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日本人:好斗又温和,忠贞又叛变,你为何折腾自己?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这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对日本人的描述。


“分裂”的日本人:好斗又温和,忠贞又叛变,你为何折腾自己?


《菊与刀》原是一份为美国提供的关于日本的敌情报告。这份报告当时给美国军方的建议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亲自直接统治日本,要保留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战争结束后,美国决策与他的建议一致,事实发展也同她预料一致。这些研究结果,都源于他对于日本人矛盾特性的探索。

《菊与刀》出版后,受到日本本土在内的世界各国的肯定和关注,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第一本真正意义上解读日本的书籍。

想要了解日本人,《菊与刀》这本书的可读性比较高。但是由于翻译的缘故,阅读体验感稍微差了一些,但是内容还是挺不错,即便过了这么多年,对日本人的基础特性研究,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可以解释为两面:菊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徽标,象征日本人温文尔雅的一面;刀则是武士的标记,象征日本人尚武、野蛮、具有攻击性的一面。

今天我们从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恩情债的道德体系、耻感文化、U型曲线的教育方式等四个方面,来看日本人是怎么折腾自己的。


01.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分裂”的日本人:好斗又温和,忠贞又叛变,你为何折腾自己?


日本是个特权阶级盛行的社会,在日本,有一套阶层复杂又秩序井然的等级制度。

美国人奉行自由平等,而日本人信赖等级、秩序。长久以来,日本人相信,只有生活在规则范围内,才能够获得安全和保障。等级制度,对日本人来说,像空气一样自然。

等级最高的,是天皇家族和宫廷贵族,他们之下分为4种世袭等级:武士、农民、工、商,其下还有贱民,不计入世袭等级。其中农、工、商是平民。

直到19世纪,只有贵族家庭和武士,才被允许使用姓氏。

在日本封建时期,商人的地位仅在贱民之上。日本人认为商人是封建主义的破坏者,而武士和农民是维持封建社会的稳定者。武士不能兼做农民、工匠或商人,他们所有的收入,全赖领主。一般是大名(领主),把从农民赋税中征收的贡米,按照份额,分给每个武士家臣。

此外,有明文规定,农民不能反抗武士。

在家庭里,每一户的家长,必须在门口张贴本家的阶层位置和世袭身份。

各个阶层,他们所购买的食物、衣服,居住的地方,都要依靠等级制度来定。武士的刀,是他们社会地位和权利的象征,他们是特权阶级,可以用刀,对付农工商。

日本的等级制度建立在性别、辈分、年龄的基础上,长嗣继承制,是家庭生活的核心

阶级具备非常大的特权:父亲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享受优先用餐和沐浴的权利,家庭成员需要向他鞠躬,他只需点头受礼,此外弟弟需要向哥哥鞠躬,姐妹向兄弟鞠躬。

只要妻子穿着和服,就必须跟在丈夫身后;身着美式服装,可以跟丈夫平行。

“分裂”的日本人:好斗又温和,忠贞又叛变,你为何折腾自己?


02.日本人:恩情债的道德体系

“分裂”的日本人:好斗又温和,忠贞又叛变,你为何折腾自己?

在日本,“恩”是一种债务,也是一种“义务”,必须偿还。“恩”,意味着承受的负担、债务、重负。

如果所受的“恩”,不是来自于比自己等级高的人,受恩者就会产生不愉快的自卑感,他们讨厌受到生疏的人所施于的恩。因为“恩”,需要不计一切地去回报,想到陌生人的恩,没有机会回报,就会惶恐不安,只有道歉才能略有安慰。

一般,报答父母的恩,叫“孝”;报答天皇的恩,叫“忠”;其中皇恩高于一切。日本人要做的是在等级内,尽忠、尽孝,并把“各得其所”奉为信条。日本人尽孝的范围,只限于家庭内部成员,在三代以外的墓地都会被遗忘,这点区别于中国的宗族。

尽忠的主要范围,是针对天皇,即便天皇没有实权,但他的地位和旨意高于一切,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对天皇“负恩”,会因为天皇的一个旨意,以极端残忍的训练方式和战斗方式,投入死战;神风队员的自杀式攻击,就是回报皇恩。

同时,日本军人也会因为接到投降诏书,立即执行;日本民众也会发生360度的态度转变,笑迎敌军进城入乡,还会热情地打招呼,这一切和之前死战到底,顽固不化的好战分子,完全不同,让人疑惑。

日本人终其一生都在报恩,想到这点,我觉得他们挺累的,虽然他们并不觉得。

子女为了报答父母恩情,会任劳任怨的工作,服从父母的安排,包括婚姻。“养儿方知父母恩”,明白这点,日本子女也会更加尽心尽责地照顾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对孩子的义务,也属于报“父母之恩”。


03.日本耻感文化:自杀、复仇vs 罪感文化

“分裂”的日本人:好斗又温和,忠贞又叛变,你为何折腾自己?

日本人的“耻感文化”,是来自于外界,可能来自遭到他人的嘲笑和侮辱,因为日本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名声,因为会感受耻辱。

“耻感”让他们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害怕别人的评价,对身边琐事会表现得过于敏感,容易受到伤害。伤害别人,是复仇;伤害自己,是自杀。

日本的“罪感文化”,是他们内心对罪的惩罚,即便别人没有指责他们,一切都是在跟自己的内心抗争。

如果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罪行,他们就会饱受煎熬,所以会通过坦白、忏悔,“公之于众”,来减轻负罪感。

在日本,“知耻”的人,被认为是“有德”的人。


04.日本教育方式:U形曲线的人生轨迹

“分裂”的日本人:好斗又温和,忠贞又叛变,你为何折腾自己?

在美国,父母对婴幼儿的管教十分严格,授乳和睡眠都制定了时间表,即便孩子饿了,大哭大闹,也必须等到了时间,才会去安抚孩子。孩子必须吃对他们身体有益的食物,如果不吃就会受到惩罚。

根据之前的研究,我们会联想到,日本人对幼儿会采取更严格的训练方式,以确保他们长大之后,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谨慎地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事实相反,在日本,随着年龄增长,父母对于子女的管教程度,呈U型。

在幼儿时期,日本父母给到了孩子最大的自由,这种自由在结婚前后会到达最低点,但是六十岁后,自由感又持续上升,像幼儿一样不受羞耻感的困扰,可以任性耍小孩脾气。

日本社会给国民太多的压力,每个人都必须以国家意志和集体主义为重,他们需要以严苛的训练磨炼自己的意志,以高度自律,为自己和他人负责。所以他们需要,放弃一些个人的感情和欲望。

在日本人的世界里,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奇特又融合的,两者“互补”,在矛盾中找到了统一,就是有点太“折腾”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