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为啥向项羽投降?章邯真打不过项羽吗,还是另有原因?

凤皇神


  • 年纪轻轻,来历神秘,秦始皇亲卫军的首领。拥有高超的洞察力,严谨的推理能力和足够的耐心,这就是章邯!
  • 英勇无畏的你终是地位不凡。曾经与你患难的兄弟们有的已然良田在握,春种秋收。
  • 有的早已游走全国富甲一方,有的亦是尸骨未寻不见踪迹,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与安稳,你要追寻的便是那少时埋于心中的忠义。
  • 然而历史总是这样充满了传奇。
  • 章邯军在棘原,项羽军在漳南,相持未战。章邯军几次撤退,秦二世派人责备章邯。
  • 章邯恐惧,派长吏司马欣回去汇报请示,到了咸阳,在宫门外等了三天,赵高不见,有不信任之意。司马欣恐惧,决定返回军营,而且不敢走来时的路。司马欣也不是等闲之辈。
  • 赵高果然派人去追,没追到。司马欣回到军营,向章邯汇报说:“赵高用事,下面没有人能做决定。我们如果战胜,赵高一定嫉妒我们的功勋;不能胜,就是死罪一条,将军您说咋办呢!”
  • 章邯将军长期在外征战,朝中无人说话,危机四伏,有功也是死,无功还是死。
  • 我怎么想到了某些人,某些事,历史总是反反复复的发生着同样的事情。
  • 况且天下将要灭秦,这是无论贤愚之人都看得明白的事。
  • 您对内不能向君王直言进谏,对外将身为亡国之将,如此内外交困,孤立无援,还想长久生存,岂能顾全!
  • 章邯犹豫不决,暗中派军侯和项羽谈判,想和他结盟立约。项羽一方由于军粮少,就接受了他们投降!项羽于是与章邯约定在洹水之南的殷墟结盟。
  • 章邯拜见项羽,痛哭流涕,陈说赵高弄权之事。项羽立章邯为雍王,留在楚军。
  • 丞相李斯说过一句话,无心之失,在所难免,滴水不漏,岂会无心。
  • 将军心中的真实想法,后人已经无法得知。换位思考后也许各位心中也已经有了答案。
  • 历史也许并没有真相!



语言观改变你的格局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床清梦压星河。我来回答。

章邯秦朝最后一位名将,临危受命,带领着囚徒军队一路高歌猛进,挽救了危机中的咸阳,打败各路义军,逼死陈王,杀死项梁,一展大秦最后的雄风。可见章邯确实是大秦的底牌,兵临巨鹿 ,接应王离,两位大将联手大秦将无懈可击,王离带来了大秦真正的铁骑,按照军队数量,军队素质,军队威望,秦都处于上风。

但是大秦内部崩塌,赵高弑君,大秦帝国瞬间覆灭,秦军已经失去了战斗意义,剩下的就是章邯和王离的选择。

项羽破釜乘舟三日,但是巨鹿之战时间却不止如此,章邯投降项羽被项羽封为雍王,地位在项羽之上,和怀王一同,可见其中问题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章邯或许是真的打不过项羽,也或许是打得过项羽,这个真不好说,因为章邯和项羽之间的交手,也就在巨鹿之战这一次。只有一次的交手记录,很难说明问题。

但是,章邯投降项羽,并非是因为打不打得过的问题,而是章邯没有别的选择了,他要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就只有投降项羽这唯一的选择。

01.章邯的投降,可以说是迫不得已

我们要想理解章邯投降项羽的原因,就得先理解一句话。

“战争,是政治意图的延续,而政治意图的背后,代表的是个人或者集体的利益。”

这句话,值得你去细品。

章邯是属于秦朝的将领,他为何要去平定叛乱?是为了维护秦朝,这个所属集体的利益。但是,当你所属的这个集体,已经容不下你了,你又该何去何从?

章邯的投降,就是这种情况。他已经被秦朝这个集体所抛弃了,他再指挥秦军抵抗项羽的军队,又有什么意义呢?

连为何而战的意义,都失去了,你还有什么勇气和信念,支撑着你去平叛?

