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中國動漫為什麼更新這麼難?

l蠟筆l小新l


不請自來,我是看漫君,喜歡的可以點下贊哦!對於樓主的話題,有些中國動漫為什麼更新這麼難?小編下面用秦時明月做一個例子來講解!



想必看過國漫的人都會聽過或者看過秦時明月吧!這是一部在小編讀小學就出的國漫,現在我已經沒有追了!當初還是蠻喜歡這部動漫的,尤其是裡面的蓋聶,一手百里飛劍帥到爆,有很多時候都希望主角是蓋聶而不是天明,到了小編高中的時候,追這部動漫的同學和我抱怨,理由很簡單,一個月更新一集。聽到這裡我驚呆了,向日漫海賊王,火影忍者這些,都是一個星期更新一集,一個月是什麼概念,一年才十二集呀,如果他沒騙我,估計是挺反感這種速度的。下面分析更新慢的原因。


第一種:技術問題,無論是人物建模,還是描繪,都是一個非常繁雜的階段,我感覺國漫還沒有到達日漫的水平,技術員還是設備可能都更不是,這應該是主要的原因吧!

第二種:作者創作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思維,每一部佳作都是需要沉澱的,不是說創作就能創作,像日漫海賊王,火影忍者,名偵探柯南這些文明世界的動漫,其作者都是非常專業和腦洞大開的。

第三種:經費問題,錢應該來說也是一個比較重大的影響因素,沒有資金的迴流,創作公司就很難繼續下去。

第四種: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審核呀,或者作者生病呀,節假日等都是需要時間的,這些時間也會造成更新慢。

以上是小編的個人見解,喜歡的可以點一下關注,不喜勿噴。現在在過度階段,麻煩大家動手給個讚唄,祝你生活愉快!


每日看漫


專業又不專業地回答一下吧。

一個大前提,因為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同根同源,而且國內ACG文化整體受日本ACG文化影響較深,所以我個人認為國產動畫的發展完全可以參考日本動畫的發展(換句話說,國產動畫的一些問題,我覺得可以在日本動畫的發展史中找到相應的答案)。在接受這個大前提之下,請繼續看我的回答。

先上結論:

1.國產動畫沒有一套全行業可借鑑的成熟的周更製作模式。

2.在1的前提下,沒有足夠的資金流動模式,說明白點,很多動畫沒有比較完善和健康的產業鏈。

3.國人沒有普遍養成一週七天的作息習慣,就進去了快節奏的時代。

【以下討論均為本人結合事實案例得出的個人觀點,如有異議,評論區理性討論】

1.國產動畫沒有一套全行業可借鑑的成熟的周更製作模式。

大部分人之所以埋怨國產動畫更新慢,主要原因是看到日本動畫穩定周更。

然而,日本也不是一下就進入現在我們看到的這種高質量周更模式。

日本動畫史上,第一部周更動畫是《鐵臂阿童木》。

1961年製作電視動畫《鉄腕アトム 》(蟲プロ版),中文譯名《鐵臂阿童木》(重製版),為黑白版,共193集,在1963年至1966年於日本富士電視臺播放,並取得全國平均收視率30%的記錄,最高曾經一度達到40.7%這個超高收視率也就成為日本電視動畫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度,至今沒有打破。

(鐵臂阿童木先後有三個版本,1963年版,1980年版,2003年版,其中後兩者國內均有引進)。

63版阿童木之所以能夠周播,需要歸功於有“漫畫之神”稱號的手冢治虫先生。在此之前,日本動畫更多的是長篇動畫電影,或者幾分鐘的廣告動畫。這些動畫都是採取24幀/秒的模式,所以如果製作正常(我們現在認知的正常)的20分鐘動畫(去掉OP和ED),則是一個比較大的工作量,而當時的畫師,資金都不足以每週製作一集動畫。而手冢治虫先生則“發明”了“不完整動畫”(由於手機碼字,很多資料現在不能補齊,求原諒),即將原本需要24幀/秒的動畫,減少幀數,減為12幀/秒甚至更低;人物講臺詞采用嘴巴動而身體不動的方式;一些固定動作(比如飛行)怎會背景動,人物不動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縮減原畫數量,一方面減少資金投入,精簡製作人員,另一方面縮減製作週期,實現周播。

這一模式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到日本第三次動畫熱前後,日本動畫從業人員激增,很多製作模式成熟之後,這種“不完整動畫”才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高達0079》《聖鬥士星矢》等中古動畫,都有很明顯的幀數不足的情況,不過很多動畫幀數不足但畫面衝擊力十足,比如《高達0079》的經典畫面。

