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有哪些黑历史?

雍保国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其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实写照也感动了无数后世文人墨客。不过人无完人,诸葛亮虽然被《三国演义》塑造的近乎完美,但实际上,真实的诸葛亮不是神,他依然无法挣脱时代的局限性,也有很多缺点和黑历史,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下。

1、主张杀刘封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是刘备在无子的前提下收养的儿子。刘封一生为刘备征战无数,但仅仅因为嫡子刘禅出生后,刘封可能会威胁到刘禅的地位,就被诸葛亮谏言杀死了,斩杀的理由是没有及时救援关羽。

但实际上,上庸的主将是孟达,刘封不过是副军将军,在孟达明确反对的前提下,刘封是无法调动军队的,何况当时上庸一带刚刚占领,刘封很难抽出有限的兵力去救援兵败的关羽,这的确是事实。而在孟达反叛后,刘封依然坚守城池与孟达交战,不接受劝降,直至兵败后自行返回成都。这一切都表明,刘封对于蜀汉对于刘备始终是忠心耿耿的,他的罪名远远达不到被处死这么严重的程度。同时,对于原本人才就不多的蜀汉来说,刘封作为逐渐成长起来的年轻将领,是蜀汉未来的希望。

只可惜,“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刘封死后,刘备突然醒悟,痛哭流涕,但为时已晚。

2、纵容法正

法正是从刘璋阵营投靠到刘备阵营中的,能力强,但缺点是心胸狭隘,极具报复心,据《三国志》记载,法正在做了蜀郡太守后,“凡平日一餐之德,睚毗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按说这种挟私报复行为,对于一向主张法纪严明的诸葛亮来说,是决不能容忍的,但诸葛亮在得到法正乱纪的行为后,居然说了句“昔主公困守荆州,北畏曹操,东惮孙权,赖孝直为之辅翼,遂翻然翱翔,不可复制。今奈何禁止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耶?”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说,法正对蜀汉有功,不应该禁止他发泄的行为。

3、刻薄百姓

诸葛亮一生都致力于北伐,恢复中原,直至病死在前线,这的确反映诸葛亮是一位贤臣、能臣、忠臣,但另一方面,战争的最大受害者却是蜀汉的百姓。原本是天府之国的四川地区,在诸葛亮主政期间,蜀汉连年征战,导致“

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就连《三国志》都评价说:“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当然,这个算不上是诸葛亮的黑历史,毕竟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人物,他的思想境界超脱不了那个时代,在效忠主上的理念下,忠于皇帝、为刘姓江山打拼才是正确观念,至于百姓是否疾苦,并不是当时的评价标准。

4、南征的失败

《三国演义》中的七擒孟获,让诸葛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发挥的淋漓尽致,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南征,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南中地区钱粮兵员。史载:“亮收其俊杰建宁爨习、牛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

南征的成功,不仅让蜀汉获得了更多的粮草军械,也获得了无当飞军等能征善战的少数民族兵员,但结果却是让南中地区更加凋敝,激起了更多的反抗。就在诸葛亮南征结束后,“南吏复叛,杀害守将”,“越嶲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所以,当蜀汉灭亡之际,刘禅打算逃亡南中的时候,谯周一语道破“

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这虽然是谯周为投降造势,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南中这个地方的确对蜀汉没有多大好感。

最后,还是那句话,以上所谓的黑历史都是用今天的评价标准来说的,但放在古代,诸葛亮的行为却是一位忠臣贤臣所应该做的,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苛求一位古人,毕竟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和任务。


秦皇汉武


诸葛亮的“黑史”,主要是他的负面记载或评价。诸葛亮既有超人的能力和品质,也有普通人的情感和不足,有缺点是正常的,但有时候对于他的负面评价也不少。

这种情况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自诸葛亮死后的历代以来都有,人所共知的如陈寿在《三国志》里说他在军事方面存在不足,还有《华阳国志》评论他虽然个人能力突出,但“非中兴之器”,晋人孙盛曾评论诸葛亮刑法峻急,但对于法正等人却有失纵容,得出诸葛亮失于政刑的结论。

