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中国动漫为什么更新这么难?

l蜡笔l小新l


不请自来,我是看漫君,喜欢的可以点下赞哦!对于楼主的话题,有些中国动漫为什么更新这么难?小编下面用秦时明月做一个例子来讲解!



想必看过国漫的人都会听过或者看过秦时明月吧!这是一部在小编读小学就出的国漫,现在我已经没有追了!当初还是蛮喜欢这部动漫的,尤其是里面的盖聂,一手百里飞剑帅到爆,有很多时候都希望主角是盖聂而不是天明,到了小编高中的时候,追这部动漫的同学和我抱怨,理由很简单,一个月更新一集。听到这里我惊呆了,向日漫海贼王,火影忍者这些,都是一个星期更新一集,一个月是什么概念,一年才十二集呀,如果他没骗我,估计是挺反感这种速度的。下面分析更新慢的原因。


第一种:技术问题,无论是人物建模,还是描绘,都是一个非常繁杂的阶段,我感觉国漫还没有到达日漫的水平,技术员还是设备可能都更不是,这应该是主要的原因吧!

第二种:作者创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思维,每一部佳作都是需要沉淀的,不是说创作就能创作,像日漫海贼王,火影忍者,名侦探柯南这些文明世界的动漫,其作者都是非常专业和脑洞大开的。

第三种:经费问题,钱应该来说也是一个比较重大的影响因素,没有资金的回流,创作公司就很难继续下去。

第四种: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审核呀,或者作者生病呀,节假日等都是需要时间的,这些时间也会造成更新慢。

以上是小编的个人见解,喜欢的可以点一下关注,不喜勿喷。现在在过度阶段,麻烦大家动手给个赞呗,祝你生活愉快!


每日看漫


专业又不专业地回答一下吧。

一个大前提,因为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同根同源,而且国内ACG文化整体受日本ACG文化影响较深,所以我个人认为国产动画的发展完全可以参考日本动画的发展(换句话说,国产动画的一些问题,我觉得可以在日本动画的发展史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在接受这个大前提之下,请继续看我的回答。

先上结论:

1.国产动画没有一套全行业可借鉴的成熟的周更制作模式。

2.在1的前提下,没有足够的资金流动模式,说明白点,很多动画没有比较完善和健康的产业链。

3.国人没有普遍养成一周七天的作息习惯,就进去了快节奏的时代。

【以下讨论均为本人结合事实案例得出的个人观点,如有异议,评论区理性讨论】

1.国产动画没有一套全行业可借鉴的成熟的周更制作模式。

大部分人之所以埋怨国产动画更新慢,主要原因是看到日本动画稳定周更。

然而,日本也不是一下就进入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高质量周更模式。

日本动画史上,第一部周更动画是《铁臂阿童木》。

1961年制作电视动画《鉄腕アトム 》(虫プロ版),中文译名《铁臂阿童木》(重制版),为黑白版,共193集,在1963年至1966年于日本富士电视台播放,并取得全国平均收视率30%的记录,最高曾经一度达到40.7%这个超高收视率也就成为日本电视动画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度,至今没有打破。

(铁臂阿童木先后有三个版本,1963年版,1980年版,2003年版,其中后两者国内均有引进)。

63版阿童木之所以能够周播,需要归功于有“漫画之神”称号的手冢治虫先生。在此之前,日本动画更多的是长篇动画电影,或者几分钟的广告动画。这些动画都是采取24帧/秒的模式,所以如果制作正常(我们现在认知的正常)的20分钟动画(去掉OP和ED),则是一个比较大的工作量,而当时的画师,资金都不足以每周制作一集动画。而手冢治虫先生则“发明”了“不完整动画”(由于手机码字,很多资料现在不能补齐,求原谅),即将原本需要24帧/秒的动画,减少帧数,减为12帧/秒甚至更低;人物讲台词采用嘴巴动而身体不动的方式;一些固定动作(比如飞行)怎会背景动,人物不动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缩减原画数量,一方面减少资金投入,精简制作人员,另一方面缩减制作周期,实现周播。

这一模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日本第三次动画热前后,日本动画从业人员激增,很多制作模式成熟之后,这种“不完整动画”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高达0079》《圣斗士星矢》等中古动画,都有很明显的帧数不足的情况,不过很多动画帧数不足但画面冲击力十足,比如《高达0079》的经典画面。

