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疫情期間科研經費達3.2億元 已取得11個階段性科研成果

4月3日下午3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科技創新支撐復工復產和經濟平穩運行工作情況。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通報,4月2日,湖北現有確診病例降至1000例以下。兩例本土新增確診病例均為境外輸入的關聯病例。我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持續增加,出現本土零星散發病例和局部暴發疫情的風險始終存在,社區、單位、家庭和個人要繼續做好防護,防範輸入性病例導致的疫情擴散和蔓延。

多支科研團隊同步攻關,迅速完成了病原鑑定和全基因組測序

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張曉原說,疫情爆發後,科技部組織全國的優勢科研力量投入抗疫一線,目前已部署68個應急項,安排了3.2億元科研經費,當天立項、當天科研啟動經費就能撥付到位。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新冠病毒突破口,組織了多支科研團隊同步攻關。比如,在疫苗研製方面共部署了5種技術路線,每一種技術路線都有1~3個團隊進行同步攻關。設立了10個工作專班,併為每個項目配備了項目專員,及時跟蹤瞭解、協調解決在科研項目攻關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派出了“前方小組”常駐武漢,組織協調武漢一線醫療、科研機構共同參與攻關工作。科技、衛生、藥監等管理部門無縫銜接,在推進血漿採集、試劑審批、病毒毒株共享利用等方面聯動工作,確保有關的應急攻關項目能夠順利實施。目前,迅速完成了病原鑑定和全基因組測序,並不斷將階段性成果推薦給臨床救治一線,已經有試劑和藥物方面11個階段性科研成果納入到《診療方案》中。

新型健康業等一批新業態迎來“春天”

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司長秦勇表示,疫情期間,遠程辦公、視頻會議、在線教育、網上博物館、數字娛樂等新技術的應用和新模式數字化產品快速增多,短時間裡用戶量呈指數增長。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在疫情防控、社會治理和民生服務中呈現出被政府和各界快速採納和應用的趨勢。下一步,科技部將進一步加大前沿技術研發和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支持力度,重點包括先進計算、核心軟件、寬帶通信、區塊鏈、光電子、微納電子、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支撐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在這次疫情中展現出巨大潛力的新業態、新模式的引導和技術支撐的力度,重點包括:新型健康業、科技服務業、智慧城市、現代物流、教育服務等,進一步發展壯大這些新動能。進一步完善和出臺一批支持政策和措施,為科技型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將針對智能醫療等領域支持一批研究項目

秦勇透露,疫情期間,一批人工智能產品,如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人臉識別、智能測溫、智能語音機器人等,在疫情分析、識別測溫、病毒檢測、輔助診療等方面產生了較好效果。人工智能技術用於應對疫情仍處於初期探索階段,但從長遠上看,這將是發展趨勢。下一步,科技部將繼續加大對人工智能發展支持。近期,科技部將結合疫情防控,針對智能醫療,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在傳染病防治、藥物研發等方面的應用,通過“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支持一批研究項目。

中關村200多家企業參與檢測試劑、疫苗、藥物等研發工作

北京市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表示,疫情發生以來,中關村有200多家企業積極參與檢測試劑、疫苗、藥物等研發生產工作。特別是發揮中關村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勢,推出了AI診療、智慧測溫、消毒和配送機器人、智慧醫院等新技術和新產品,在抗疫一線得到了很好的應用。整體看,中關村企業復工復產正在科學有序、平穩推進,並呈現出加速全面恢復的態勢。

國家高新區承擔了2/3應急攻關任務,起到了“領頭羊”作用

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司長包獻華透露,目前,承擔國家應急攻關的企業中,有2/3來自國家高新區。高新區整體復工復產率普遍較高,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

對於復陽和無症狀感染者的人群分佈、感染性強弱、臨床轉歸等問題,包獻華表示,目前有關方面和專家正在加緊研究。對這個問題既要高度重視,不能掉以輕心,也不必過度恐慌。目前尚未發現復陽患者導致疾病傳播的確切病例。同時,在當前嚴密的防控舉措下,大部分專家認為無症狀感染者導致大規模流行的可能性不大。按要求做好科學防疫,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可以做到防疫與復工復產工作兼顧。

音:楊真宇

審核:陳會揚 曹政 閆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