到了南北朝,崔浩曾写了一篇《论诸葛武侯》,对诸葛亮提出全面批评,不仅认为他军事才干平平,而且不合时宜,看不清当时的大局,同时又严威切法,个人品德也无善可陈,怎能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崔浩可能是全面“黑”诸葛亮的第一人。

对诸葛亮进行批评影响较大的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他们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诸葛亮北伐决策失当以及治蜀政策不足等方面,这或许与他们父子出身于西蜀、饱读诗书又无法大展雄才有。

到了近代,诸葛亮仍然是热议的对象,随着讨论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以及新观念和方法的引入,对诸葛亮又有了新的认识,除了继承前人对诸葛亮一生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才能和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外,近来又掀起了一种“重新认识”诸葛亮的潮流,甚至有人提出要把诸葛亮拉下所谓的神坛。

归纳一下这一类“黑”诸葛亮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生目标有误。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他们二人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那时周天子只是形式,诸侯割据,国家并未统一,管仲、乐毅的才能体现在帮助诸侯争雄争霸上。

诸葛亮生活的时代是东汉,国家是统一的,即使后来出现割据称雄的局面,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诸葛亮助刘备割据,抗拒统一的潮流,所以他的政治方向从根本上就错了。

2、隆中对策有天然缺陷。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规划,核心是跨有荆、益二州,之后两路出击曹魏,还需要等待曹魏内部发生变化,这些条件规定得太多,对于刘备来说很难达到。

作为一份战略规划书,隆中对策可操作性才是最重要的,蜀汉最终失败,与诸葛亮的这种规划上的缺陷有关。

3、北伐不自量力。

以当时魏国和蜀国的实力进行对比,蜀国战胜魏国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无视这一现实,连年北伐,给蜀国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老百姓苦不堪言,蜀国国力因此更加衰弱。

4、北伐策略失误。

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主张奇兵突袭,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有效手段,诸葛亮不予采纳,而把攻击的重点放在祁山和陇右,导致大功未成。

5、用人存在失误。

诸葛亮不注意新人的培养,平时又不会授权,事必躬亲,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所以他死之后蜀汉人才凋落。

具体的用人方面,刘备提醒他马谡不能重用,他力排众议给予重用,结果酿成大祸,魏延、李严等都是刘备生前欣赏的人,结果诸葛亮都不予以重视,有打击对手、排斥他人的嫌疑。

6、夷陵战败负有责任。

夷陵之战虽然是刘备发起和指挥的,但诸葛亮身为丞相,没有竭力阻止,没有尽到责任,结果造成惨败。

7、借孙吴之手杀关羽。

诸葛亮考虑到后主接班后关羽不好控制,所以一心除掉关羽,关羽兵败,诸葛亮坐视不救,导致关羽被杀。关羽死后,诸葛亮又劝刘备杀刘封,意图相同。

近年来对诸葛亮持非议、否定立场的观点大体如上,有相当多的观点其实并无新意,只是对历代以来在赞颂、褒扬诸葛亮的同时存在的一小部分批评观点的重新提出。

必须说,诸葛亮不可能十全十美,加之历史的局限性,要求他的一生完全符合现代人的标准和要求是无法做到的。

在政治选择上,很难要求他在当时就看出来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谁又是阻力,他生活的时代,国家名义上统一,实质上割据,与春秋战国并无两样。某种程度上,他追随刘备致力于兴复汉室,也是渴望国家走向统一的一种实际行动。

隆中对策总体上是科学的,前人已有很多评论,如果不是荆州意外丢失,其实现的可能性也相当高。不能从结果倒推,历史除了必然性之外,还充满了各种偶然性。

关于北伐的决策和战略,历代以来有许多不同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继续争鸣。但是,作为蜀汉的托孤大臣,诸葛亮继承先帝遗志,不贪图安逸享受,励精图治,竭尽全力进行北伐,无论成绩如何,其精神和毅力都是应该称赞的。

蜀汉的人才不如曹魏,根本在于其人口规模不在一个等量级,选才的范围首先小很多。诸葛亮的一生,还是很重视人才培养的,发现了一批人才,这些人的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印证。诸葛亮也罢黜了一批人,其原因各不相同,已如前述,至于其中的是非曲直,后人还可以继续评说,但是说他不是忠臣是权臣,通过用人实施权谋,打击异已,培养自己的势力,这没有说服力。