02.来自秦朝方面的压力:

章邯所率领的秦军,在平叛的初期,的确取得了一些战果,比如击杀楚军的指挥者项梁。但是,在巨鹿之战时,章邯的秦军不敌各路诸侯联军,损失惨重。

于是,接下来的秦军,就一直和项羽率领的楚军,进行对峙。听闻这个消息的秦二世胡亥,不理解章邯的行为,觉得章邯有怠战的嫌疑,就想找人替换章邯,指挥前线的秦军。

这是其一,秦朝的决策层,不能完全信任前线的章邯。

第二,把持朝政的赵高,因为个人的利益,猜忌甚至故意陷害章邯。赵高对于章邯平叛这件事的心理,就很纠结、矛盾。

一方面,赵高的内心,也不希望叛乱的事情,越闹越大,这样肯定不利于自己。因为秦朝要是灭亡了,他作为一个宦官,最好的下场也就是继续服侍新君,到那时,就不一定能够像现在这样权倾朝野了。

但是,随着章邯初期的几次战绩,赵高的心理又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害怕章邯真的平定叛乱。那样一来,章邯就立下了巨大的军功,会影响到赵高继续把持朝政的利益,于是,就开始在胡亥的面前,说这个章邯的坏话,说他怎么作战不利之类的。

另一方面,随着章邯平叛的进展,没有那么的顺利,赵高又担心会牵连到自己。于是,在内心深处,已经打算好,如果章邯平叛失败,就将所有的罪责,都推卸给章邯,而自己呢,继续把持朝政。

总之,本来属于秦朝集体的章邯,最后却是被秦朝,这个集体所抛弃了。章邯如果不投降,无论章邯是平定叛乱,还是没有平定叛乱,他的命运,都是难逃一死。

03.来自项羽方面的原因

章邯的投降,除了秦朝方面的原因,还应该考虑到项羽方面的原因。毕竟,你想投降人家,万一人家不愿意接受你的投降,你咋办,对吧?

所以,这个方面也得考虑进去。

项羽的军队,当时和章邯的军队,处于僵持不下的局面。项羽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才肯接受章邯的投降。

第一,项羽军队的粮草,已经不多了。没办法继续和章邯的军队,做长时间的对峙消耗。

第二,项羽此行的最大目标,并不是击垮章邯的秦军,而是扫清前往秦朝都城咸阳的障碍。项羽的目标,是比刘邦的军队,更早一步进入咸阳,从而顺理成章地被封为汉中王。

如果不接受章邯军队的投降,那么,项羽将会继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章邯所率领的秦军对峙。这样一来,可能就会让刘邦,抢先一步进入关中了,这个是项羽不想看到的局面。

所以,项羽在综合考虑了之后,决定接受章邯军队的投降。

04.结语:

有的人会觉得,向自己的敌人投降,是一件令人感到羞耻的事。其实不然,投降的背后,或许有我们都不知道的原因。又或许,在那个时候,投降成了唯一的选择。

历史上,这类事情,有很多,比如章邯投降项羽;李陵投降匈奴。


参考文献:《史记》

老爹有话说


 【刘邦攻入关中秦朝灭亡,秦王子婴诏命章邯投降】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秦朝灭亡年表】

    【秦二世三年】

公元前207年6月初,刘邦军在成阳(山东菏泽)击破王离秦军团,章邯秦军团大败项梁,项梁战死山东定陶,数万楚军覆灭。

6月中,吕臣10万苍头军退守彭城东,项羽5万楚军退守彭城西,刘邦3万沛丰军退守砀郡。

6月下旬,楚怀王熊心收吕臣、项羽兵权,吕青为令尹、吕臣为司徒;刘邦为武安侯、砀郡长;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

