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狄仁杰与武则天相爱相杀,屡屡犯颜直谏却深得器重


谈狄仁杰与武则天相爱相杀,屡屡犯颜直谏却深得器重

但凡身居高位,德能兼备的人,总是遭人忌恨的。要不如比干剖心、商鞅车裂、于谦被杀弃街头;要不如伍子胥、张居正,一生抱负归零,死后开棺鞭尸;要不如张良、刘伯温,主动归隐安度晚年;要不呢,就像郭子仪、娄师德,以唾面自干的涵养,换来风平浪静的晚年。

历史上,有没有谁位极人臣又深受器重,廉洁正直又斗而不倒,一生浮沉又得以善终,所有的政治抱负都一一实现,身后还名垂千古的?我所知有限,但好像除了狄仁杰,很难再找出第二位来。

在中国历史上多如繁星的能臣名臣中,狄仁杰是极为特别的一个。

他既忠于武则天,又心向李唐,精心布局,而能在死后得以实现恢复李唐天下的政治抱负。他与武则天相爱相杀,屡屡犯颜直谏,却深得器重,武则天听到他的死讯时痛哭:“朝堂空矣!”他上马是治军良将,下马是治世能臣。他一生宦海浮沉,两次为相,斗而不倒。他生前就有百姓修庙享香火,死后千余年,民间尚有其断案如神、武功盖世的传说。

写到这里,我脑海里禁不住响起了这样直击灵魂的旋律: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

打住,我们的老狄断然是不会这么得瑟的,要知道,一大票小人正盯着他呢,稍有不慎就万劫不复。

狄仁杰所处的时代,是小人横行的时代。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武则天要干一件开天辟地以来都没人干的事,她要排除万难当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还要当一个把天下治理得很好的女皇帝,还要当一个随时提防着被拉下来女皇帝,少不得要干大量的诛锄异己、陷害无辜的事。这种事情君子万万是不会干的,必须由小人来干。

我们打个聚光灯,介绍一下在小人史上赫赫有名的最佳提名奖获得者:告密发家第一人、白丁而一夜发迹、“薛怀义干爹”波斯胡人索元礼,构罪诬陷理论与实践集大成、主编《罗织经》的来俊臣,请君入瓮最后却自己入瓮的周兴,大字不识、靠告密和拍马官至侍御史的候思止,日杀300流人的万国俊,凭床第之功权倾一时的薛怀义,花样美男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还有那谁,差点儿把你忘了,你往前站站,对,就你,妄想继统称帝、害人无数的武承嗣,还有你,淫乱韦后、构陷谋害复唐功臣的武三思。

这帮小人害了多少人?应该是无法计算了,但是据人统计,武则天利用这帮人,先后杀了93个人(株连附带的不算),其中她自己的亲人23人,唐宗室34人,宰相级的19个(还有近30人被流贬),完全称得上是宗室收割机、宰相终结者。论比例,也接近史上杀宰相最狠的汉武帝刘彻了,他任用13个,“杀”了6个。当宰相委实是一个高危职业。

但是有两个宰相,小人们是毫无办法的。一个是娄师德,史书上见得最多的评价就是“师德宽厚”,这老小子宽厚到了什么地步,他给即将赴任当官的弟弟传授心得,说要有人把口水吐到你脸上,如果你擦的话就会惹恼别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它自己干,这就是“唾面自干”的出处。做人到这个份上,小人也是没有脾气的。另一个就是狄兄,小人们对他,拉又拉不近,扳又扳不倒,害又害不死,斗又斗不过,端的是自带主角光环,人如其名。

来看看他与小人的相处之道。

基本的态度是不随便亲近

好歹咱也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君子,读书人,靠明经取士当上公务员的,儒家君子的立场还是要有的。孔子说小人的基本特征就是“近则狎”,又说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与小人太亲近当然会损害作为君子的内在涵养和外在形象。

和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同朝为官,基本上就是公对公交往,史书上也看不到狄仁杰与他们有什么私下往来。

至于二张,狄仁杰就更不假辞色了。两个花样美男受宠当红之际,连太子李显、武三思等人都要凑上去拍马屁的。一日聚众饮酒取乐,有人拍马说,六郎(张昌宗)像莲花一样,另一个马屁精接着说,不对,是莲花像六郎一样美。彼时狄仁杰已然在朝中很有地位了,自然是二张拉拢的对象,美男们多次表达亲近之意,但狄仁杰从来没给过他们什么好脸色。

即便是当着武则天的面,狄仁杰也没有拍过这俩娘炮的马屁。这一日南海进献了一件名贵裘袍,武则天顺手就赏给了身边的张昌宗,正巧狄仁杰进来奏事,武则天就让他们俩下双陆棋。注意了,狄老并没有拒绝,而是欣然应允。问用什么作赌注,狄仁杰说就用身上的袍子。武则天笑着说,他那件名贵无比,超过千金,你身上的可没法跟他对等。这老小子一点儿也不怯场,说我身上这件是朝见天子的,高贵无价,他那件就是得宠的人穿穿,我还觉得亏大发了呢。这气场,那娘炮如何能赢?自然是败北输袍。狄仁杰得胜返回,顺手把赢来的千金裘赏给跟随的下人(这下人赚大发了),扬长而去。

如此作为,不知道娘炮们有没有感觉到羞辱?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对狄仁杰产生什么恨意,更没有整天吹枕头风构陷狄仁杰。什么原因呢?

