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馨事件讓我們反思財富文化,瞭解“家徽”的重要性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第一批的富人已經從為尊嚴(面子)買單轉變為參與社會文化的建設、家庭教育的改良這些方面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仍然有層出不窮的瑪莎拉蒂女司機撞人、保時捷女司機打人、許可馨發表不當言論等事件發生,這些人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炫富,擁有一整套錯誤的財富價值觀。當更多人痛恨這些現象發生的時候,

我們應該關注財富文化的創新發展


許可馨事件讓我們反思財富文化,瞭解“家徽”的重要性

錯誤的財富價值觀下的“消費者”




中國人正在引領全球財富文化

我們需要了解並創造財富的文化,更要加強對財富邏輯的理解,有些時候投資不只是富人做的事情,對人生的投資是人人都需要參與的。

金錢多寡來評判人生的成敗定有不妥,因為它失去對人格的透視。“富二代”已經不是一個代名詞,而是折射了我們市場經濟下(國有經濟加自由經濟)中一種市場文化。先開始富裕的“富人”開始教化“窮人”如何賺錢,成功學、厚黑學、銷售傳奇等任意踏足市場的每一個角落,無論你是夫妻小超市還是上市的畜牧產業集團,都被“追求富裕的精神”拉來上課。這裡可以結識人脈的同時建立虛榮心,提倡“我們是同學”的叫法,在五星級酒店熬夜苦讀,把酒言歡送祝福、歌唱美好市場,卻不注意自己的孩子已經揮霍家底,關在“賭場”(無盡地揮霍)。

有兩本書,寫得特別好。它們是描述了美國自由經濟壟斷時期的《鍍金時代》與中國宋明時期經濟變革下的《金瓶梅》,它們所記錄的人物、事件雖在不同時代與不同地域,但今天卻演變為一個既相互對立的中西方價值觀,也是開始相互融合的新時代財富文化觀。

美國自由經濟產生的壟斷就是完整開放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產物,人們迅速富起來了,金錢帝國超級財富觀念持續了整個世紀,腐敗、剝削、種族歧視無處不在。伴隨著思想文化的革命,富人在追求財富文化精神道路上逐漸形成了西方主流價值觀,即忠於“自然法則”,認為上帝施恩大地,所以要感謝自然,感謝所得,賺來的錢要回歸社會,富人們逐漸生成了財富生態觀,比如美國一些普通的基督教徒(清教徒與摩門教徒)把自己收入5%-10%捐贈出去。尤其是一些美國成長起來的商人,如卡耐基、比爾蓋茨等他們在對下一代的教育上更注重財富精神的注入,建立基金會反饋社會,給哈佛、耶魯等知名大學捐款,形成了統一的財富文化。

回頭看咱們歷史上宋明時期經濟發展大變革下,雖然經歷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商業經濟價值觀一直沒有進入主流文化中。《金瓶梅》裡面的西門慶行賄、販“私鹽”、偷稅等方式做生意富甲一方後又開始買官,建立強大的朋友圈,十惡不赦、為所欲為。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當時對此類人物尤為批判,角度是以重“仁義”,而貶低“利”,極端的追求財富在社會發展中定會受到了譴責,即強調倫理道德的中庸之道,“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全球化經濟化的今天,中國的新財富文化價值觀,正在逐漸形成。近幾年,咱們也過聖誕節、情人節。西方文化已經悄然“入侵”,但有些人卻擁有雙重標準,一邊說過“洋節日”崇洋媚外,一邊又在追著最新的蘋果手機。說明我們是不適應這種文化趨同現象的,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加強認知,知道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趨同是必然。而如何強化自身的文化價值觀才是重中之重。

新的財富文化觀正在影響著中國富人們

“裸捐”、“公益基金會”、“環保工程”、“商學院”等新詞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不僅教育系統在反思,富人們也在反思。他們在考慮如何創造財富,如何保有財富的時候也在承擔一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我覺得作為互聯網急速發展的今天,任正非、馬雲、柳傳志等人做出了表率,為教育、科技、環保的貢獻功不可沒,對待下一代與身邊人的教育上更是強調了“金錢買不到幸福”,“誠信是最佳的策略”,“要對自己負責、對投資負責”,“不低估財富面臨的威脅”。