章邯、王离40万秦军团击破邯郸,赵王歇、张耳五六万赵军退守钜鹿城。

7月初,15万王离秦军团围困钜鹿城,25万章邯秦军团为甬道。赵王歇、张耳向诸侯求救。

7月中,陈余五六万常山军救赵,燕王韩广数万兵救赵,张鲁(张耳的儿子)率一万余救赵,齐、魏十几万兵救赵。

7月末,楚怀王命宋义、项羽、范增率16万楚军主力救赵,命刘邦率3万沛丰军进攻关中。

8月初,陈余派常山军先锋5000人试攻王离秦军,覆灭。刘邦军平定韩地,曲遇败杨熊,克颖阳。

8月中,宋义率楚军主力至安阳,逗留46天不进兵。

8月下旬,刘邦败南阳太守殷齮,进围宛城,宛城降。刘邦命王陵守南阳。

【秦王子婴46天】

8月末,赵高杀秦二世胡亥,立秦子婴为王。

9月初,秦王子婴立5日杀赵高,并诏告天下,秦王子婴继位诛杀赵高。

刘邦军取丹阳、西陵(荆州)、胡阳。

9月中,刘邦军克峣关,进军武关。

9月下旬,刘邦军攻克武关。

项羽杀宋义夺楚军军权,楚怀王任项羽为上将军。

当阳君(英布)、蒲将军率两万人渡河击秦,战不利。

10月初,项羽率楚军主力渡河,攻击秦军甬道。刘邦军战秦军于蓝田。

项羽楚军血战三日,击破秦军甬道,章邯秦军退守棘原,诸侯联军围歼秦王离军团,杀苏角、涉间自杀、王离被浮。

稍后,项羽楚军和章邯对峙于棘原。

10月中,刘邦10万军进兵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灭,秦王子婴继位仅46天,刘邦军入咸阳。

刘邦约法三章,命大军退出咸阳,驻军霸上。

刘邦向楚怀王报捷、秦灭。秦王子婴昭告各地秦军停战投降。

10月下旬,章邯25万秦军向项羽投降。

11月初,项羽率军至新安,坑杀秦军老秦人10万,秦军六国人皆编入楚军。

11月中,刘邦闻项羽率军而西,命函谷关原秦军闭关,英布等击破函谷关。

12月中,项羽率军至戏下,楚军40万驻军鸿门,刘邦军10万驻军霸上。

12月下旬,刘邦赴会鸿门宴,后,楚军入咸阳。

公元前206年1月初,项羽杀秦王子婴。

【章邯为什么投降项羽,因为秦朝已经灭亡】

司马迁《史记》的很多记载,时间模糊不清,这就容易搞错事件、人物、地点、时间的人物顺序。但是有些时间是清楚的:刘邦打入关中灭秦的时间是公元前207年10月,章邯向项羽投降是207年的10月末,项羽的打入关中的时间是公元前207年12月中。

必须解决四大问题:第一,楚怀王决定救赵灭秦的时间,就是决定宋义率楚军主力救赵,刘邦率偏师攻秦关中的时间;第二,秦二世被赵高谋杀的时间?秦王子婴登基的时间。第三,项羽打赢巨鹿之战的时间,是项羽帅楚军但速度打赢得到吗?第四,章邯投降项羽的时间,为什么要向项羽投降?

第一个问题,楚怀王决定救赵攻秦的时间是公元前207年7月末。

清先生根据史书测算,章邯秦军主力围攻钜鹿的时间是:公元前207年7月初,赵王歇要向诸侯求救,有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第一批救援赵国的是陈余常山军、张鲁的民兵、韩广的燕军,因为他们离赵国很近,7天之内就能到达。第二批到达的是:齐国、魏国的军队,他们立钜鹿不算近也不算远,10天也能到达;最远的是楚怀王的军队,15天内也能到达。因此,楚怀王决定救赵并发兵 ,应该是公元前207年7月末。

第二个问题,秦二世被杀,秦王子婴登基的时间是,公元前207年8月30日至9月5日。

根据,史书明确记载刘邦灭秦,是汉元年10月,换算下来是公元前207年10月,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史书也明确记载,秦王子婴在位仅46天,推算的结果,秦王子婴继位在公元前207年的8月底9月初,赵高杀秦二世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8月30日左右。这么重大的事情,一定会向天下昭告的,秦朝修建了驰道、驿站。八百里快马,从秦都咸阳传遍秦朝主要大城市和重大驻军,最远的地方(如南越)只需15天时间,近的人地方只需一两天时间,章邯得到消息最多需要5天时间。

第三个问题,项羽巨鹿之战胜利时间,是公元前207年10月15日左右,此时刘邦已经入关中灭秦。

根据测算,楚怀王发兵公元前207年7月末。十几万的大部队从彭城一带,走到河南安阳的时间需要半个月15天。也就是说,楚军主力到达安阳是8月10日左右,宋义在安阳耽误46天,也就到了9月25日左右,项羽杀宋义。项羽杀宋义后必须向楚怀王汇报,快马驿站来回也得一周左右时间,项羽率军渡河的时间应该是10月5日左右,项羽大部队过河时间是10月10日左右,三日后破秦军甬道,五日后,王离军团覆灭,也就是10月15日左右。那么,公元前207年10月15日,刘邦已经打入关中灭秦。

