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王羲之行書丨點畫多變,鉤鉤不同

行書較為實用的書體,書寫輕鬆。行書點畫之間,顧盼呼應,使轉縱橫,圓融秀潤;結字陰陽向背,縱橫開合雲捲雲舒;使轉牽絲映帶遒美,筆畫結體在楷書的有形、草書的無形之間。因此行書必以楷法為形質,下筆點畫有源;以草書為性情,使轉有法,寫起來自然生髮無窮。

虞世南《筆髓論》:

行書之體,略同於真,至於頓挫盤礴,若猛獸之搏噬;進退鉤距,若秋鷹之迅擊。故覆腕搶毫,乃按鋒而直行,其腕則內旋外拓,而環轉紓結也。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長空遊絲,容曳而來往;又如蟲網絡壁,勁而復虛。右軍雲:“遊絲斷而能續,皆契以天真,同於輪扁。”

這裡說出了行書的特色,點畫變化多端,結體斷連自由,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書體,如行書中鉤畫千變萬化,大小隨意,即可寫成圓弧鉤,也可寫成斜鉤,鉤可大可小,這裡以王羲之《集王聖教序》為例介紹鉤的寫法。

豎鉤


「愙齋書法」王羲之行書丨點畫多變,鉤鉤不同


王羲之行書代表《集王聖教序》中一些字的豎鉤變化形式非常多,如 “乎、永、利”等字,有斜推鉤,弧彎鉤還有連寫鉤,而“利”字刂 沒有鉤,變成爽利的一豎,這裡體現了千變萬化的一面。

長鉤


「愙齋書法」王羲之行書丨點畫多變,鉤鉤不同


長鉤使用也比較多,長短自如,可以拉長線條,增加氣勢,爽快而又大氣。如“濟、月、聞”等字。

短鉤


「愙齋書法」王羲之行書丨點畫多變,鉤鉤不同


短鉤含蓄、凝練,用筆似到非到,欲行又止,含蓄文靜,有一股內力,如“得”字幾乎不出鉤,“高”字“力”字只作了弧彎,有一種動勢之態,“乘”字略見鉤,卻十分凝重。褚遂良的書法的“鉤”多是這類,稍稍出勾,有的甚至隱含在內,有鉤的感覺,但又不出鉤。

戈鉤

戈鉤在行書中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順勢向右上出鉤呼應撇畫,還有一種不出鉤,略停即收,飽滿含蓄。出鉤的戈鉤分兩種形狀:一種挺健另一種仰望。


「愙齋書法」王羲之行書丨點畫多變,鉤鉤不同


1.挺健形:出鉤前的長畫長而挺,出鉤也尖、健。如“義、茂、武、鹹”等字。仰望形,其形如人仰望之狀,長畫下弧,氣勢較大,如“誠、域”等字。


「愙齋書法」王羲之行書丨點畫多變,鉤鉤不同


2.無鉤形:寫到最後急停回鋒,或方筆或圓筆,對字形起收縮作用。如“成、藏”等字。

橫鉤

主要是寶蓋頭、雨字頭、常字頭。


「愙齋書法」王羲之行書丨點畫多變,鉤鉤不同


1)點橫鉤。在上述字頭中,左點獨立者為點橫鉤。左點獨立,而且含蓄,橫折處更方一些,顯得方勁挺健。如“寒、運、空、宏”等字。


「愙齋書法」王羲之行書丨點畫多變,鉤鉤不同


(2)彎橫鉤。左點不獨立,直接與橫鉤連寫,取斜勢,出鉤較大,流暢大氣,往往與下一筆形成連帶,如“軍、罕、宙、宣”等字。

豎彎鉤

豎彎鉤作為基本點畫之意,在行書中變化幅度較大,易於發揮,如下幾種形態:

1.粗細變化豎彎鉤


「愙齋書法」王羲之行書丨點畫多變,鉤鉤不同


王羲之《集王聖教序》中的豎彎鉤豎較細,鉤較粗,如“況、觀”等字。同時向上出鉤的還有弧挑鉤,增加了弧的感覺,流暢而協調,如“凡、乾”等字。

「愙齋書法」王羲之行書丨點畫多變,鉤鉤不同


2.豎彎弧鉤,這是一個充滿變化的筆畫,分成從豎到橫到鉤三個階段,最終寫成弧鉤,輕盈婉暢,增加了與其他字的協調性和流暢感,甚至有的寫成了平直的禿鉤。如“先、窺、境、地”等字。


「愙齋書法」王羲之行書丨點畫多變,鉤鉤不同


3.啟下鉤,行書中豎彎鉤順勢反寫,使轉啟下,如“化、死、九、比”等字,把本來向上的出鋒改為左下出鋒,順勢到下一個字的起筆,增加行氣和流動效果,此種寫法是行書上下字形成呼應的典型特色。

張懷瓘《書議》說:

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無藉因循,寧拘制則,挺然秀出,務於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遊,臨事制宜,從意適便。有若風行兩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

行書,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自由書體,行書無定形而體勢多變,無定法而姿態迥異,臨事制宜則隨機應變,縱意則神采飛揚,變化莫測,體勢多變最為風流。

「愙齋書法」王羲之行書丨點畫多變,鉤鉤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