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因何事受了宫刑,司马迁又有怎样的人格特质?

先森杂谈


司马迁做为汉朝的史学大家,凭借一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而扬名千古。

有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写出《史记》,乃是因为他是在遭受了宫刑迫害之后,因为不甘心被人鄙视,才发奋于修史的。

然而,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前,他就已经在为创作《史记》预做准备了。一方面是为了完成先父遗愿,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此机会留名于后世。

但是,就在司马迁致力于创作这部煌煌巨著之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公元前99年,汉将“飞将军”李广的后人李陵,在汉朝攻伐匈奴的战役中,虽以5000步兵,力抗匈奴数万大军,但最终还是因为力量对比悬殊,在矢尽援绝的情况下,被迫投降了匈奴人!

李陵因战败而投降的消息,传回了长安之后,汉武帝闻讯勃然暴怒!汉武帝认为李陵的战败之罪不大,但是因为战败而向匈奴投降的罪过是不可饶恕的!

而此时的满朝大臣,见到皇帝因李陵败降而暴怒之时,也都齐声附合,也纷纷指责李陵的行为可耻、可恶!司马迁是个正直之人,他既不愿意看到汉武帝因此而恼羞成怒,也不愿意看到群臣对李陵落井下石!

便试图替李陵分辩几句,也想借此化解汉武帝心中的怒火。于是,便以李陵之败是因众寡不敌之故。李陵虽然全军覆没,但是却给了匈奴人以惨重杀伤,使得匈奴单于听到汉军之名也会胆战心惊。而且李陵虽然被迫投降匈奴,但是他绝非是心甘情愿做叛臣的,日后李陵一定会寻找机会返回汉朝,重新为陛下效力的。

司马迁认为自己的直言进谏,或许多少会对李陵有所帮助吧?汉武帝也许会依据事实减轻对李陵及其家人的惩罚吧?可谁知,处于盛怒之际的汉武帝,已经听不进任何人的谏阻了!当他听到司马迁竟敢为叛将李陵开脱时,更是激起了涛天怒火!

于是,立刻露出了专制君主“顺我者生逆我者亡”的狰狞而目!下令将司马迁投入大狱,派人对其严加审理,一定要追查出司马迁与李陵有何勾结!

此后,司马迁在饱受牢狱之苦的折磨后,被朝廷判处死罪!而在当时,被判处死罪的犯人有三个选择:一是,可以缴纳罚金花钱赎罪。二是,接受屈辱的宫刑。最后一个当然就是被杀头了。

由于司马迁还有修史的重任在肩,所以他是不能选择一死了之的。那么既然不能死,那就花钱赎罪吧?可是很不幸,司马迁家境并不富裕,实在是拿不出来这笔救命钱呀!自己没有钱,那么不是还可以求助于亲戚朋友吗?可是很不巧,当司马迁昔日的朋友们听说他是因触怒皇帝被判死罪的,个个都避之唯恐不及,又岂肯施以援手呢?

于是,万般无奈的司马迁,也只得选择接受屈辱的宫刑了!在经受了宫刑迫害之后,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他选择了拿起笔墨、竹简,继续完成其父子两代人的心愿——一定要写出《史记》!最后,在司马迁付出了艰辛努力之后,一部凝聚其毕生心血,上迄三皇五帝下止本朝历史的宏篇巨著终于问世了!


北疆同心侃历史


李陵


白露为霜65799235


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着手著述《史记》时,一场大祸从天而降。当时,汉朝的骑都尉李陵,奉命率领5000步兵,从居延向北进击匈奴,贰师将军李广利带主力后援。最后,因箭尽粮绝,寡不敌众,李陵战败被俘,投降了匈奴。

因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汉武帝怒而定其死罪。按照汉朝刑法,被判处死刑的人若想不死,有两种减免的办法:或是用50万钱赎罪,或是实行宫刑。司马迁家境贫寒,拿不出那么多的钱赎罪,这样就只能接受宫刑。

宫刑作为中国古代的五刑之一,是刑罚中最卑贱的一种,是比死还要可怕的奇耻大辱。此时,司马迁在精神上的巨大痛苦,远远超过肉体。屈辱和悲愤深深地折磨着他。但司马迁感到《史记》已酝酿成熟,正躁动于心中,为了这一部亘古未有的宏伟之作,他没有选择死。司马迁从先辈在逆境中不断进取得到了启发和激励,他毅然抛开了自杀的念头,决心“隐忍苟活”,完成已经开始的著书大业



此ID已消失


直言受宫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汉武帝派遣李广利带领三万骑兵出击匈奴。这个李广利,就是到大宛抢汗血宝马的贰师将军(也是当时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同时,汉武帝又派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作为偏军。结果就在这次战争中,李陵投降匈奴了。

兵败传到长安,武帝雷霆大怒,有一种被辜负,被背叛的感觉。需要注意,这个事情发生在公元前99年,已经是汉武帝晚年了。

这个时候的武帝,年长威重,已经是一位权威不容置疑的帝王了。所以龙颜一怒,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叛国,其罪当诛。这时候,只有一位地位并不算太高的臣僚愿意为李陵作辩护。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太史令司马迁。

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直言李陵很可能是假投降,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认为其有国士的风范;在这个境况下,司马迁越是盛赞李陵的作战能力和成绩,汉武帝的神经就很敏感,以为这是拐弯抹角地抨击身为主帅的李广利,当然也牵涉到武帝自己识人不明,用人不当的问题。大怒之下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被严刑审讯,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正是刚正不阿的士大夫精神。

后来又传出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武帝信以为真,决定要夷李陵三族。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宫刑"。

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只能接受后者。宫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遭受的心理打击很大,甚至想到自杀,但他又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自己就这样一死,可能或轻于鸿毛,留后世空笑话一场。这给了司马迁活下去的信念,促使他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被后世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鸿篇——《史记》。

司马迁和汉武帝的时代,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他不仅是这个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还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甚至于是受害者。这些经历无不对《史记》的写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司马迁的身上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背负着父亲的遗愿,带着深深的重负,即使想放弃自己的生命亦不可能,所以要“发愤著书”。

他之所以难能可贵,不仅在于他的博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而且在于他的鉴定、抉择、判断、烛照到大处的眼光和能力。——这就是所谓识。比如他对李陵案的看法,就迥异于当时的君臣。

对于人物的评价能够还原历史,尊重史实;能够超出一般人的见解和看法,能够发别人所未发,能够透过一层看事情。比如他的《史记》之中,写了那么多性格迥异的人物,比如他对苏秦、张仪的看法,他对刘邦、项羽的看法,他对商鞅、韩信的看法,都是那么深刻而独特,让人不能不佩服他的见识高人一筹。


叶知秋意


直言受宫刑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贾大智


因为如实记录汉武帝穷兵默武,经济凋零。负面的评价。司马迁正直,敢于说真话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