第四个问题,章邯投降项羽的时间,是公元前207年的11月初。

钜鹿之战结束时间已经确定,项羽和章邯在棘原对峙,大约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根据《高祖本纪》记载,前207年11月中,项羽攻打函谷关。函谷关距离棘原有500公里左右。正常来说,项羽率军从棘原(安阳南)到函谷关需要10天左右。问题是项羽在新城(郑州西)杀秦军老秦人,耽误了一些时间,项羽攻打函谷关也需要几天时间。项羽从函谷关到关中戏下用了一个月时间,史书明确记载,项羽攻打函谷关的时间是,前207年12月中旬。反推算的结果,章邯投降项羽的时间是公元前207年11月初。

【秦王子婴诏令章邯投降,章邯已经失去效忠的对象】

章邯秦军向项羽投降的时间,是公元前207年11月初。

刘邦打入关中是公元前207年10月15日左右,章邯投降项羽是公元前207年11月5日左右,时间相差20天左右。20天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秦王子婴投降后,假定三天后向天下秦军发布投降诏书。别的地方咱不管了,咸阳到棘原相距不到一千公里,也就是2000里路。八百里快递,需要3至4天时间,也就是说,章邯接到秦王子婴投降诏书,是在10月20日左右,章邯要验证这个消息的真伪,还有十几天时间,如果用快马快车,去咸阳一趟,来回15天真的足够了。

这里面需要交代一下,司马迁《史记》记载说:“长史司马欣到咸阳见秦二世和赵高汇报工作,退朝后,赵高想杀司马欣,司马欣就跑了,回到棘原给章邯汇报说:打败了是个死,打赢了也是个死,不如投降项羽。”赵高杀秦二世,是前207年8月30日左右,秦王子婴杀赵高是前207年9月5日左右,这个时间,秦军正在围攻钜鹿,宋义和项羽还在安阳,钜鹿之战都没有结束,章邯是怎么向项羽投降的呢?冷清认为,司马迁为拔高项羽,伪造了这一段历史,缺乏时间观念,事件、时间根本对不上。

冷清先生认为,章邯投降项羽,是秦王子婴的诏书命令。公元前207年10月15日左右,刘邦打进关中,秦王子婴白马素车投降。三日后,秦王子婴诏令各地秦军投降。10月20日,章邯接到秦王子婴投降诏令,为了查实诏令的真伪,密令司马欣快马去往咸阳一趟,来回时间是10天左右。司马欣到咸阳见没见着秦王子婴不好说,至少,司马欣知道咸阳已经被刘邦攻占,秦王子婴真的投降了,司马欣又回到棘原,向章邯做了汇报。

既然,秦王子婴投降诏令是真的,秦朝真的已经灭亡了,章邯、司马欣、董翳已经失去了效忠的对象,继续打下去已经没有意义,而且失去了秦朝的军需供应,向对面的项羽楚军投降是唯一的选择。章邯要做的是,和项羽谈判中,提出几点要求:第一,章邯等高级将领的地位问题;第二,确保秦军生命安全的问题;第三,整编30万秦军的问题。项羽答应了这些投降条件,章邯就率领秦军投降了。但是,当项羽率领几十万军队(包括秦军),走到新城的时候,项羽反悔了。项羽害怕,秦军中的老秦人,到了咸阳反叛,就决定把10万秦军老秦人杀掉,把秦军中的六国人收编了,这就史书记载羽坑杀20万秦军的事件。

我是冷清先生,为你提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假如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冷清先生


背景

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章邯作为秦王朝的救火队长,带领着骊山刑徒组成的秦军,与起义部队四处作战,先后消灭了陈胜、魏咎、田儋等势力,又击杀项梁。之后,章邯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取得大胜。这时,赵王歇、将军陈余等,逃到巨鹿城。 于是,章邯命令大将王离、涉间围攻巨鹿, 自己驻扎在巨鹿的南面,修筑甬道输送粮食。


公元前207年12月,楚将宋义、项羽带兵救援赵国。半道上,项羽斩杀宋义夺取了楚军的指挥权。项羽先派英布、蒲将军率领2万士兵渡过黄河,进攻秦军。在取得胜利后,项羽率领全军渡河。渡河时,项羽下令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干粮,以示与秦军决一死战。楚军人人抱有死战之心,士气高昂,以一当十,与秦军接连九战,断绝其粮道,切断章邯与王离军队的联系,大败秦军,俘虏王离,消灭了秦军的长城军团。


战后,章邯率领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秦朝关外再没有了任何抵抗力量,最终走向了覆灭。而章邯作为能够挽救大秦的最后名将,却不得不投降项羽,也是有多方面原因促成的。

