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破產,中年時家破人亡,老了後無所依,福貴為何沒被擊垮?

一無所有的老福貴牽著老牛走向夕陽,那是他最幸福的時刻。儘管他失去了一切,但他生命的價值更重了。

曾經紙醉金迷的年輕福貴,不會想到他也有破產的一天。年老的福貴也不會想著去抽年輕時不爭氣的自己一巴掌。但你要問他們最虧欠誰,他們一定會不約而同的回答:家珍。


年輕時破產,中年時家破人亡,老了後無所依,福貴為何沒被擊垮?


餘華在他的小說《活著》裡,描寫了一出家庭慘劇。這場慘劇,無論是放在誰的身上,都是無法承受的。它和《巴黎聖母院》中醜陋的敲鐘人加西莫多不一樣,它是讓人從繁華頂點跌落泥端,再把人踩進泥土裡,末了還讓你微笑面對。

餘華作為一名現實主義作家,他不同於老一輩作家,如魯迅、郭沫若等人,從戰火中走來,充滿革命激情;也不同於新生代的80後作家韓寒、郭敬明等從和平穩定的優渥環境中成長起來,更注重於展示自我和迷茫;他經歷過中國建國初期那一段最艱難的歲月,社會變動、拉扯和陣痛,讓他不得不關注在這場變化中普通人的生活。

所以,就有了《活著》。這本小說,本來就是他在處理現實主義作家與現實生活的矛盾中寫出來的。正如他本人在自序中講的,他常常感到"醜惡和陰險"蜂擁而來。

基於此,就定下了《活著》這本小說的基調:以悲劇的外殼,訴說的卻是直面命運,重構自我的故事。

年輕時破產,中年時家破人亡,老了後無所依,福貴為何沒被擊垮?


年輕時破產,中年時家破人亡,老了後無所依,福貴為何沒被擊垮?


一個破產的舊地主,帶領著他支離破碎的家庭,在新社會的變革和改造中,艱難卻又幸福的活著。這是《活著》的故事梗概。

從"破產""舊地主""變革""改造""艱難""幸福"這幾個字眼裡你能看到什麼?

它們是相互對立的,並在對立中逐漸走向統一。結局註定只有一個:幸福。

餘華用了一種"對峙"的寫作手法,反向挖掘故事價值,寫幸福也寫痛苦,幸福是從痛苦中而來的,因為難得所以愈顯珍貴。這種珍貴,是伴隨著主角的成長而逐漸顯現出來的。

餘華對於福貴的成長,描寫了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也是作為讀者的我們需要理解的三層意義。

首先是第一層次。作為主角的福貴,前半生紙醉金迷,他有錢,有不錯的地位,唯獨沒有活著的意義。他好賭、狎妓,和大多數混吃等死的人一樣。在他那個時代,底層人們艱難工作,拼盡全力也只能果腹。兩相對比之下,一個麻木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這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第一層意思:為什麼有些人活著,卻毫無價值。

年輕時破產,中年時家破人亡,老了後無所依,福貴為何沒被擊垮?

接著是第二層次。破產的那一刻,是福貴覺醒的開始。福貴本質上並不壞,現實更是把他給打醒了。他租住在自家原來的茅屋裡,和自家原來的僱農一樣,也成了沒有財產的農民。

在這一階段,福貴明白了生活是要受苦的,但受苦也要活下去。所以他挑起了家庭重擔,這是他的成長,也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第二層意思:面對生活,不要逃避。

最後是第三層次。家珍帶著孩子從孃家回來,願意和福貴一起過苦日子,讓福貴在活著的同時又有了牽掛。福貴被抓壯丁後無時不刻不在想著要回去和家人團聚。戰爭結束後,他和大多數人一樣,為孩子為家庭操勞,雖然辛苦但不抱怨。

這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第三層意思:幸福是活著的價值。

故事的最後,福貴的親人全都死光了,僅剩下他一個人,但他並沒有崩潰著放棄。大悲之後是大悟,他活著,就承載了他親人的祝福和生命。在那一刻,他活著的意義,就不單純的為他自己了,而是為他喜歡、牽掛的所有人。

這才是故事的最終奧義。

年輕時破產,中年時家破人亡,老了後無所依,福貴為何沒被擊垮?


年輕時破產,中年時家破人亡,老了後無所依,福貴為何沒被擊垮?


福貴的故事結束了,但我們的生活還在繼續。我們不能指望著一本小說,就告訴我們自己活著的意義。畢竟小說再現實,那也是虛構的。

就像前文說的,這場家庭慘劇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無法承受的一樣,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經歷這樣的慘劇,自然也不會痛的這麼深刻。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去做呢?

豆瓣9.1分的電影《死亡詩社》,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教育的故事。在電影中,有一句特別著名的臺詞:及時行樂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一所嚴肅的貴族學校,校風刻板。一位新來的老師卻特立獨行,他要求學生們撕掉課本,站上桌子,從另一個角度審視自己。"及時行樂",就是他告訴學生們要學會的。

這一思想,特別契合西方的"浪漫主義"思潮:宣揚個人情感,珍視生命與智慧,最終的目的是解放人的天性。

年輕時破產,中年時家破人亡,老了後無所依,福貴為何沒被擊垮?


年輕時破產,中年時家破人亡,老了後無所依,福貴為何沒被擊垮?


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的汪曾祺,推崇的是一種閒適的生活態度。他熱衷於畫畫、做飯、寫書,他的散文將生活中的瑣事記錄下來,讀之卻十分有趣。

如果要尋找這種生活的模板,"網絡紅人"李子柒當之無愧。李子柒原本是一位普通的中國女孩,通過在網絡平臺分享日常生活,在國內外收穫了一大批粉絲。她將生活拍攝得猶如山間隱士一般,用自己的方式,傳遞著中國文化。

90年出生的她,早已經用這種方式實現了財務自由,真就把生活過得和我們大多數羨慕的那樣如詩如畫。

年輕時破產,中年時家破人亡,老了後無所依,福貴為何沒被擊垮?


年輕時破產,中年時家破人亡,老了後無所依,福貴為何沒被擊垮?


回到《活著》的故事上來,福貴之所以能夠放下痛苦活下去,是因為他有所牽掛;《死亡詩社》中告訴我們要解放天性,追求人生的自由;汪曾祺和李子柒則是熱愛生活,把對生活的熱愛融入進了生命裡。

這本質上就是生命的三個高度:為活著而活著,為個人價值而活著,為熱愛而活著。

福貴直到最後都沒有放下家珍和親人,這已經成為了他生命的信仰。我們都在生活的磕碰中尋找著自己的信仰,那或許是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某一種熱愛。對於我們而言,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