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神童在牆上寫詩,縣令不信是他寫的,他當場作了一首更絕的

9歲神童在牆上寫詩,縣令不信是他寫的,他當場作了一首更絕的

9歲神童在牆上寫詩,縣令不信是他寫的,他當場作了一首更絕的

自古而今,"少年出英雄"皆為人之快談,而"神童"則是更為受人喜愛和稱讚。不論是軍政決策還是詩詞歌賦,有時候少年神童所展現出來的才華,往往使人讚不絕口,歎為觀止。甘羅在12歲時便出使趙國,官拜上卿;方仲永5歲便可對出神聯、駱賓王7歲便寫出了《詠鵝》、黃庭堅7歲時更是寫出了《牧童詩》… …而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一位從小便以"神童"著稱的北宋文人。

9歲神童在牆上寫詩,縣令不信是他寫的,他當場作了一首更絕的

此人名叫汪洙,字德溫,是北宋時期元符三年的進士,他的官位曾經達到了觀文殿大學士。說起他的名字,很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但是下面這幾句膾炙人口的詩詞,應該很多人都聽過。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慷慨丈夫志,生當忠孝門"… …

這些流傳千古的名句,皆是出自汪洙所寫的《神童詩》。而汪洙這個人,就如這篇詩的詩名一樣,是個名副其實的"神童"。

汪洙詩才橫溢,這一點從小便可得知。他所寫的詩篇飽經傳誦、通俗易懂,乃至於有許多當地的私塾老師把他所寫的三十多首五言絕句編匯成了《神童詩》,用來教學。《神童詩》日漸成為了許多地區的私塾兒童們的啟蒙教材,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奧義的詩句也可謂是婦孺皆知。而汪洙也越來越聞名四方,大家都知道在鄞縣地區有這麼一位"神童"了。

9歲神童在牆上寫詩,縣令不信是他寫的,他當場作了一首更絕的

就在某一天裡,鄞縣的縣令帶上了當地的學童才子們,一同前往孔子廟裡去拜孔子像。這座孔子廟自建成以來已經有不少年了,無論是從外面的牆垣磚瓦、還是內部的孔子像來看,這座小廟都已經破舊不堪了。而在這座破舊的小廟裡,縣令發現了一首題在牆壁上的詩。

"顏回夜夜觀星象,夫子朝朝雨打頭。多少公卿從此出,何人肯把俸錢修。"

這首詩運用了幽默詼諧的句法描述了眼前的景象,淺顯易懂而又令人深思。"顏回"、"夫子"指的就是孔子和孔子門下的一位名徒,而"夜夜觀星象"、"朝朝雨打頭"則是說孔夫子和他的得意門生就待在這麼一座房頂都破掉了的廟裡,任憑風吹雨打。"公卿"則是諷刺那些日日來拜孔子像的學生和官將,而他們卻都沒有一個人肯來花錢修補這座破廟。

9歲神童在牆上寫詩,縣令不信是他寫的,他當場作了一首更絕的

縣令看了之後臉羞慚愧不已,而隨後他又看到了詩尾的落款,上面赫然寫著:

九齡童汪洙。

縣令本是不相信的,但是出於好奇和欣賞,縣令就派人把汪洙找了出來。汪洙的父親聽聞縣令要帶走自己的小兒,十分擔驚受怕;而9歲的汪洙卻不慌不忙,對父親說道,"請父親放心,既然這首詩是我寫的,也不怕有什麼誤會。"可見汪洙的淡定智慧和從容不迫。

縣令看到汪洙後,便對眾才子說道:"這就是神童啊,詩賦之才掩蓋不住。"他心裡十分喜愛汪洙,卻還是佯裝不信問道:"牆上題的這首詩,當真是你寫的?"汪洙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更是當場又作出一首更為絕妙的詩句來: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紀雖小卻毫不客氣的汪洙將自己稱作神童,卻也謙虛地表示,自己只是一丁點兒大的、身著短衫的小屁孩兒,老愛管這些大人們的"閒事",這才惹到了縣令這裡。汪洙還胸有成竹地表達了自己的志向:今天我在這裡謁見縣令您,等到以後,我要考取功名、朝見天子。這首詩吟完之後,在場的學生、才子包括縣令都拍手稱絕,笑讚道:好一個志向遠大的神童。

9歲神童在牆上寫詩,縣令不信是他寫的,他當場作了一首更絕的

這首詩不僅解釋了汪洙為什麼惹上這些事、為什麼要在牆上題詩,同時也給足了縣令官面子。而破舊不堪的孔子廟,也成功引起了縣令的重視,得到了修繕。從此汪洙更是遠近聞名,成年後的他考取了進士,當任明州府學教授。

汪洙為人友善,德高望重,待人親和、寬厚,所到之處百姓、學生皆對他讚不絕口,世人尊稱他為"汪先生"。從曾經遠近聞名、惹人喜愛的"神童",到後來的"汪先生"、"汪老師",世人見證了一個聰慧、善良的人的成長。

9歲神童在牆上寫詩,縣令不信是他寫的,他當場作了一首更絕的

和《傷仲永》裡不去努力學習、見識短淺最後荒廢掉自己才能的方仲永對比,汪洙聰慧,並且勤奮好學。"神童"出世,也必須要謙虛努力,才能不辜負自己的才華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