边患得到解决,汉王朝综合国力达到了顶峰,史称“汉宣之治”。

而这一切,都要感谢当初那位基层官员丙吉的善良。当初,谁也想不到那位监狱中的婴儿竟能成为日后大汉的皇帝,丙吉的举动,仅仅出于个人的正义和良知。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建功立业的万户侯们固然令人倾佩,而丙吉这种官员的善良举动,则更是闪耀着体现人类文明的光辉,正是这种人性,维系着中华文明数千年不绝。


正史漫谈


读历史最让我感动的几个瞬间

1、川军死字旗

这是是一名父亲在儿子上前线之前送给他的。死字旗现在藏于建川博物馆。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据统计抗战期间,川军几乎全体出动,平均每15个四川人就有一个上前线,最终60余万官兵阵亡,4位中将殉国。

2、张自忠将军以身殉国

日军设在汉口的广播电台在张自忠死后当日发出报道称张自忠为“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

周恩来写下文章称赞张自忠“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1991年李先念书:“抗日名将,民族英烈。高风亮节,气壮山河。”

张自忠将军在日军四面围攻之下,身中七弹,弥留之际只说了一句话,

“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凭这一句话,张将军排名第一,当之无愧。

每每读到即眼眶湿润!

3、南京保卫战

镇守水西门的是第51师153旅306团。日军见久攻不下,就组织了敢死队,向守军发起自杀式进攻。守军眼看抵敌不住,某排排长找到团长邱维达,申请组织敢死队,跟日军敢死队以死相拼。

邱维达望着这个排衣衫褴褛但神情坚定的将士们,问:“你们知道当敢死队意味着什么吗?”将士们齐声回答:“死!”邱维达热泪盈眶,大声喊道:“是以死报国!”

全排将士子弹上膛,刺刀上枪,列队出发,再也没有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