顺便说一下,“不完整动画”也是后世几位动画大佬们批判手冢治虫的一点(包括我们熟知的宫崎骏),至于为什么批判,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

【再次强调,以上皆为列入教科书的事实案例,只是因为个人手机码字原因,不能及时附上链接或者书本原文,以后有时间会补齐】

这一模式之后也被很多其他日本动画制作小组工作室借鉴,才有了日本动画的每周一集。

这是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日本动画一般的流程是,先确定企划,制作内部试播集拉取投资,确定制作成员和故事大纲等等,前期工作就要制作1-2年之久。而且不少动画在播出之前都会先做一定集数,确保不会出现边做边播下制作紧张的局面(当然,不少长篇动画还是避免不了因制作紧张而导致的画面崩坏)。

此外,工作人员的合理分工也是日本动画产业化的一个特征,即专业的人负责专门一项工作。用动画电影《魁拔》总导演王川曾在某节目上说的:动画制作就像包饺子,有人负责和面,有人负责剁馅儿,有人负责擀面皮儿,有人负责包饺子,有人负责煮饺子,每人分工明确,效率自然就上来了。(关于动画人才培养王川导演也在这段“包饺子论”里说过:当你包饺子的技术熟练了,你再去和面,和面技术熟练了再去剁馅儿,等你每个职位的技术活儿都熟练了,你也就是个包饺子的人才了——动画制作同理。不过这段视频我现在找不到了,希望有能力的小伙伴能够提供一下链接供大家参考。)

再延伸,在所有以上说的之外,日本还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一部动画作品在面世之后不会产生版权等方面的问题——这点真的很重要。

反观国内业界——当然,我不是业内人士哈……

虽然很多动画制作工作室都能做到周更,甚至画江湖系列的若森还被称之为周更的业界楷模,但细细想来,他们的周更只属于他们自己,而非业界所能够共享的模式,最终楷模只能是楷模,而不是领头羊。而在这个知识产权至上的时代,如何周更永远可能永远得不到同行的指点,只能自己摸索。

至于法律法规方面的保障,很无奈,国内还没有看到比较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动画的版权纠纷。听闻过好几起因版权纠纷而停更的动画,比如《超限猎兵凯能》等作品。虽然资本是创作的基础,但如果资本过度干扰了创作,再优秀的作品,终将成为资本博弈的牺牲品。

还有一点,关于声优的原因,我觉得也必须说明一下,国内声优虽然这几年多了不少,但终究还是有些“供不应求”的感觉,致使我看的不少国产动画的配音虽然是知名团队配音质量却极差。有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去了解一下中日声优配音模式的不同。

2.在1的前提下,没有足够的资金流动模式,说明白点,很多动画没有比较完善和健康的产业链。

在有良好的周更模式下,资金的充裕,也是导致一部动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没钱了,画师吃不起饭,声优没钱买胖大海,工作室没电开电脑了,工作效率自然会下降。然而,投资商眼中,只有赚钱的项目才会投资。这就需要动画产业链来生钱。

个人认为,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是这样的:动画——漫画——音乐——游戏——周边产品。此外,根据近几年国内和日本的发展,还可以加上电视剧——电影——舞台剧——延伸小说等等。

