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萬變的聯盟節奏-1980 至 2020 間聯盟 PACE 的變化


瞬息萬變的聯盟節奏-1980 至 2020 間聯盟 PACE 的變化

「打出自己的節奏」是每個球員在場上的重要任務,也是球隊獲勝的關鍵。在球隊手感火燙的時候打快一點以期能快速得分,而陷入得分荒時則減緩攻擊的步伐並穩穩地打一波戰術,球場上的節奏就在兩隊攻勢一來一往下隨之變動。而若想要觀察節奏,則需要查看與節奏息息相關的數據-PACE。

瞬息萬變的聯盟節奏-1980 至 2020 間聯盟 PACE 的變化


前言

「打出自己的節奏」是每個球員在場上的重要任務,也是球隊獲勝的關鍵。在球隊手感火燙的時候打快一點以期能快速得分,而陷入得分荒時則減緩攻擊的步伐並穩穩地打一波戰術,球場上的節奏就在兩隊攻勢一來一往下隨之變動。而若想要觀察節奏,則需要查看與節奏息息相關的數據-PACE。

所謂的 PACE,指的是該場比賽中球隊所擁有的球權數,PACE 越高代表該比賽雙方獲得的球權數越多,通常也代表球權轉換越快以及比賽節奏越緊湊。

注 : PACE 的數值在 basketball reference 和 NBA stats 上有些微差異,此篇選擇使用 basketball reference 的數據。

趨勢

那麼在瞬息萬變的 NBA 中,比賽的 PACE 又會是如何呢?每個年代的 PACE 是相似的嗎?還是會有不同的變化。為了找出問題的答案,得先找出歷年來比賽的 PACE 來觀察。

瞬息萬變的聯盟節奏-1980 至 2020 間聯盟 PACE 的變化

上圖是 NBA 從 1980 到 2020 之間的 PACE 變化,由圖表可以看出 1980 年代 Pace 位處於歷史高點,從 1990 年起 PACE 就持續下降,1999年甚至跌破 90 達到低點, 但在 2013 開始回升最後在 2020 突破100 達到近年最高。至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變化?以下將從各時期來探討原因

RUN & GUN

有別於現今的聯盟使用越來越多的三分球當作進攻武器,1980 年代多數球員認為三分球只是錦上添花的小技術,真正有效率的得分方式還是靠近籃框的上籃或灌籃。而為了讓籃下進攻的成功率增加,球員需要在對手回防之前就快速推進前場完成進攻,Run & Gun 戰術因此應運而生並且統治了整個 1980 年代。

瞬息萬變的聯盟節奏-1980 至 2020 間聯盟 PACE 的變化

所謂 Run & Gun,是指在極短的時間內快速推進並完成進攻的一種戰術,捨棄了會拖慢節奏的陣地戰以換取快速得分的機會。代表球隊從 80 年代初期的湖人隊 Showtime,到 80 年代末期勇士隊的 Run TMC,都是 Run & Gun 戰術的愛用者。藉由快速地導傳推進,在對手猝不及防的空檔下給予致命一擊,不僅能夠快速得分,也讓比賽變得更刺激以及充滿觀賞性。

瞬息萬變的聯盟節奏-1980 至 2020 間聯盟 PACE 的變化


由於 Run & Gun 戰術強調的就是風馳電掣的進攻速度,進攻球員通常在十秒內就會完成出手,在此高節奏的進攻下 Pace 自然而然就會提升。

注: NBA 在1979-80 賽季才引進三分球規則,而在 1980 年代三分球出手數約莫是場均 7 顆,遠低於近三年的場均 30 顆。

瞬息萬變的聯盟節奏-1980 至 2020 間聯盟 PACE 的變化


中鋒與陣地戰

有別與 80 年代的快速球風,90 年代則是進入了由中鋒領軍的禁區群雄割據時代。 Hakeem Olajuwon、 Patrick Ewing、David Robinson 以及 Shaquille O’Neal 等中鋒群在當時不斷用他們龐大強壯的身體肆虐禁區,而為了讓這群高頭大馬的中鋒能夠發揮所長,各球隊開始捨棄以往的快速球風,轉而使用許多陣地戰術。