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随他入蜀,名不见经传,事迹湮没无闻,没有活跃于政坛。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和其他官员子弟一样到前线服役,独子诸葛瞻在诸葛亮死后虽然任要职,但能为国尽忠,受到赞扬。

如果诸葛亮另有企图,成为司马懿那样的人,以他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不难做到的,要是那样,诸葛均、诸葛乔、诸葛攀早就被培养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那样的接班人了。

诸葛亮治蜀其实开始于刘备死后,刘备生前,诸葛亮未开府,重要事情包括人事安排取决于刘备,诸葛亮是参谋和助手。

刘备死后,诸葛亮开府治事,但很快就去北伐了,一驻汉中就是八年,中间再未回成都,成都方面主持的日常事务的,前期是张裔,后期是蒋琬,虽然他们都能贯彻诸葛亮的治政精神,但对诸葛亮来说,当时毕竟北伐是首要任务,其他都为此让路,在那种情况下,人才发掘培养难免受到一定影响。

夷陵之战和所谓借刀杀关羽之事,今日头条上议论颇多,主流观点以批驳为主,这里就不再展开论述了。

仔细分析对诸葛亮的所谓“黑史”,有一部分可能看起来稍微有点儿道理,因为诸葛亮不可能不存在缺点和不足,但是在批评的方法上,有的人有意无意地混淆了宏观和微观,往往通过一件事就彻底否定一个人,不够科学。

还有不少批评者,对史籍了解不够准确全面,一会儿引用史料,一会儿说的是演义和传说,这种批评就有失严肃了。


南门太守


又想黑我大汉诸葛丞相!诸葛亮再怎么有缺点,他都是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第一人!再怎么黑,他也是一位为知遇之恩,勇于逆天改命的斗士!丞相千古!诋毁他的人千千万万,不变的是你永远佩享文庙武庙,永远受后人供奉、敬仰和爱戴!


臨風聽海1


诸葛亮谈不上黑历史,只不过神话的诸葛亮跟历史记载的诸葛亮有较大的出入。所以才使某些人认为诸葛亮言过。

比如诸葛亮出山的第一计隆中对,有人认为这个可能是后期伪造的,因为隆中对是密室之约,只有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知道,刘备已经死了,那么当时诸葛亮说了什么谁也不清楚。


三国演义里面讲的火烧博望坡,那个事情是刘备干的不是诸葛亮干的,诸葛亮舌战群儒,实际上是被孙权利用的,因为孙权让鲁肃去找刘备的时候,就已经下定决心跟曹操对抗。

至于草船借箭,也不是诸葛亮对鲁肃一起做的,那个是孙权跟曹操对峙的时候,孙权借的。借东风是完全神话的故事。至于七擒孟获的话孟获这个人在三国志里面是没有出现,资治通鉴里面出现过。也没有明确说这个人就是蛮族的首领,只是说有一个郡人叫做孟获,而且这个人在这个郡里面威望比较高。


还有其他的诸如此类的应该还比较多,不一一详细论述。这个谈不上是诸葛亮的黑历史,只能说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出入比较多。因为演义和历史本来就不同。


知常容


据《后汉书》,汉末益州、南中,人口568万。《蜀记》,蜀灭时,男女人口94万,兵10万2,吏4万,各计108万2。

蜀地人口少了459万8!平均5人剩1人!

这就是“仁主”刘备、“贤相”诸葛亮,共同谱写的西蜀历史,是白是黑?还要怎样白,还要怎样黑?


柿正红


黑谁不行,但黑诸葛亮,以诸葛亮之才,远胜我等数倍,其做事之细致缜密程度远非我等想象,不会给后人留下什么污点,更无其脉络可寻.只能从其行迹中推敲一二。

李严之死。刘备永安宫托孤,以诸葛亮为丞相,总理蜀之政务,以李严为副,升中都护,总理内外军事。但此后,蜀中之事大小皆咸决于亮,李严却被无情的踢开,史书中记载李严为延误军粮导致诸葛退兵之事,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返回后把李严之来往信函都给刘禅看,结果证明李严说谎,最终被罢官于民,从此不得翻身。

《三国志李严传》记载:“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此事粗看并无破绽,但细想之,李严之行为也太过愚蠢了,既然想陷害诸葛亮为何要留有书信等证据,叫别人传达也好,明知诸葛亮在刘禅心中的地位,根本难以撼动,为何冒此危险,他应该知道得罪诸葛亮的后果,但他还是这么做了,这不让人可疑吗?

