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要來?有人開始囤糧,中國糧食夠吃嗎?



“怎麼現在開始搶大米了?”


最近,全球疫情蔓延,多國宣佈禁止糧食出口,有人認為糧食危機要來了,於是多地出現了搶米搶油的現象。


真的有必要囤糧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中國會不會受到波及?14億人的口糧夠吃嗎?

糧食危機要來?有人開始囤糧,中國糧食夠吃嗎?

水稻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王曉斌 攝

多地出現囤糧現象

“為啥突然開始搶米了啊?我媽一個電話打來讓我去超市多買點米。路上大爺大媽也都提著一大袋米,要鬧饑荒了嗎?”

近日,全國多地出現搶購米麵糧油的現象。社交媒體上流傳的視頻顯示,一些人扎堆在超市、糧油店購買米麵糧油。


儘管多地均發佈闢謠稱,糧油庫存充足,無需搶購。但是在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之下,不少人還是開啟了囤糧模式。有電商平臺提供的交易記錄顯示,有人一下子買了40袋大米,花了1276元。


一夜之間,為什麼大家開始搶米了?這主要是源於對糧食危機的擔憂。


多國限制糧食出口


在疫情影響之下,很多國家居民紛紛囤糧,一些國家也開始了封關囤糧模式。最近,多個國家宣佈禁止或限制糧食出口。


來看一下近期宣佈糧食出口禁令的國家名單就明白了——


3月22日,哈薩克斯坦暫停包括蕎麥、小麥粉、葵花籽油等部分農產品出口。


3月24日,越南禁止以任何形式出口各種大米產品。要知道,越南是僅次於印度和泰國的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常年大米出口700萬噸左右,大體佔世界貿易量的15%。


3月28日,埃及決定,未來3個月內停止各種豆類產品的出口。


3月30日,柬埔寨宣佈從4月5日起,除了香米,將禁止白米和稻米出口。


此外,塞爾維亞已經停止了其葵花籽油等農產品的出口;俄羅斯也擬在4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將小麥、大麥、玉米等農產品出口限額定為700萬噸。


與此同時,一些國家的糧倉宣佈告急。


沙特阿拉伯農業部表示,該國計劃再進口至少120萬噸小麥,以確保本地市場以及戰略儲備供應的食品充足。


在疫情、蝗災等多重因素的交織影響之下,一場糧食危機正悄然醞釀。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近日發出警告,如果不盡快採取措施,預計4月至5月就會出現糧食供應危機。


3月31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屈冬玉指出,2007—2008年全球糧食價格危機的應對經驗證明,出口國為增加國內糧食供應而限制出口,可能導致世界糧食市場出現嚴重混亂,進而引發價格飆升和波動加劇,這都不利於低收入缺糧國和人道主義組織採購食品物資以援助飢餓和脆弱群體。


目前,資本市場已經聞風而動,A股農業板塊大漲,多個相關概念個股漲停。


中國的糧食夠吃嗎?


民以食為天,大家都很關心,國際糧食市場的變化會波及到中國嗎?中國的口糧夠吃嗎?會否出現供應不足、價格上漲問題?現在要不要多買點米麵囤著?


其實大可不必。


因為中國的大米、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完全是自給自足的。


4月2日,商務部消費促進司副司長王斌表示,中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庫存充裕、儲備充足,價格長期穩定,國際市場對我國糧食供應的影響很小。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6.64億噸,比2018年增加0.9%,創歷史最高水平,實現了“16連豐”。


6.64億噸是啥概念?就是13277億斤,中國有14億人口,人均糧食佔有量為474公斤,超過了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


王斌稱,中國口糧年均消費量為2億多噸,2019年小麥、玉米、大米三大主糧庫存結餘2.8億多噸,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不進口也不會導致國內糧食供給短缺。中國糧食進口主要以大豆、粗糧等飼料糧為主,進口的大米、小麥分別只佔國內消費總量1%和2%,主要起到品種串換和調劑作用。


南方愛吃米,北方愛吃麵。


大米方面,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遼衛指出,2019年中國進口越南大米僅48萬噸,為2011年以來最低水平;今年1~2月從越南進口大米僅3萬噸。


數據顯示,中國大米進口數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進口255萬噸,同比下降53萬噸,進口大米佔中國大米消費約1%,主要用於品種餘缺調劑,如泰國香米,即使大米不進口也不會影響國內市場供給。


小麥方面,數據顯示,中國小麥的產量在1.3億至1.4億噸,已經保持了多年,作為調劑品的進口量在500萬噸左右。


也就是說,中國的口糧絕對安全,自給自足,米麵無憂。


沒必要在家中囤積糧食


而且,今年糧食也有望豐收。


根據農業農村部相關信息分析,2020年糧食生產形勢總體向好,夏糧苗情長勢好於常年,豐收在望;早稻種植面積擴大,增產有基礎,秋糧收購價格提前確定、不斷提高。疫情期間,國家持續出臺扶持農業生產的政策措施,今年全年糧食豐收是大概率事件。


王斌稱,各地批發、零售市場大米、麵粉、食用油貨源充足,價格穩定。糧食生產加工企業復工向好,產能充沛。消費者完全沒有必要擔心糧食供應短缺及價格大幅上漲問題,無須集中批量購買在家中囤積糧食。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2日對媒體表示,個別國家限制出口,對國內麵粉、大米等口糧供應基本沒有影響,我們有信心、有能力保障國內糧食供應。過度恐慌、搶購糧油,大可不必。從庫存情況看,稻穀、小麥都能滿足1年以上的消費需求。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所長白明對中新網記者表示,目前只是個別國家限制糧食出口,整個世界糧食供求關係沒有根本的變化,庫存消費比處於合理狀態,這種情況下,糧食價格失控的幾率不大。只要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農產品出口大國沒有大的異動,世界糧食供求關係也不會有大的變化。


白明說,中國人曾經體會過捱餓的滋味,所以一直強調中國人的飯碗端在自己的手裡,中國對糧食的重視程度比任何國家都高,而且有完備的儲備糧制度,三大主糧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比較低,價格穩定有堅實的基礎,因此沒必要過度囤糧,滿足正常生活需要即可。


最近,多地也發佈闢謠聲明,提醒民眾不要再盲目跟風“搶米搶油”。


湖北表示,全省原糧庫存充裕,可供全省居民口糧消費一年以上。甘肅省表示,政府儲備和企業商業糧食庫存可滿足該省240天以上市場供應量,食用油可滿足全省85天市場供應量。宜昌提醒,夏季馬上來臨,大米麵粉容易變質,請大家理性消費。


從銷售終端來看,一些超市、電商平臺也表示備貨充足。如,盒馬稱“糧油類商品備貨充足,不漲價、不斷供”,並提醒消費者按需購買、理性消費。“備貨量很足,敞開吃也夠幾個月的。還記得之前囤了在家放壞的青菜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