降低攻擊節奏的陣地戰也的確收到了成效,94-95 年火箭隊靠著 ”The Dream” Hakeem Olajuwon 在禁區的夢幻步伐勇奪二連霸,00-02 年湖人隊以 Shaquille O’Neal 和 Kobe Bryant 組成的 "OK聯機" 輾壓全聯盟並拿下三連霸,馬刺隊更在 David Robinson 以及 Tim Duncan 雙塔的帶領下成為奇數年王者。

瞬息萬變的聯盟節奏-1980 至 2020 間聯盟 PACE 的變化

可以看出當時要拿下冠軍,靠著陣中的超級中鋒打陣地戰是首要條件。而值得特別一提的是 03-04 年的冠軍隊伍活塞隊該年 Pace 只有 87.9,這是所有冠軍隊伍中 Pace 最低的球隊。在如此低 Pace 卻能奪冠的先例下,也讓慢節奏的陣地戰蔚為主流。

瞬息萬變的聯盟節奏-1980 至 2020 間聯盟 PACE 的變化


由於靠中鋒打陣地戰的打法能為球隊帶來更穩定的得分,且為了抵禦四大中鋒的猛攻,聯盟其他球隊也紛紛在陣中引入中鋒,並且跟著降低攻擊節奏以期在禁區血戰中取得優勢,這也是聯盟的平均 Pace 在 1990 至 2010 間明顯降低的原因。

大三分時代

自從中鋒宰制聯盟後,內線的防守程度越來越嚴密,這使得沒有明星中鋒的球隊開始想對應的方法,而此時,一個突破性的想法產生了,既然打不進去,那就投外線吧。

瞬息萬變的聯盟節奏-1980 至 2020 間聯盟 PACE 的變化

就數學上來說,即使是一位三分球命中率低於聯盟平均,只有33.3%的外線射手,為球隊帶來的幫助也優於一位擁有 50% 兩分球命中率的卓越中距離射手。加上三分球能用較少的球權得到較高的分數,以及球員對於遠距離投籃的把握度越來越高,使得每年都穩定增加的場均三分球出手數在 2012 年後以更高的速度飆升中。

瞬息萬變的聯盟節奏-1980 至 2020 間聯盟 PACE 的變化

而接下來的故事想必這幾年有看 NBA 的人就很孰悉了,勇士隊完美應用了浪花兄弟的三分球能力,打出屬於自己的外線攻勢並奪下三座總冠軍。火箭隊則在「7 seconds or less」的開山始祖 Mike D’Antoni 帶領下,用先發身高不超過 201 公分的小球陣容打出快速且充滿躍動性的球風,種種跡象都顯示聯盟正朝著快節奏的打法邁進。在勇士隊首次奪冠後,結合三分球的快速球風成為聯盟多數球隊的追求,無論是甚麼位置的球員都要能隨手來一顆三分,而曾經的陣地激戰則是逐漸被聯盟所淡忘,埋沒在 NBA 的歷史洪流中。

注 : 7 seconds or less 為 Mike D’Antoni 執教太陽隊時所設計的攻擊戰術,顧名思義即要求球員在 7 秒以內完成一波進攻,在對方防守成形前先得分。

後記

綜觀聯盟 40 年的 Pace 變化,能發現比賽的節奏往往反映出當時的主流打法,從 1980 年代的 Run & Gun、90-00 年代的中鋒陣地戰到近十年的三分球進攻,各球隊不斷地在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勝利方程式。也許在未來會有新的進攻戰術出現,並且取代現在的打法成為主流,相信這也是眾多球迷們所期待的一件事。

(本文數據來源為basketball referenc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