章邯投降原因

  1. 章邯军队承受者强大军事压力。王离军团被击溃后,章邯的秦军驻扎在棘原,项羽的楚军驻扎在漳南,两军处在相持阶段。同时,还有诸侯各路救赵大军驻扎在巨鹿城外。章邯面对项羽和诸侯大军南北夹击之势,再加上秦军新败,士气低落,章邯不得不几次下令秦军退却,收缩防线。
  2. 章邯本人承受着秦二世的指责。作为巨鹿之战的秦军总指挥,更担负掩护王离军团任务,章邯战败之责不可推卸,又在项羽攻势下步步后退,秦二世派人责备章邯。本来章邯还意图派长史司马欣向二世解释。但这时赵高把持朝政,根本不允许前方军情送至二世面前,更想要将司马欣灭口。此时,章邯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战又不能取胜,退又倍受猜疑,难以安身。
  3. 陈余的劝降信打动了章邯。在章邯进退两难之时,赵将陈余将一封劝降信送给了章邯,信中列举秦将白起、蒙恬功高被杀,并指出在当前秦朝赵高当政的情况下,章邯毫无立足之地。其实不管这封信如何劝降章邯,但都传递给章邯一个信息,自己并不是无路可走,还有投降一途。如果没有这封信,因为自己杀死项梁等人,投降是断然不敢想的。
  4. 项羽再次进攻打破章邯的幻想。章邯有了投降的心思,于是双方就开始谈判。毕竟章邯手中还有二十万秦兵,虽然新败,但以秦兵过往的表现,仍是一支绝对不可小觑的力量,这就是章邯的筹码。可以肯定,这次双方差距太大,没有谈成。这时,项羽再次向章邯发动进攻,他派蒲将军率领楚军渡过漳水,截断秦军的归路;自己亲率大军北渡漳水,再次大败秦军。这时,章邯已经没有了任何回旋余地,要么投降,要么被歼。

章邯只得再次派遣使者到项羽营中约降,迫于粮草原因,项羽答应了章邯的投降请求,与章邯相会於洹水南岸的殷墟,筑坛结盟,歃血起誓,签订约降协定。不久因为担心秦军叛乱,项羽将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尽数坑杀。


一壶清茗品春秋


寒了心,也怕被杀。

如果你比较喜欢秦汉这段历史,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章邯这个人,好像是突然冒出来的一样。在秦统一六国之时,我们听过白起、王翦等名将,可没听过章邯这个人。

那么,章邯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一、章邯其人

章邯第一次出现,是在陈胜起义的时候。

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后,各地人马纷纷响应,联合攻秦,陈胜起义军的周章部更是以摧枯拉朽之势,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进了函谷关,把秦二世给吓得够呛,这时候,章邯提出了一个办法——不是办法的办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贼人已经打过来了,将士们都在镇守疆土,远水不解近渴,已经来不及救援了,现在骊山有很多刑徒,我请求陛下赦免他们,让他们作为士卒抗击贼人。

这段话有两个重点,一是章邯的官职,为

少府;二是章邯的兵源,是骊山的刑徒

我们先说少府,少府是什么呢?

援引谢宝成先生《官制史话》的说法,少府是掌管皇室私财及衣食起居杂务的官员,相当于个财务。不过,根据安作璋先生、熊铁基先生在《秦汉官制史稿》的说法,秦朝还有一种少府叫将作少府,是管理基础建设的。

然后,我们再说说章邯的兵源,骊山的刑徒。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便开始大兴土木,而骊山这片地方,更是修建的重点,比如秦始皇陵就在这里。所以,骊山聚集了大量的刑徒。所谓刑徒,就是被剥夺了自由的囚犯。秦汉时期,被审判的囚犯大多会被押解到工地服役,直到皇帝大赦,或者刑期已满之时才会得到自由。

此外,徒也有民夫的说法。

综合这两点来看,章邯这个少府,应该是骊山的工头;他第一次打仗,带的是骊山的犯人和民夫。

二、大破周章

如刚才所说,谁都清楚,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周章才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打进了函谷关,根本没有给秦反应的时间。

无奈之下,秦二世只能用了章邯的建议,让章邯率领着这些刑徒出战。当时两方的兵力对比是多少呢?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周章的兵力是数十万。而根据东汉成书的

《汉纪》的记载,周章的兵力大约是120万,章邯兵力大概是70万。两者记录的兵力数据虽然不同,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章邯的军队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跟周章的军队比较。

但是,章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不仅把周章逼出来函谷关,还能够追着周章打。

周章逃到曹阳,章邯就追到曹阳;周章逃到渑池,章邯就追到渑池,最终,周章被逼的自杀了。

三、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候

章邯在击退了周章之后,就顺理成章成为了秦军的指挥官。这时候的章邯,可能是他人生中最风光的时候。

他继续率部清缴起义军,先后破了起义军中的田臧部、李归部、邓说部、伍徐部,直接杀到了陈胜的家门口,最终致陈胜被御用车夫庄贾杀害。

而完成这一切,章邯用了多久呢?