重要的原则是不轻易点火

小人们对狄仁杰恨不起来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武则天敬重他,不敢轻易恨他。二是还有好多更值得恨的人,实在腾不出精力和时间来恨他。三是找不到太好的理由和借口来恨他。

因为狄仁杰从来不会直接指责别人。

如果仔细想想就能明白,这是一件必须控制得极为精妙、非常难做到的事情。

小人得志后,必然要呼风唤雨干预朝政,而狄仁杰又是鸾台侍郞,又是纳言,以直言敢谏著称,如何做到既让武则天采纳建议、制止小人企图,又不点火招恨的?

狄仁杰的做法是,坚持原则立场,但进谏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从武则天的角度来说的。

举个例子。为了劝说武则天迎回太子李显,狄仁杰使出碎碎念的水磨功夫,天天在武则天面前唠叨,什么太子是您亲儿子啊,母子血浓于水啊;什么您是代先帝坐天下,要还给太子啊;什么太子也不容易啊,日子那么不好还天天念着母亲的好啊……但他从头到尾一句武承嗣的不是都没有说过。同样的劝说内容,看看猛人宰相李昭德是怎么说的,他说武承嗣是您侄子啊,李显是您儿子,侄子和儿子哪个亲?侄子当了皇帝,太庙里会供姑姑么?而且您别忘了,武承嗣他爹他叔、您两个哥哥是咋死的……结果是,李昭德被诬谋反,与直接出面陷害他的小人来俊臣一同被斩于洛阳闹市。狄仁杰则安然无恙地继续劝说武则天迎太子李显回京,还鼓动武则天弄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直接把天天梦想接班的武承嗣气到吐血身亡。

我丝毫没有贬低李昭德的意思,他无疑是值得敬重的。我只是在客观地描述不同的行为方式。

武则天后期宠二张,不仅生活上依赖,还公然给二张封官封王,让他们得以染指朝政。这二张几乎成了武则天的底线,谁也不能诟病。太子李显的嫡长子李重润、亲女儿永泰郡主夫妇背后议论二张,被俩小白脸知道了,添油加醋地告了黑状,竟然威逼李显亲手杀了这三个孩子。

所以,对付他们,可不能落任何的口舌。狄仁杰的办法是,就事论事,他们出的一些干预朝政的歪点子,坚决说不,力劝天子,绝不后退半步,类似于“这事儿条件还不成熟”“对您的形象有损害”“怕您身体吃不消啊”之类的话,但对他们本人绝口不提一个坏字。

从传统的观念来看,正直的人应该锣对锣、鼓对鼓地和不良现象作斗争啊,这才是男人行径。

不过你要这么说,老狄得有意见了,谁说我不是男人?要不咱挺枪上马试试?老夫厉害起来也是金枪不倒……咳咳,那啥,指着鼻子骂爽是爽了,但于事无补还搭进去一条命啊,老夫是要干大事的,为了最后那一哆嗦老夫都坚持了许久了,要沉住气,总不能为了这五分钟的快乐,而毁了最后的高潮吧。

他说的最后一哆嗦,就是恢复李唐的政治抱负。而这“五分钟的快乐”,说的是名节。

斗争的经验是不愚守名节


名节这个东西不好定性,当然也不好分辨是“名”多一些还是“节”多一些,总体上应当表述为“守节之名”可能合适一些。儒家强调气节,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比狄公晚500多年的文天祥说“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狄公的经验是,名节固然要守,但不能愚守,尤其不能对小人唯名节论。

武承嗣得势之时,群小纷纷上门献媚,宰相韦方质在家装病不去。武承嗣上门问疾,其实就是想看他一个态度。韦方质踞而不礼,就是叉开两腿坐在床(坐凳)上,连个招呼都不打,爽爽地当了五分钟不到的大丈夫。结果,很快就进了刑讯室,出来的时候就有了罪名,发配蛮荒,死在途中。

前面讲到的李昭德也是此类。

还有一位宰相史务滋,因为不肯配合小人诬陷别人谋反,被来俊臣上奏诬告,为保全清白、保住名节、不受耻辱,当晚自尽在家中。史务滋从拜“相”到自尽总共不到5个月,是历史上在“相位”上最短的一个,也是历代为保全名节而自尽的唯一的一个宰相。

我们的主角和他们都不一样。他的信条是,保全性命是取得胜利的前提。第一次当宰相时,很快就被小人们构陷谋反而入狱,其实他并没有得罪小人,只不过他身处相位,小人们觉得管你有没有得罪我,我先把你弄下来再说。入狱后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写了“反是实”。这厢酷吏们带着一堆刑具准备好好乐一乐,没想到一见面,还没开审呢,这老小子就先说“反是实”。不对,剧本不是这样演的,不是应该喊两句冤枉,然后宁死不认吗?喂,你不知道我是在诬告你吗?你怎么就认了呢?要不撑两个回合再认吧……谁让你这么快就招认哒!