許可馨事件讓我們反思財富文化,瞭解“家徽”的重要性

從左到右:任正非、馬雲、柳傳志


當我們個人認為社會不公的時候,也在否定自己的努力,沒有一個不努力“富二代”可以完全的繼承財富並執掌家族財富幾十年,所以新的財富文化觀念需要深入社會發展的命脈裡,社會中肯定需要富人,需要他們的努力,但也需要結合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進行再創新,我們在批判資本主義的同時也得看到全球化的今天,缺乏經濟的地區所面臨的饑荒(非洲),客觀對待市場文化的影響,才能更有效解決每個人對財富的正確認知。

20世紀初伯切爾牧師告誡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人的《十誡》(下圖)也是我們在今天應該注重的道理。借鑑傳統文化優良的部分進行改革,才能保證新財富文化下的整體環境是“公平”、“公正”的 ,為富人的教育提供保障的是他們對財富文化的認知,未來中國將要有30%以上的中產家庭,所以我們不僅是要建立財富文化的發光點,更要跟上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形勢進行創新文化發展,禮儀之邦終將成為世界的財富文化創新的倡導者與領導者。


許可馨事件讓我們反思財富文化,瞭解“家徽”的重要性

伯切爾牧師告誡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人的《十誡》

關於財富文化的創新發展,希望在幾十年後,我們回頭看待“富二代”“富婆”這些詞的時候。我們應該以文化角度重新審視。中國的農耕文明是在重情義、重關係的家族裡成長的,我們只是在某一個時代的大發展中丟棄了一些核心的財富文化的觀念,所以創造財富文化價值觀已經成為事關國家的大事,也是我們每個“家庭”的事。

我們國家漢代興起的“察舉制”,就需要從考察人格,建立社區之間的良好的家庭形象開始做官發財的,未來社會中也應該出現擁有正確財富價值觀的大姓氏大家族的“世家”。


每個“世家”都應該瞭解的《家徽》


許可馨事件讓我們反思財富文化,瞭解“家徽”的重要性

餘華的《家徽》

《家徽》是餘華的作品,代表著一條畫在門板上魚,線條笨拙、簡單、粗糙,讓人只是意會到是一條魚,它就是餘華說的“家徽”。

國有國徽,校有校徽,廠有廠徽,他們家有家徽。關於家徽的簡單故事餘華以第一人稱的角度這樣敘述:

祖父(餘華祖父)在世,父親(餘華父親)與3個兄弟支撐著家庭,他們個個人高馬大,可就是這樣也勉強對付生活。父親在夜裡起來小解發現有賊進來偷糧食,鑑於糧食如性命一樣重要,所有人都起來尋找。

可就在此時敏銳的祖父早就發現了賊的躲藏之地,祖父看著水缸裡出來的渾身顫動,面無人色的賊攥著一布袋大米,祖父嘆口氣說:“算了,你走吧,要是讓我的兒子們看見了,你今天非殘廢不可。”賊走時候,善良的祖父還把這米袋子給了他。

後來賊為了感謝,會經常送來鮮魚放在家門口,大約吃了幾十條魚後,祖父心有不安,勸大家不要吃垮了他們,就熬三個夜等到了年輕的漁人,後來得知等來的是偷米人的兒子,他父親臨終前囑咐他要堅持送魚。

為了不違亡人遺願,祖父拿過一把刀子,讓年輕人在我家門上刻一條魚,並說從此不許他再送魚,就用這條刻下的魚替代好了。

照祖父的意思,餘華家裡每次修屋或換門時,都保留這魚的圖案。它自然而然地成了家徽。


讀完餘華的《家徽》,我們都會對祖父這個當家人經驗老到、細心睿智所敬佩,在中國一個家族代表賴以生存的依靠、安全的港灣。有一個家徽故事,則是體現家族興衰中最本質的一面,是一個家族的願景與希望,下一代奮鬥的源泉以及遵守的制度。