约么四个月

但这还不算完。

之后的章邯又消灭了魏相周市、齐王田儋,并在定陶杀了项梁。

这是章邯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候,之后,在一个叫巨鹿的地方,他的人生来了一个大转弯。

四、投降,是源于绝望

项梁死后,章邯认为楚地已经没有名将,于是便把矛头指向了赵王歇所在的巨鹿。赵王歇自知打不过章邯,便派出使臣求援。楚怀王接到了求援信后,任命宋义主将,项羽为副将,范增为末将支援巨鹿。

但主将宋义因惧怕而不敢迎战,北项羽杀了,所以巨鹿之战时,是项羽掌握军权。

章邯是个天才,但我们也知道,项羽同样是个天才。在巨鹿之战中,秦军被项羽击败,秦名将王离不知所踪(可能被杀),章邯没办法,只得退守棘原。

至此,章邯与项羽进入僵持阶段。需要说明的是,巨鹿一战对秦的打击非常巨大,从此,天下局势从秦强变成了秦弱。

不过这也不代表没得打,章邯不断写信向朝廷请求援兵,但援兵却迟迟未来。

因为此时,在咸阳发生了一件事儿,也是这件事儿,让章邯起了投降之心。

李斯被杀了,赵高做了丞相。

赵高这个人别的本事没有,陷害忠良却是非常拿手,在他的谗言下,秦二世派人问责章邯,而且是接二连三的问责,章邯心虚了。

而后,章邯派司马欣去咸阳请示,司马欣在咸阳呆了好几天都没有见到赵高。司马欣至此已经明白,赵高根本不想接见自己,也根本不信任自己,他心中害怕,逃回了军中,赵高派人追捕,但没有追上。

回到军中的司马欣对章邯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打赢了,赵高嫉妒我们的功劳,我们会死;我们打输了,赵高不信任我们,更是死。”

同时,起义军中的陈馀也给章邯发来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很多,我们就不在此赘述了,只把大概意思讲一下。这封信的大概意思是,白起为秦攻城略地,最后被赐死了;蒙恬为秦开疆拓土,也被赐死了;章邯将军,现在形势危急,赵高肯定会把罪责都推到您身上,您不怕被赐死吗?

如果说此时章邯已经十分摇摆了,那么之后项羽连破秦军,且秦二世没有支援,则是让章邯彻底死心了。

《史记·项羽本纪》中,描述章邯投降的场景有这样一句话:“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你看,都把章邯给逼到什么份上了,见到项羽直接涕泪横流,痛诉赵高的罪责。

此外,我们还不得不说的一点是,即便是没有巨鹿之战,章邯也可能死。

前文提到,章邯最早是骊山的工头,骊山的工头归谁管呢?归李斯。我个人认为,即便是没有巨鹿之败,赵高出于铲除异己的原因,也会杀了赵高。

所以,章邯面临的是绝境,留下来,非死不可。

章邯投降后,被项羽封为雍王,在楚汉交战之时屡战屡败,最终自刎于废丘。

好了,关于章邯投降的原因,我们就说到这,本文主要参考《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少量参考《汉纪》《官制史话》《秦汉官制史稿》,如果你喜欢我的答案,欢迎点个赞或关注我~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章邯是大秦最后的护国柱石。

率领骊山邢徒军战功赫赫,数次大破反叛的诸侯义军。

其实说巨鹿之战项羽没大败章邯,这说的也不全对。

项羽是连续击破章邯两次了,第一次章邯和项羽联系想投降,但是项羽没同意。后来在漳南项羽大破章邯军,然后在汙水又再次击破章邯。这个时候项羽的粮草也已经不多了,所以才接受了章邯的投降,封他为雍王。

再说章邯。

章邯投降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是很多事件的叠加,让章邯产生了危机感,最后被陈馀一顿分析给压垮了。

当时的背景是:

在当时大秦内部,二世皇帝不理朝政,全部大权掌握在赵高手里,赵高怂恿二世皇帝把始皇帝留下来的重臣抓的抓杀的杀,连秦二世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杀个干净。所以朝廷的政治氛围是极其恐怖的,所有的人都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祸事就会降临在自己头上。章邯对朝廷内部也是没什么信心的。

当王离在巨鹿被破釜沉舟的项羽击破并且俘虏以后,章邯军转移到了棘原,与在漳南的项羽对峙,一直没有打起来。由于王离军覆灭,章邯由数次转移不和诸侯军接战,秦二世就派了使者来责备了章邯。

大家想想,在朝廷不明不白杀了那么多人以后,章邯收到责备,他有多紧张。

史书上记载“章邯恐”,所以章邯就赶紧让司马欣回咸阳面见二世皇帝探探情况。可是司马欣回去以后,赵高把司马欣留在宫门整整三天没让他进去,有明显的的不信任。司马欣也害怕了,就连夜往军中赶,他还留了一个心眼,没有走原路返回。果然,听说司马欣跑了,赵高真的派人去追,当然没追到。

到了军中,司马欣就和章邯说了,朝廷内赵高专权,没人可以制住他,如果我们打赢了,赵高一定会嫉妒我们的功劳,以赵高的手段,将军你是知道的。打不赢,肯定得死,不管怎么样,都不会有好结果,将军你好好想想。

刚好这时陈馀的劝降书也到了,陈馀说

“白起,蒙恬都是战功赫赫,为大秦立下不世功勋的人,最后都是被杀。原因是功劳太大了,秦国没法封赏了,所以找了个由头杀了他们。现在将军您统领秦军三年了,虽说也是战功赫赫,但是损失也有数十万人了,而且诸侯叛军越来越多。现在赵高在内专权,他怕事情不可收拾,担心秦二世会杀了他,他一定会杀了将军当替罪羊,然后再找个人接替你统领秦军,这样他就没事了。将军你看,你有功会被杀,无功也会被杀,现在天下反秦,是天要亡秦,将军为什么不和诸侯一起反秦,分了秦的土地自己称王呢?”

说实话,司马欣的遭遇和陈馀的劝降书起到了共振的效果,加上内心深处本来对朝廷的所作所为的不信任,终于压垮了章邯的内心。

于是章邯联系项羽,想投降,但是没有成功,后来项羽在漳南和汙水两次又击破章邯军。这时章邯又派人联系项羽要投降,刚好项羽粮草不继,于是接受了章邯投降。

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上将军。

这就是章邯投降的原因和过程。

影视剧赵高形象


世界难题之起名字


章邯全力以赴能否最终打败项羽,这不好说。可他投降项羽不完全是打得过打不过的问题,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造成。

1、内因:章邯自身的厌战情绪

章邯的厌战情绪应该始于巨鹿之战后。在巨鹿之战前,他刚在定陶之战大败项梁(项梁战死),士气正盛。还一度认为楚军元气大伤已不足为惧,从而转向去攻击赵国并取得大胜,将赵王歇和张耳等人围困于巨鹿。可在接下来的巨鹿之战中,楚霸王三军用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也就在这时,章邯心里可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章邯剧照)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


巨鹿之战后秦楚两军对峙,而章邯的军队却处处退让。那么,章邯退而不战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第一,见识了项羽军队的骁勇后,他在谋划更稳妥的制敌之策,没有做好作战方案前就暂时退避三舍以避锋芒。

第二,产生了厌战情绪。此时的章邯已经为统帅三年之久,四处征战依然扑不灭全国各地的反秦大火,说他一点儿都没为自己的后路考虑过是假的。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章邯当时的心里必是非常矛盾:战或不战?正巧此时秦二世也派使者来责问他。于是,接下来出场的两个人则彻底让章邯铁了心去投降项羽。

(项羽剧照)


2、外因:司马欣和陈馀的劝说坚定了章邯降楚的决心

第一个劝说章邯投降的人是他的长史司马欣。他对章邯说:“当今朝堂内赵高用事,如果这一仗打赢了则被他妒忌,免不了在二世面前说你的坏话;如果打输了就只有死路一条。”这一番话章邯岂有不知之理?他进退两难、矛盾不堪的原因想必也是基于此。