只有有了完善的产业链,才能让一个动画品牌有钱可赚,有了钱,才能让动画制作更加优秀,这才是良性循环。

还记得几年前《秦时明月》的相关游戏出来之后,很多人就吐槽玄机忘了初心,只知道赚钱。

总的一句话:除了艺术动画和动画专业毕业作品外,没有商业化的动画都是死的。秦时明月的总体商业化进程,《秦时明月》的商业化运作以及版权周边的衍生是否全面失败了?如果是,为什么? 其实,商业化对于一部动画而言【这里我们直接忽略“艺术动画和动画专业毕业作品”】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商业化,没有一定的动画产业链,光靠一部动画卖给电视台或者某个视频网站赚来的钱,是绝对回不了本的。说得明白点,也是我一直说的:只要你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只是通过电脑或者电视机看这些动画,不花一分钱到这个动画品牌上,那除了浪费电费或者网费之外,你几乎可以算是零付出就看了一部动画了。反过来说,动画公司是不可能从仅仅作为“观众”的你身上赚回一分一厘。这就是动画产业链的必要性。你想要看一部动画制作的越来越好,或者希望看到该动画制作公司推出更多优秀的作品,那就不能拒绝动画品牌的商业化。有人则会说,商业化可以,可是某些国产动画的商业化也太严重了,各种赚钱,搞得动画本身的制作进度都缓慢了。这里有两个误区:1.国产动画行业的商业化程度,较之日本而言简直小巫见大巫。国内除了《喜洋洋》《秦时明月》等等老品牌的商业化程度基本能够和日本动画产业的商业化相比,其他的都不行。日本的动画商业化已经基本到了竭尽所能发挥该动画所有价值的程度了。就拿《数码宝贝》系列而言。该系列本身的商业基础是游戏,由万代开发的各种主机游戏,现在也拓展到了PC和手游方面。再者才是我们熟知的动画,加上年底将要推出的《数码宝贝大冒险tri.》,总共有七代作品、一部TV特别篇、八部剧场版。然后是我们不太熟知的集英社漫画。就拿其动画方面的延伸而言,数码宝贝系列还包括150多张CD唱片、广播剧,还有几本官方小说。这还算好的。有些动画明明就20多集,却能搞得周边一大堆,什么漫画、小说、广播剧、原声大碟、OP&ED大碟等等,牛逼的就直接拍真人版电视剧或者电影。可以说,在日本,你只要有钱,对某个动画的爱十足,你基本可以买到所有你想要的该动画周边。如果以上这些你都觉得不能体会,说句难听的:EVA这么多年还在靠老本吃饭呀!!!只不过作为中国大陆居民,我们对日本这样的ACG商业化气氛感受的不深。


在完善的产业链的基础上,更提倡的是健康的产业链。这就涉及到上面说的“资本干预创作”了。

个人认为,现在大部分国产动画的产业链已经逐渐显露出“畸形”的状态。即资本不仅干预创作,甚至已经开始了“榨干”IP价值的趋势。

举个大家都应该知道的例子:某哥走漫画。去年至今年,哥走的动画上线,网剧,电影也陆续出现,作为粉丝,我很高兴,但是也有点无奈。怎么说呢?资本太强大,一个IP这么快就有了这么大的产业链,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么快的热度,也将很快散去……看看日本,一部漫画改编成动画,至少要将近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连载(除了抱大腿的连载),积累大量粉丝后,制作动画,然后隔个3年-5年热度逐渐下降之时推出真人版电影或电视剧。虽然整体周期较长,但个人认为这是很正常的,至少大家都记住了这部作品。而就我现在所接触到的(B站,知乎,微博),从前几个月疯狂讨论哥走,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多少粉丝,资本迅速榨干后,投资人赚的盆满钵满,我们却只是当做一个热度潮流就这么过去了……呜呼哀哉

……似乎成了批判国产动画资本了……但没有完善的健康的资本流动,动画终究会变成一潭死水,没有周更只是其中体现的一个方面罢了。

3.国人没有普遍养成一周七天的作息习惯,就进去了快节奏的时代。

这点作为辅助因素,我个人觉得也是有必要讲的。

之前有过一篇讨论美剧黄金时段的回答,其中就提到这点。美国人也好,日本人也罢,都形成一种习惯,便是一周是一个轮回,一周里看固定的电视节目是一种习惯。而且根据这个推测出周四的晚间7:30-8:00(貌似哈,不准确)属于黄金时段,很多电视台的头牌电视剧或者动画都会在这个时段放送。

而国内长期以来都是采取日更的模式,许多人尤其是年长的人都没有形成一周里每天看固定节目的习惯。而当周播模式进入国内,国内则进入了智能手机普及时代,节奏超快,时间碎片化,年轻人对于娱乐的追求也是快速的,这就导致国产动画的10-20分钟一集的更新完全满足不了现在追番人的胃口——尤其是个人认为的那些泛二次元圈的朋友。这里说一下,泛XX圈的概念(个人概念,并非广泛传播的概念),指的是那些对该圈了解程度不深,仅仅只是作为休闲娱乐玩玩的人,比如泛二次元圈,泛游戏圈等等。

