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疫情期间科研经费达3.2亿元 已取得11个阶段性科研成果

4月3日下午3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工作情况。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通报,4月2日,湖北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00例以下。两例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的关联病例。我国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持续增加,出现本土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始终存在,社区、单位、家庭和个人要继续做好防护,防范输入性病例导致的疫情扩散和蔓延。

多支科研团队同步攻关,迅速完成了病原鉴定和全基因组测序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说,疫情爆发后,科技部组织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投入抗疫一线,目前已部署68个应急项,安排了3.2亿元科研经费,当天立项、当天科研启动经费就能拨付到位。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新冠病毒突破口,组织了多支科研团队同步攻关。比如,在疫苗研制方面共部署了5种技术路线,每一种技术路线都有1~3个团队进行同步攻关。设立了10个工作专班,并为每个项目配备了项目专员,及时跟踪了解、协调解决在科研项目攻关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派出了“前方小组”常驻武汉,组织协调武汉一线医疗、科研机构共同参与攻关工作。科技、卫生、药监等管理部门无缝衔接,在推进血浆采集、试剂审批、病毒毒株共享利用等方面联动工作,确保有关的应急攻关项目能够顺利实施。目前,迅速完成了病原鉴定和全基因组测序,并不断将阶段性成果推荐给临床救治一线,已经有试剂和药物方面11个阶段性科研成果纳入到《诊疗方案》中。

新型健康业等一批新业态迎来“春天”

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表示,疫情期间,远程办公、视频会议、在线教育、网上博物馆、数字娱乐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模式数字化产品快速增多,短时间里用户量呈指数增长。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疫情防控、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中呈现出被政府和各界快速采纳和应用的趋势。下一步,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大前沿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支持力度,重点包括先进计算、核心软件、宽带通信、区块链、光电子、微纳电子、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支撑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在这次疫情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引导和技术支撑的力度,重点包括:新型健康业、科技服务业、智慧城市、现代物流、教育服务等,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些新动能。进一步完善和出台一批支持政策和措施,为科技型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将针对智能医疗等领域支持一批研究项目

秦勇透露,疫情期间,一批人工智能产品,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人脸识别、智能测温、智能语音机器人等,在疫情分析、识别测温、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方面产生了较好效果。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应对疫情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从长远上看,这将是发展趋势。下一步,科技部将继续加大对人工智能发展支持。近期,科技部将结合疫情防控,针对智能医疗,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染病防治、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通过“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支持一批研究项目。

中关村200多家企业参与检测试剂、疫苗、药物等研发工作

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表示,疫情发生以来,中关村有200多家企业积极参与检测试剂、疫苗、药物等研发生产工作。特别是发挥中关村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推出了AI诊疗、智慧测温、消毒和配送机器人、智慧医院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在抗疫一线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整体看,中关村企业复工复产正在科学有序、平稳推进,并呈现出加速全面恢复的态势。

国家高新区承担了2/3应急攻关任务,起到了“领头羊”作用

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司长包献华透露,目前,承担国家应急攻关的企业中,有2/3来自国家高新区。高新区整体复工复产率普遍较高,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对于复阳和无症状感染者的人群分布、感染性强弱、临床转归等问题,包献华表示,目前有关方面和专家正在加紧研究。对这个问题既要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度恐慌。目前尚未发现复阳患者导致疾病传播的确切病例。同时,在当前严密的防控举措下,大部分专家认为无症状感染者导致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不大。按要求做好科学防疫,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可以做到防疫与复工复产工作兼顾。

音:杨真宇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