以刘备之识人之才,让其总督军事,李严绝不是平庸之辈,虽与诸葛亮有差距,但也并不弱智,其种种违反常态之行为,只能说明一点,李严被人绑架了,他没有办法,只能以这种方式退出蜀国政治舞台。也只有这样,别人才不会怀疑诸葛亮。诸葛亮死后,李严听诸葛亮死讯后,马上病故,世上居然有如此凑巧之事。什么病死的如此之快,还非得听到诸葛亮死才死。此中情由,只有问李严和诸葛亮了。

《三国志李严传》记载:“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魏延之死。诸葛亮临终之时召杨仪、姜维等商议退兵之事,明知杨仪与魏延不和,却让杨仪暂领军事,明知魏延疑心甚重,却不让其参加临终之托。导致魏延以为杨仪假传遗命,又怕杨仪公报私仇。魏延愤怒之下,火烧栈道,逃往汉中,被马岱追上所杀,还被夷除三族。

此种结果以诸葛亮之睿智,会想不到吗,他的此种安排另有深意,是故意逼魏延造反,明知杨仪与其不和,必会不容其有任何解释加以格杀。进而把杀大将的罪过留给杨仪,诸葛亮早知杨仪心术不正,把罪留给他正合适,魏延之事,杨仪必被其它大臣所排挤,脱离蜀之政治中心,正所谓一石二鸟。

自诸葛亮北伐开始,魏延就以分兵奇谋未被采用而耿耿于怀,诸葛亮深知自己死后,不管论资历还是论功绩都是魏延接管军中大事,否则魏延必为所乱。而魏延掌权后必会实行之奇谋之计,此计太过冒险,有可会使蜀国之精锐尽丧于魏地,使蜀国坠入危险之境地。

诸葛亮的行为虽是为蜀国安危考虑,但其做法让人后怕,这还是人们眼中的诸葛亮吗?能杀人于无形之中。其布局之精细,谋划之深远,为后人所不及,蜀国的一切都在其算计之中,诸葛亮果不愧为下棋高手,其谋略心计的确高人一筹,非我等能比。


三千年读史看人生起落


诸葛亮的黑历史不是其为人处事,而是他那种愚忠,对于刘备的愚忠,古代是封建社会,皇权至上,但为了不切实际的信仰而导致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西川百姓自刘备入川后,本来无大战的地方,反而变成了每天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导致这情况的人值得嘉许吗? 值得传颂吗?

而且内战无英雄,曹孙刘都是汉人,只要百姓生活稳定不用战火连天,皇帝姓什么有区别吗?孔明心知北伐要成功需要天下有变,那天下无变的时候不停北伐有意义吗? 别扯什么人家强大,你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这是以战养战,说这些话的人自己内心相信吗? 本来势弱的还千里迢迢去讨打,到底谁的伤害大?

不服的人请回答我一个问题,北伐失败的话就是西川百姓为了供应军需而受苦,北方生活开始稳定的百姓不停被这偏安势力来骚扰,国家分裂延长,除此以外还能有什么?孔明一个迂腐的信仰就把百姓与战争捆绑在一起,活生生的历史罪人。北伐成功了除了天下打个稀巴烂,汉人口更剧烈下降,皇帝从姓曹改姓刘外,还能有什么?

别拿外族入侵做比喻,无可比性。别拿刘秀作比喻,整个大环经完全相反,比毛线? 内战如下棋,没机会翻盘就弃子,有必要用百姓的生命和幸福去作为几乎没胜算的赌博中的筹码吗?这样的人要称颂? 三观去了那里?


过路闲人路过


众所周知失街亭,没听刘备的话,认定魏延长了反骨,刘备器重魏而孔明害之,火烧南人,激庞统致死,征东不谏未尽全智,祭星补寿,然最大的不是便是拒统,谋已之利。如此说好像对诸葛亮不敬,非也!伟人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