許可馨事件讓我們反思財富文化,瞭解“家徽”的重要性

各種家徽

在中國的帝王家族中經常也會出現家族的“家徽”紋章,世界上英國、日本的大家族中也會有相對應的“家徽”,用來表現他們行為、意志以及團結的力量。在今天,擁有家徽的成員也不限制,可以是3口之家,也可以是一個帝王家。(如上圖)

農耕文明下的家族親情關係自然是最為重要的傳承,千百年來中國出現諸多的大小家族,它們的文化中記載中華民族的成敗與興衰,也為下一代思想、人格、精神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關於對家徽的意義理解,除了精神文化以外也是一個具有代表性或者警示的總結。古典名著《紅樓夢》就用了一個“沁芳”(如下圖),《紅樓夢》中講到了沁芳閘,介紹賈政攜寶玉與眾門客賞景題字的逸事。寶玉題“沁芳”為啥沿用下來,一方面是賈政對寶玉表現的才華心裡認可的很,一方面也代表此“沁芳”寓意美好。那麼“沁芳”是什麼意思呢?沁本義是:香氣滲出或者透出,也表示頭向下垂或者往水裡放的意思,

“沁芳”則是把花放在水裡任其流淌,香飄四溢,色彩芬芳。景色與香味都是十分美好的。

許可馨事件讓我們反思財富文化,瞭解“家徽”的重要性

““沁芳”意義

《紅樓夢》為什麼著重提到了“沁芳亭”、“沁芳閘”、“沁芳橋”呢?因為大觀園中(家族)的命脈就是“沁芳溪”,軒館景色都是沿著此溪的曲折而佈置的,所以這幾個名字得來於此。“沁芳”在曹雪芹看來真正要表現就是這個家族的命運:

一切繁華富貴、美好的事物都會如花飄落一般,沒入水,與流水一起消逝。

【總結】:“家徽”凝結一個家族的文化史,也是傳承重要的標誌,從其寓意來講可謂是財富文化中最為缺少的一部分,它的設立不僅可以體現出家族的倫理道德教育程度、意志的強弱、掌控財富的能力,也是修其身、立其志的最基本思維元素。我們未來的財富文化發展更需它,一個家庭的成敗需要它,不能再讓“坑爹”、“坑老公”出現了,如果你已經在富裕的道路上走過了幾十年,請銘記祖輩的意願,創造家徽,也創造屬於你們自己家族的財富文化吧。




財富的競爭也是文化的進化


許可馨事件讓我們反思財富文化,瞭解“家徽”的重要性

林語堂與他的《當代漢語詞典》


人們在剛開始追逐財富的時候比較在意“博”,利用財富“買天下,知天下”,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而這些遠遠不夠用於創造自己的財富與文化精神。

要說中西方財富文化融合的人物,我最敬佩是林語堂先生,作為現代著名作家。林語堂出生於基督教家庭,小時候家境並不富裕,然而他一生奔波與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追逐文化修養的過程也積累財富,所以他對文化人與財富的觀念我比較認可。

博學的人不一定有見識,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發展知識上的鑑賞力和行為上的良好表現。有教養的人或受過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個博學的人,而是個知道何所愛何所惡的人。怎麼算有見識?一個人必須能夠尋根究底,必須具有獨立的判斷力,必須不受任何社會學的,政治學的,文學的,藝術的,或學究的胡說所威嚇,才能夠有鑑賞力或見識。 ——《林語堂文集》

我們應該向往的是一種財富文化的生活,不空洞,不矯情,實實在在的。所以我總結出一個有見識的文化人的財富觀:“一個會反思、有見解的正能量人,一個不斷創造“產品”並造福他人的人,一個創新生活,助人為樂的人,一個有見識、鑑賞的人、一個識才、育才的人!”,希望以此與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