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送別友人一首詩,另闢蹊徑,引經據典實在太妙,堪稱經典

大家會背的第一首詩是哪首詩呢?可能一半的朋友會說是李白的"鋤禾日當午",一半的朋友會說是駱賓王的"鵝,鵝,鵝",畢竟這兩首詩實在都是太經典了,真的很難有人是沒聽過的。不過這兩個詩人的地位卻有很大的差距,詩仙李白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很高,相比之下,駱賓王似乎遜色了很多。

駱賓王送別友人一首詩,另闢蹊徑,引經據典實在太妙,堪稱經典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要知道,駱賓王可是被稱為"初唐四傑"的人物,自然不能能僅僅只憑一首詩就躋身其中了,除了這首最為經典的《詠鵝》之外,駱賓王還有許多非常經典的作品。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就是駱賓王的一首詩,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瀟灑與豪氣,尤其是那種渾然天成的感覺更是讓人忍不住一讀再讀。

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

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乾。

柳葉開銀鏑,桃花照玉鞍。

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

不學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駱賓王送別友人一首詩,另闢蹊徑,引經據典實在太妙,堪稱經典

從這首詩的題目中,大家就能看出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送別詩,不過不同於其他送別詩的那種悲傷,駱賓王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反而顯得更加豪爽與大氣,格調高昂爽快,甚至還頗有幾分浪漫主義色彩,讀之不禁使人感到心胸開闊。

在這首詩的前兩句中,詩人主要點名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在這裡,詩人運用了"榆塞"的典故,根據史書中記載,在當年蒙恬將軍帶領部下擊退匈奴之後,他就開始修建長城,並且用榆樹作為屏障,所以後世就用"榆塞"兩個字來代指邊關。所以詩人是在說現在邊關已經燃起了烽火,敵軍已經要來了,這時友人心中的俠肝義膽也被點燃,他便迫不及待的要加入守邊疆的軍隊,現如今已經過了桑乾。

駱賓王送別友人一首詩,另闢蹊徑,引經據典實在太妙,堪稱經典

在詩文的第3、4句中,詩人則是在描寫對友人的期望與關懷,他先是描寫友人的好身手,詩文的意思要是翻譯過來就是銀色的箭頭射穿了柳葉,而馬鞍上倒映出桃花,在這裡詩人實則是引用了"百步穿楊"的典故,說明主人公的箭術之高超。而馬鞍之所以能夠照映出桃花,則是說明此時馬兒飛馳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因為只有速度夠快時,馬鞍才會發出光芒。

寫到這裡之後,詩人並沒有滿足,因為在他心中覺得這還不足以表達出友人的風神俊逸,於是在第五句與第六句中,他繼續展開對友人的描寫。通常我們在描寫的時候會說弓箭拉的像滿月一樣,可是詩人卻另闢蹊徑,反而說是月亮在模仿拉弓者,詩人說月亮看到他拉開弓箭,於是就模仿弓箭把自己變圓,而那天上的星星看到他揮舞著劍,於是便飛到了劍端之上。

駱賓王送別友人一首詩,另闢蹊徑,引經據典實在太妙,堪稱經典

而在詩文的最後兩句中,詩人則是對友人開始勸說,他希望朋友千萬不要學荊軻那樣,不可以像他那樣武藝不精卻滿腔熱血,也不要學他那樣驕傲自滿。不得不說,駱賓王寫詩真的是另有一番風味,別人在寫荊軻時都會讚美他的勇氣,可是偏偏詩人卻以他為反面案例用來勸誡朋友,當真是妙極了。大家覺得這首詩怎麼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