总而言之就是,观众们还不习惯周更,还停留在小时候一天一集动画片的习惯里。


料青山应如是


近几年来,国漫中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但奈何集数太短,更新慢,导致不少优秀作品夭折。可以说很多国漫都是出完了第一季,第二季遥遥无期,称得上是有生之年系列了。目前国漫主要问题就是更新太慢,剧情节奏拖沓,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从资金链说起,为什么国漫发展难,始终呈现仰卧起坐的趋势,究其根本,投资国漫作品的公司太少,目前可能只有腾讯一家比较看好国漫的发展,也愿意去投资国漫作品。而其他视频平台很少见像腾讯一样,买断一部国漫作品,并且支持作品的发展。

事实证明,腾讯的眼光还是非常独到的,腾讯播出了不少优秀的国漫作品,就拿斗罗大陆来说,距开播至今,已经有了100亿的播放量,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纵观如今的国漫作品,可能没有哪一个比得上斗罗大陆的播放量,正是因为这样,不少人还觉得斗罗的播放量作假。

但我们想想就知道,斗罗大陆的数据是不会作假的,为什么呢?如果说腾讯视频的数据有水分的话,那其他作品也应该有水分吧,为什么其他作品都没有这么高的播放量呢?而且腾讯一开始也没想到能有这么高的播放量,毕竟斗罗的制作可以说是非常还原原著了,剧情方面不管老少都能看,可以说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国漫。

更重要的是,斗罗大陆保持着每周更新一集,这样就能够让许多人一直追下去,而反观其他国漫作品,都是一季出完,下一季就遥遥无期,这样的等待如果不是真爱粉肯定是会放弃的。

那么我们再说说剧情方面的问题,不少国漫作品都是从小说改编而来的,那么这部小说能否被大众接受,都是一个问题,更不用说喜欢这部作品的原著党,肯定对改编动画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正因为如此,如果想要制作出十分精良,十分还原原著的动画作品,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制作。

不过就像前面所说的,能够做到像斗罗大陆一样,成为老少皆宜的动画,还是十分难的,毕竟动漫作品剧情是良莠不齐的,有些是非常小众的,吸引不到路人,那自然就没有播放量了,如果不能火,那么资金就会短缺,更是等不到这些动漫的更新了。

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国,可能国民对于国漫的接受度还是没有那么高,不少老一辈的成年人都认为,动画就是小孩子看的,而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也没有这种心去了解国漫,或是喜欢上国漫,这样一来,国漫的受众群体可以说是非常小了。

那么支持国漫的人,可能只有年轻群体,如果真的能等到不管是谁,不管哪个年纪的人,都能接受国漫,能够为国漫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离国漫崛起也就不远了。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国漫更新慢、剧情节奏拖沓都不是主要问题,这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国民对于国漫的接受程度。









春雨漫剪


朋友你好,我是小海,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动漫更新慢我总结了几个原因,另外顺便给你说说类似的解决方案。

制作组人数少

制作组人数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罗小黑战记》了。山新带着山新去山新家和山新玩就是说的罗小黑配音。山新在动漫里给十二个人物配音,可见这部动漫制作组是多么缺乏了。不过也有好处,罗小黑每集的制作成本据说只有3千元,很不可思议的数字。相对的更新就慢了,几乎一季度更新一集。但是就算如此,《罗小黑战记》依然在豆瓣评分9.5,b站评分9.8,可见漫迷对他的热爱。

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魁拔》了,他第一部上映的口号就是“不为赚钱,只为发扬国漫”。连续三部票房惨淡,原定五部。如今第四部就要完结。而且第四部还是在粉丝的众筹之下才有了希望。

制作成本高

成本高除了个例,几乎都是如此。毕竟特效都是要花钱的,每秒都是金砖。这也是许多动漫缩短时间的原因,除了这个还有同时制作多部动漫。当下很多公司同时更新的不止一部而且又要更新电影,又要准备下新动漫。所以缩减时间更新慢就成了国漫常见的问题。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补充


这部番他闪闪发光


大概是因为有些动漫制作组的人少得可怜吧,比如罗小黑战记,现在还只是个位数。还有的国漫公司开着开着就倒闭了。


泽陂


最主要的是从业人员数量少,对于一部制作精良的动画,需要的专业人员是非常大的。一个人物的刻画,从草图到后期的精修需要太多太多的步骤过程。而中国的动漫起步虽然早,但是真正的人才太少,加上成本过高,导致一些动漫,前期还不错,但是后期为了成本考虑就变得粗糙。


静宇斋


因为需要时间一下子全部剪出来就没那么多期待了


爱剪易肖先生


不要急,看作者的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