一顿胖揍没能幸免,但好在未经刑具,老小子得以撑到最后武则天介入,然后被贬为彭泽县令。中间故事端的曲折,不再赘述。

公元689年,武则天称帝的准备工作基本差不多了,就差个形式。洛阳某郊县的县长助理傅游艺上书,请武则天称帝,武则天装模作样地“不允”,但把这61岁老头一下子提拔到中央任御史。而后,在以武承嗣为代表的一票小人努力下,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请武则天称帝的运动,大意是您不称帝天理不容,您不称帝日月无光,您不称帝百姓就都活不下去……我们的狄仁杰,也在这“劝进”的队伍中,他和那些所谓的卑鄙分子“同流合污”了。

事实上他劝不劝得进,武则天的皇帝是当定了。

他的这些表现,江湖上大抵还是有些说法的。有人说,你狄老头德高望重,学识丰富,能力出众,洁身自好,随便到哪个边远地方当个官,或者隐居,写写诗作作画。要不然你武功高强,还精于赌术,你不是还赢过张白脸一条裤子……哦哦,是一件袍子么?你去混黑社会也行啊。总好过在小人堆里委屈求全、堕了读书人名节。

大儒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就此给了这样的评价:秉正治之而有余,何为弃可为之时,任其爚乱,以待南阳再起,始枭王莽于渐台,而贻中原之流血乎?他说可以从正面去抑制他们(武氏等小人们),为什么要在有为的时候放弃作为,而让他们作乱,等到收拾不了的时候,再像当年对付王莽那样,让中原流血一片。实际上狄仁杰正是这样做的,他放弃了小名节,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武则天施加影响,击碎了武氏小人的阴谋,通过积极的人事布局达成了恢复李唐正统的目标,这是真正的大气节所在。王夫之最后感叹:呜呼,斯梁公之所以不可及也!这种胸襟和作为,是我辈拍马也赶不上的啊。

坚守的底线是不因人改志


面对困境的时候,我可以稍稍低头,但我决不弯腰。狄仁杰入狱之时,尽管他以最快速度承认“反是实”,但当小人让人牵连别人时,他大声疾呼,上帝啊,你怎么可以让狄仁杰去做这种事!还四处打滚,以头抢地,这烟尘四起的场面把酷吏都吓倒了,只要匆匆收监作罢。

前行艰难的时候,我可以放缓脚步,但我决不就此放弃。比如在武则天立嗣问题上,他永远只有一个态度、一个声音,就是迎立太子李显。在小人们猖獗之时,他大不了不吭声,只要有机会,又在武则天面前碎碎念,太子李显,太子李显,太子李显……

遇到阻力的时候,我可以稍稍绕道,但我决不改变方向。有一个弯拐得还挺漂亮。二张得宠后,其实是有危机感的,他们靠着独特的“长处”得到当下的地位,但这个地位显然是不稳固的,前不久“长处”更甚的薛怀义下场犹在眼前。怎么办呢?他们竟然想到问计于狄公。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式问的具体不知道,总之是狄公说,你们要利用吹枕头风的独特优势和强力武器,说服陛下迎回太子李显,未来以拥立李唐天下之功,可保富贵。这俩货,那枕头风吹的是一个猛啊……神龙革命既成、李唐复国的第一时间,张氏一族被团灭,这是后话。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我看来,狄仁杰的道,就是水之道,包容而宽广,柔韧而坚定。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涓涓细流,什么时候该奔腾咆哮;他知道汇聚所有的支流,他知道避开坚石的阻挡;他知道自己的源头,他知道最终的方向。

当他走到生命的尽头时,他离目标已经很近了。

策划和发动神龙革命的“五王”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玮、袁恕己,都是狄仁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荐到中央任职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作出了最后的谋划布局,临终前还亲口对张柬之等说,武三思要先干掉,不然生祸端。

五年后,神龙革命成功,只不过,他们没有听狄公的话,放过了武三思,结果是半年不到,五人封王,逐出中央,然后被武三思用最残忍的手段一一诛于路上。

狄公斗小人,他的后来人未得其道。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谈狄仁杰与武则天相爱相杀,屡屡犯颜直谏却深得器重

作者简介:李勇,江西省吉安市人,南昌大学中文系毕业,1997 年入伍,原一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原第一集团军政治部秘书处秘书,原南京军区政治部专职联络干部丶组织部处长,某部团政委,上校军衔。现在江苏省供销社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