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長假,我就這樣和孩子聊死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到一年清明節,梨花風起,點點哀思。

清明節,帶上孩子祭祖、上墳,他們可能會冒出很多的問題,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死亡"一詞。

今年,這個清明又不一般,為抗疫犧牲了那麼多人,涼山大火又帶走了19個人的生命,生命教育在此時顯得是那麼的迫切。

清明小長假,我就這樣和孩子聊死亡

<code>媽媽,什麼是死?/<code>

3歲及以下的孩子,有著強烈的"分離焦慮",他們無法分辨"死亡"和"離別"的差別。

除非孩子主動問起,父母沒有必要和孩子主動談及死亡。

再大些的孩子,已對"死亡"有了朦朧的概念,如果他們和你談及這個話題,父母不要刻意迴避。

父母要做的,就是不要把"死亡"比作是睡覺或者遠行。

孩子容易在這樣的描述中產生誤解,會混淆死亡和離別的概念,有時甚至會擔心自己睡著了起不來,產生恐懼心理。

父母可以藉助繪本或者大自然的萬物,給孩子解釋:死了就代表著不再呼吸,不再走路和說話。

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簡單又清晰地回答孩子的提問。

清明小長假,我就這樣和孩子聊死亡

<code>人死了會去哪裡?/<code>

很多父母在面對這個問題時,會避重就輕地去解釋,如"去了天堂"、"變成了蝴蝶"等等。

父母總在以自己的方式保護著孩子不遭受傷痛,但其實,給孩子講講事實的真相也無妨。

可以直接告訴他"人死了就是去了另一個地方,我們永遠都無法再見到他,但我們還是可以在心裡想念他。"

清明小長假,我就這樣和孩子聊死亡

<code>清明節就是給死人過的節日嗎?/<code>

清明節不僅可以祭奠祖先、緬懷先人,也是一個可以踏青、親近自然的節日。

在清明節到來前,父母不妨和孩子聊聊那些和清明有關的、有趣的故事和習俗,讓孩子不再過於沉重去理解這個節日。

除了祭奠祖先、踏青,家長還可以帶著孩子去烈士墓掃墓,給孩子講講英雄的故事,講講這次抗疫的故事,講講涼山打火英雄的故事,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敬畏之情。

清明小長假,我就這樣和孩子聊死亡

<code>人生病了就會死去嗎?/<code>

有些孩子會聽到或者看到電視上說"誰病了,誰死了"之類的話題,他們很容易就將這兩者結合到了一起。

有些孩子會因此而害怕生病,或者是在生病時表現出鬧脾氣或者大哭不止。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生病了並不是都會死,像感冒、發燒這些,我們就是可以通過飲食、休息、看醫生等方法去戰勝它。

只有生很重的疾病才會死去,但大部分人都會活很久。"

清明小長假,我就這樣和孩子聊死亡

<code>媽媽,你要是死了怎麼辦?/<code>

我的女兒這些天就有些多愁善感,昨天她在睡前說:"媽媽,我不想你死"。

面對孩子和這個話題,有些老人會粗暴地打斷孩子的話,會讓他閉嘴,以後不許再提等等。

但其實,父母可以正面地回答孩子的提問:"媽媽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但是媽媽應該還會活很久,等你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媽媽會慢慢變老,以後也會死。現在,我們每天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也要愛運動,把自己的身體養得棒棒的。"

再告訴孩子:"如果媽媽死了,還有爸爸會愛你,你不會是一個人的。"

清明小長假,我就這樣和孩子聊死亡

<code>我們家的小狗死了,我該怎麼辦/<code>

每個孩子因為性格的不同,對死亡的反應也不盡相同。

外向型的孩子會直接將困惑講出來,內向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不擅長表達。

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重視孩子的情緒,積極地正面引導。

如果家裡養的小動物死了,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它埋起來,再告訴孩子:"狗狗這一生經歷了很多美好的事,他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歡樂。

現在我們就好好地為它送行,讓它在另一個世界也能快樂。"

如果孩子大一點,還可以藉此機會和他一起探討,如何在有限的生命裡,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生命更有寬度。

清明小長假,我就這樣和孩子聊死亡

有人說,清明是一種迷信舊俗,我不贊同。

通過清明這個傳統的節日,讓孩子慢慢知曉血脈的延續,懂得了生命一代代傳承的使命,體味責任、禮儀和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