順便說一下,“不完整動畫”也是後世幾位動畫大佬們批判手冢治虫的一點(包括我們熟知的宮崎駿),至於為什麼批判,有興趣的可以去查查。

【再次強調,以上皆為列入教科書的事實案例,只是因為個人手機碼字原因,不能及時附上鍊接或者書本原文,以後有時間會補齊】

這一模式之後也被很多其他日本動畫製作小組工作室借鑑,才有了日本動畫的每週一集。

這是技術基礎。在此基礎上,日本動畫一般的流程是,先確定企劃,製作內部試播集拉取投資,確定製作成員和故事大綱等等,前期工作就要製作1-2年之久。而且不少動畫在播出之前都會先做一定集數,確保不會出現邊做邊播下製作緊張的局面(當然,不少長篇動畫還是避免不了因製作緊張而導致的畫面崩壞)。

此外,工作人員的合理分工也是日本動畫產業化的一個特徵,即專業的人負責專門一項工作。用動畫電影《魁拔》總導演王川曾在某節目上說的:動畫製作就像包餃子,有人負責和麵,有人負責剁餡兒,有人負責擀麵皮兒,有人負責包餃子,有人負責煮餃子,每人分工明確,效率自然就上來了。(關於動畫人才培養王川導演也在這段“包餃子論”裡說過:當你包餃子的技術熟練了,你再去和麵,和麵技術熟練了再去剁餡兒,等你每個職位的技術活兒都熟練了,你也就是個包餃子的人才了——動畫製作同理。不過這段視頻我現在找不到了,希望有能力的小夥伴能夠提供一下鏈接供大家參考。)

再延伸,在所有以上說的之外,日本還有相關法律法規保障一部動畫作品在面世之後不會產生版權等方面的問題——這點真的很重要。

反觀國內業界——當然,我不是業內人士哈……

雖然很多動畫製作工作室都能做到周更,甚至畫江湖系列的若森還被稱之為周更的業界楷模,但細細想來,他們的周更只屬於他們自己,而非業界所能夠共享的模式,最終楷模只能是楷模,而不是領頭羊。而在這個知識產權至上的時代,如何周更永遠可能永遠得不到同行的指點,只能自己摸索。

至於法律法規方面的保障,很無奈,國內還沒有看到比較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以保證動畫的版權糾紛。聽聞過好幾起因版權糾紛而停更的動畫,比如《超限獵兵凱能》等作品。雖然資本是創作的基礎,但如果資本過度干擾了創作,再優秀的作品,終將成為資本博弈的犧牲品。

還有一點,關於聲優的原因,我覺得也必須說明一下,國內聲優雖然這幾年多了不少,但終究還是有些“供不應求”的感覺,致使我看的不少國產動畫的配音雖然是知名團隊配音質量卻極差。有興趣的小夥伴也可以去了解一下中日聲優配音模式的不同。

2.在1的前提下,沒有足夠的資金流動模式,說明白點,很多動畫沒有比較完善和健康的產業鏈。

在有良好的周更模式下,資金的充裕,也是導致一部動畫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沒錢了,畫師吃不起飯,聲優沒錢買胖大海,工作室沒電開電腦了,工作效率自然會下降。然而,投資商眼中,只有賺錢的項目才會投資。這就需要動畫產業鏈來生錢。

個人認為,一個相對比較完善的產業鏈是這樣的:動畫——漫畫——音樂——遊戲——周邊產品。此外,根據近幾年國內和日本的發展,還可以加上電視劇——電影——舞臺劇——延伸小說等等。

