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曉秦失何處問,且讀賈誼《過秦論》

詩云:

秦開郡縣新紀元,旋失其鹿彈指間。

賈生雄文論秦過,細數得失有三篇。

《過秦論》是古文的經典名作,因入選教科書而廣為人知,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過秦論》其實有上中下三篇,入選教材且影響力最大的只是其中上篇而已,清代著名啟蒙讀物《古文觀止》裡也同樣只是收錄上篇。

欲曉秦失何處問,且讀賈誼《過秦論》

一、上篇

上篇的篇幅最長,因為它作為上篇,相比其它兩篇,它還回顧了秦國大概發展史。根據賈誼的描述,秦國發展壯大的過程大概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秦國本身有地利,具備“崤函之固”,按照下篇的描述,“崤函之固”讓秦國成為“四塞之國”,易守難攻。有了這個帝王資本,第一次飛躍是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使用“連橫”之策取得“西河之外”的土地。

接下來是惠文、武、昭襄幾任君王,沿襲舊策,進一步開疆拓土,“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於是九國(主要是六國,宋、衛、中山三國屬於打醬油的)合縱而對付秦國,但是在強大的秦國面前不堪一擊,合縱之謀失敗,各國於是“爭割地而賂秦”、“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到了始皇時代,“奮六世之餘烈”,有了祖上六代君王的積累,就順理成章地統一天下。然後廢百家之言,銷燬天下之兵器鑄成金人,以華山為城,以黃河為護城河,有良將勁弩、信臣精卒,自以為能子孫萬代江山永固。

介紹了秦國的強盛史後,筆鋒直接轉向陳涉。跟強秦相比,陳涉就如螞蟻般渺小,出身於低賤奴隸,無孔子、墨子之賢,無陶朱、漪頓之富,才僅中人, 也沒有像樣的兵器,卻能憑數百疲弊戍卒,,“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讓天下雲集響應,把秦王朝給推翻了。

最後,賈誼提了兩個問題,一是此時秦國不僅擁有天下,就是原來的根本“崤函之固、雍州之地”也仍然存在,但陳涉卻能滅秦,做到了諸國無法完成的事,這是什麼原因?二是從另一個角度,諸國比陳涉強大無數倍。天下九州,而秦國僅憑九州之一的雍州,就能號令其它八州百餘年,最後還統一了天下,但卻不能戰勝一個小小的陳涉,以至於“一夫作亂而七廟隳”,這又是什麼原因?賈誼自問自答,給出了答案,說根本原因在於“仁義不施”。

二、中篇

上篇的結論說“仁義不施”,但從邏輯上看,並沒有論證過程,只是單純把“仁義不施”作為一個結論,如果是個人散文、隨筆之類倒無所謂,但作為一篇呈給君王的政論就顯得沒有說服力。所以中篇沿著上篇還未結束的話題繼續深入。

中篇的開頭先來個設問,問秦滅周朝諸國統一天下為何能得人心?答是因為周王朝敗落、五霸也消失了,群龍無首,天下間號令不行,失去了秩序,於是以強凌弱的暴力叢林規則大行於道。亂世人心思安,秦統一天下等於重新建立了秩序,成為人心所向。這本來是秦王朝穩定其統治的大好時機,但秦王不懂打天下與坐天下不同,還是用打天下方式來治理天下,埋下了滅族之禍。

到了秦二世,本來也是有機會的。“天下囂囂,新王之資也。”天下間已經很苦了,對秦二世有無比的盼望。所謂“勞民之易為仁也”,只要秦二世有點收買人心之舉,天下人必定感恩戴德。具體的措施有:分封功臣後人、建國立君,免刑戮,開倉放糧等。只要百姓安居樂業,就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局面,就是有少數刁民,也不會輕易離開故土。在這種情況下,心懷不軌之人也就無從發揮,也就不會有暴亂。

但二世不行仁義之術,反而在暴虐無道方向越走越遠,上至群卿下至庶民,皆人人自危,所以陳涉不需要商湯、周武的賢明,也不需要藉助公侯的地位之尊,只要奮臂一呼,點燃暴亂的火星,天下間自然雲集響應而成燎原之勢。最後再次強調統治的要領無非在於讓百姓安穩。只要百姓安穩,逆行之臣就無法得到百姓的響應,再怎麼有不軌之心也無法得逞。

三、下篇

下篇主要講就算陳涉之後天下烽煙四起,諸侯林立,秦王朝本來還可以保全宗族,以圖將來,但二世之後的繼任者秦王子嬰處理危機的方法錯誤了,沒能保存秦族。秦國擁有地利,從秦繆公以來20多位君王一直能成為諸侯中的強國,不可能是因為歷代君王皆賢明,原因在於秦地有崤函之固,是四塞之國。九國聯合攻秦而無功,也不是武力和智慧不夠,而是秦地的地勢讓人無能為力。

賈誼認為子嬰可以讓歷史重演,再次以崤函之地來對抗亂軍,而且陳涉之後那些“諸侯”其實都是烏合之眾。他們都是從最底層突然崛起的,完全沒有積累,他們之間的交情都是臨時的,他們的附庸也還不是真心,都是利益之交。“諸侯”們雖然表現是都喊著要滅秦,其實都有各自的小算盤。子嬰只要發揮地利優勢,捨棄小邑固守高城險塞,不主動出戰,“諸侯”們必然因久攻不下而退師。那時完全可以等待時機再慢慢收拾山河,重建輝煌。

欲曉秦失何處問,且讀賈誼《過秦論》

雖然從地理上說存在救亡的希望,但秦的敗亡從實際上更顯得理所當然。始皇和二世都是暴虐治國,到了子嬰的時候已經孤立無親、微弱無輔了。而且秦國的傳統聽不得忠言,進忠言的都遭到殺身之禍,所以即使到天下大亂的時候也是忠臣不諫、智士不謀。

最後再次弘揚先王之道,強調秦之道只能盛極一時,而先王之道才能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