司马欣毕竟是章邯的下属,这一番话不免有为自己找后路的嫌疑。而第二个来劝说的陈馀就有些分量了,他是章邯的敌人,看问题的角度也直截了当。他对章邯说:“白起向南打下楚国的国都,向北在长平坑杀赵军四十余万,最后竟被赐死;蒙恬北逐匈奴,在愉中开辟数千里的土地,最终也被杀害。你觉得自己比上述二人的功劳还大吗?”这一番话对于章邯来说真是扎心呀。其实,不管是司马欣还是陈馀甚至是章邯自己都清楚:无论仗打得怎么样,只要有赵高在,白的也能说成黑的,他都是死路一条。

(陈馀剧照)


综上所述:章邯投降项羽主要还不在于军事层面的得失,是因为当时的秦朝内有赵高擅权,外有全天下的百姓反秦,不是他一个小小的章邯能左右得了形式的。


乱世中的历史


章邯那边处境更差,由于连吃败仗,他知道自己已到了穷途末路,如果退回朝中去,赵高他们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后退的路已是死路一条,前进的路又被项羽封死。章邯在生死存亡的这一刻,再次面临抉择。最终章邯再一次鼓足勇气请求求和。这一次他派出的和平大使是司马欣。当年司马欣曾救过项羽叔父项梁一命,因此,项羽对司马欣心存感激。然而两人叙叙旧拉拉家常还可以,一谈到求和的事,他依然会怒不可遏起来,在他的潜意识里,叔父的血债只有用血来还才行。

范增等的机会终于来了。他对项羽进行了不接受求和的利害关系的劝导。项羽眼见自己的粮草供应出了问题,知道再这样打下去,对自己也没有好处,不得已只好答应了章邯求和的请求。

其实什么和不和,说白了就是投降。“和”这个字首先是陈余提出来的,换了个词,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却给足了败军之将章邯极大的颜面,让他有台阶可下。

我们的汉字语言真是富有魅力。什么时候运用什么样的遣词真是一门艺术。就像在后来,我们看到一些将领把在战场上“屡战屡败”在上报朝廷时改成“屡败屡战”一样,同样的四个字,只是稍稍换了一下出场的顺序,意思虽然还是差不多,但效果却大不相同了。

经过范增反复开导,项羽终于解开了心中那个结。

章邯来求和这一天,项羽表现得很大度,并没有对叔父的仇耿耿于怀。是啊,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都有很多恩恩怨怨,但如果都冤冤相报何时了?为了大局,为了天下的苍生,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项羽最终选择了善待章邯。

相逢一笑泯恩仇。面对项羽爽朗的笑,章邯原本畏惧的心这才放下。当他要跪拜时,项羽却握住他的手深情地说了两个字:“免了。”同时就给了章邯一个承诺:“将军如若与我携手灭敌,将来同享天下富贵,苍天作证!”

嘴上说完,项羽接下来来了点实的。封章邯为雍王,直接留在他身边当大将用;封司马欣为上将军,统领二十万降军。

楚怀王本来就是封项羽为上将军的,但此时项羽却封司马欣为上将军,可以说他此时已完全摆脱了怀王的控制。实际上已拥有了自己独立的领导权。







锋在起时


章邯作为后期秦将的佼佼者,自身实力是相当强的。在巨鹿之战之前那是百战百胜,一举歼灭陈胜起义军,重创魏齐各地叛秦武装,击败齐楚联军,夜袭楚军杀死楚将项梁。如此骄人的战绩,足以证明章邯的能力在当时是佼佼者!


巨鹿之战其实也有诸多疑点,四十万秦军的归属问题,只说章邯与王离统领四十万秦军没打过项羽。其实章邯和王离是分别统领军队,并非章邯一人为主将,两人是并列关系。章邯带的是骊山刑徒和关中援军,王离带的是方面蒙恬的长城守军,两人不是上下级关系。项羽破釜沉舟击败章邯安排在甬道上的部分兵力,包围王离,经九战击退章邯,歼灭王离部。也正是歼灭王离后,士气大振,致使章邯部秦军怯战退却,按理来说也很正常,对方士气高涨,有怯懦之心避其锋芒,退守阵地徐图战机,随后两军对垒,伺机决战。这也不能说明章邯败于项羽,因为章邯军还保有主力军。

然而此时,宫内境况突变,赵高弄权杀死李斯,让秦二世对章邯起疑心,章邯是怯懦赵高弄权秦二世会杀死自己,这才投降项羽。从此大秦帝国所有兵力名存实亡,所以说章邯也只是小败于项羽,并非完全打不过,最后是因为收到朝廷昏聩,受小人排挤,这才投降。如果抛开王离,让章邯带这四十万秦军,没有秦庭小人专政,我想章邯就会败于项羽。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客观看待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