只有有了完善的產業鏈,才能讓一個動畫品牌有錢可賺,有了錢,才能讓動畫製作更加優秀,這才是良性循環。

還記得幾年前《秦時明月》的相關遊戲出來之後,很多人就吐槽玄機忘了初心,只知道賺錢。

總的一句話:除了藝術動畫和動畫專業畢業作品外,沒有商業化的動畫都是死的。秦時明月的總體商業化進程,《秦時明月》的商業化運作以及版權周邊的衍生是否全面失敗了?如果是,為什麼? 其實,商業化對於一部動畫而言【這裡我們直接忽略“藝術動畫和動畫專業畢業作品”】是相當重要的,沒有商業化,沒有一定的動畫產業鏈,光靠一部動畫賣給電視臺或者某個視頻網站賺來的錢,是絕對回不了本的。說得明白點,也是我一直說的:只要你老老實實待在家裡,只是通過電腦或者電視機看這些動畫,不花一分錢到這個動畫品牌上,那除了浪費電費或者網費之外,你幾乎可以算是零付出就看了一部動畫了。反過來說,動畫公司是不可能從僅僅作為“觀眾”的你身上賺回一分一釐。這就是動畫產業鏈的必要性。你想要看一部動畫製作的越來越好,或者希望看到該動畫製作公司推出更多優秀的作品,那就不能拒絕動畫品牌的商業化。有人則會說,商業化可以,可是某些國產動畫的商業化也太嚴重了,各種賺錢,搞得動畫本身的製作進度都緩慢了。這裡有兩個誤區:1.國產動畫行業的商業化程度,較之日本而言簡直小巫見大巫。國內除了《喜洋洋》《秦時明月》等等老品牌的商業化程度基本能夠和日本動畫產業的商業化相比,其他的都不行。日本的動畫商業化已經基本到了竭盡所能發揮該動畫所有價值的程度了。就拿《數碼寶貝》系列而言。該系列本身的商業基礎是遊戲,由萬代開發的各種主機遊戲,現在也拓展到了PC和手遊方面。再者才是我們熟知的動畫,加上年底將要推出的《數碼寶貝大冒險tri.》,總共有七代作品、一部TV特別篇、八部劇場版。然後是我們不太熟知的集英社漫畫。就拿其動畫方面的延伸而言,數碼寶貝系列還包括150多張CD唱片、廣播劇,還有幾本官方小說。這還算好的。有些動畫明明就20多集,卻能搞得周邊一大堆,什麼漫畫、小說、廣播劇、原聲大碟、OP&ED大碟等等,牛逼的就直接拍真人版電視劇或者電影。可以說,在日本,你只要有錢,對某個動畫的愛十足,你基本可以買到所有你想要的該動畫周邊。如果以上這些你都覺得不能體會,說句難聽的:EVA這麼多年還在靠老本吃飯呀!!!只不過作為中國大陸居民,我們對日本這樣的ACG商業化氣氛感受的不深。


在完善的產業鏈的基礎上,更提倡的是健康的產業鏈。這就涉及到上面說的“資本干預創作”了。

個人認為,現在大部分國產動畫的產業鏈已經逐漸顯露出“畸形”的狀態。即資本不僅干預創作,甚至已經開始了“榨乾”IP價值的趨勢。

舉個大家都應該知道的例子:某哥走漫畫。去年至今年,哥走的動畫上線,網劇,電影也陸續出現,作為粉絲,我很高興,但是也有點無奈。怎麼說呢?資本太強大,一個IP這麼快就有了這麼大的產業鏈,而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這麼快的熱度,也將很快散去……看看日本,一部漫畫改編成動畫,至少要將近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連載(除了抱大腿的連載),積累大量粉絲後,製作動畫,然後隔個3年-5年熱度逐漸下降之時推出真人版電影或電視劇。雖然整體週期較長,但個人認為這是很正常的,至少大家都記住了這部作品。而就我現在所接觸到的(B站,知乎,微博),從前幾個月瘋狂討論哥走,現在已經基本看不到多少粉絲,資本迅速榨乾後,投資人賺的盆滿缽滿,我們卻只是當做一個熱度潮流就這麼過去了……嗚呼哀哉

……似乎成了批判國產動畫資本了……但沒有完善的健康的資本流動,動畫終究會變成一潭死水,沒有周更只是其中體現的一個方面罷了。

3.國人沒有普遍養成一週七天的作息習慣,就進去了快節奏的時代。

這點作為輔助因素,我個人覺得也是有必要講的。

之前有過一篇討論美劇黃金時段的回答,其中就提到這點。美國人也好,日本人也罷,都形成一種習慣,便是一週是一個輪迴,一週裡看固定的電視節目是一種習慣。而且根據這個推測出週四的晚間7:30-8:00(貌似哈,不準確)屬於黃金時段,很多電視臺的頭牌電視劇或者動畫都會在這個時段放送。

而國內長期以來都是採取日更的模式,許多人尤其是年長的人都沒有形成一週裡每天看固定節目的習慣。而當週播模式進入國內,國內則進入了智能手機普及時代,節奏超快,時間碎片化,年輕人對於娛樂的追求也是快速的,這就導致國產動畫的10-20分鐘一集的更新完全滿足不了現在追番人的胃口——尤其是個人認為的那些泛二次元圈的朋友。這裡說一下,泛XX圈的概念(個人概念,並非廣泛傳播的概念),指的是那些對該圈瞭解程度不深,僅僅只是作為休閒娛樂玩玩的人,比如泛二次元圈,泛遊戲圈等等。

總而言之就是,觀眾們還不習慣周更,還停留在小時候一天一集動畫片的習慣裡。


料青山應如是


近幾年來,國漫中出現了不少優秀作品,但奈何集數太短,更新慢,導致不少優秀作品夭折。可以說很多國漫都是出完了第一季,第二季遙遙無期,稱得上是有生之年系列了。目前國漫主要問題就是更新太慢,劇情節奏拖沓,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首先從資金鍊說起,為什麼國漫發展難,始終呈現仰臥起坐的趨勢,究其根本,投資國漫作品的公司太少,目前可能只有騰訊一家比較看好國漫的發展,也願意去投資國漫作品。而其他視頻平臺很少見像騰訊一樣,買斷一部國漫作品,並且支持作品的發展。

事實證明,騰訊的眼光還是非常獨到的,騰訊播出了不少優秀的國漫作品,就拿斗羅大陸來說,距開播至今,已經有了100億的播放量,這樣的成績可以說是非常難得的,縱觀如今的國漫作品,可能沒有哪一個比得上斗羅大陸的播放量,正是因為這樣,不少人還覺得鬥羅的播放量作假。

但我們想想就知道,斗羅大陸的數據是不會作假的,為什麼呢?如果說騰訊視頻的數據有水分的話,那其他作品也應該有水分吧,為什麼其他作品都沒有這麼高的播放量呢?而且騰訊一開始也沒想到能有這麼高的播放量,畢竟鬥羅的製作可以說是非常還原原著了,劇情方面不管老少都能看,可以說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國漫。

更重要的是,斗羅大陸保持著每週更新一集,這樣就能夠讓許多人一直追下去,而反觀其他國漫作品,都是一季出完,下一季就遙遙無期,這樣的等待如果不是真愛粉肯定是會放棄的。

那麼我們再說說劇情方面的問題,不少國漫作品都是從小說改編而來的,那麼這部小說能否被大眾接受,都是一個問題,更不用說喜歡這部作品的原著黨,肯定對改編動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正因為如此,如果想要製作出十分精良,十分還原原著的動畫作品,就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製作。

不過就像前面所說的,能夠做到像斗羅大陸一樣,成為老少皆宜的動畫,還是十分難的,畢竟動漫作品劇情是良莠不齊的,有些是非常小眾的,吸引不到路人,那自然就沒有播放量了,如果不能火,那麼資金就會短缺,更是等不到這些動漫的更新了。

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國,可能國民對於國漫的接受度還是沒有那麼高,不少老一輩的成年人都認為,動畫就是小孩子看的,而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也沒有這種心去了解國漫,或是喜歡上國漫,這樣一來,國漫的受眾群體可以說是非常小了。

那麼支持國漫的人,可能只有年輕群體,如果真的能等到不管是誰,不管哪個年紀的人,都能接受國漫,能夠為國漫貢獻自己的力量,那麼離國漫崛起也就不遠了。

從前面的分析來看,國漫更新慢、劇情節奏拖沓都不是主要問題,這背後的原因耐人尋味,真正的原因還是在於國民對於國漫的接受程度。









春雨漫剪


朋友你好,我是小海,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動漫更新慢我總結了幾個原因,另外順便給你說說類似的解決方案。

製作組人數少

製作組人數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羅小黑戰記》了。山新帶著山新去山新家和山新玩就是說的羅小黑配音。山新在動漫裡給十二個人物配音,可見這部動漫製作組是多麼缺乏了。不過也有好處,羅小黑每集的製作成本據說只有3千元,很不可思議的數字。相對的更新就慢了,幾乎一季度更新一集。但是就算如此,《羅小黑戰記》依然在豆瓣評分9.5,b站評分9.8,可見漫迷對他的熱愛。

經費不足

經費不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魁拔》了,他第一部上映的口號就是“不為賺錢,只為發揚國漫”。連續三部票房慘淡,原定五部。如今第四部就要完結。而且第四部還是在粉絲的眾籌之下才有了希望。

製作成本高

成本高除了個例,幾乎都是如此。畢竟特效都是要花錢的,每秒都是金磚。這也是許多動漫縮短時間的原因,除了這個還有同時製作多部動漫。當下很多公司同時更新的不止一部而且又要更新電影,又要準備下新動漫。所以縮減時間更新慢就成了國漫常見的問題。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補充


這部番他閃閃發光


大概是因為有些動漫製作組的人少得可憐吧,比如羅小黑戰記,現在還只是個位數。還有的國漫公司開著開著就倒閉了。


澤陂


最主要的是從業人員數量少,對於一部製作精良的動畫,需要的專業人員是非常大的。一個人物的刻畫,從草圖到後期的精修需要太多太多的步驟過程。而中國的動漫起步雖然早,但是真正的人才太少,加上成本過高,導致一些動漫,前期還不錯,但是後期為了成本考慮就變得粗糙。


靜宇齋


因為需要時間一下子全部剪出來就沒那麼多期待了


愛剪易肖先生


不要急,看作者的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