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分析丨疫情將引發糧食危機?我們要“囤糧”嗎?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各國高度關切糧食安全問題。很多國家採取措施保障國內糧食供應,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提示,全球糧食危機風險在加大。疫情的擴大是否會影響到我國糧食安全?進口若出現缺口如何應對?

CCTV-17《鄉村振興資訊》特別節目特邀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宏宇教授,同濟大學特聘教授程國強老師針對百姓關注的熱點話題進行探討分析。


獨家分析丨疫情將引發糧食危機?我們要“囤糧”嗎?


我國糧食生產情況如何?

“口糧”夠吃嗎?


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去年口糧進口量不到糧食總產量1%


獨家分析丨疫情將引發糧食危機?我們要“囤糧”嗎?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 張紅宇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 張紅宇:


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糧食大國,糧食安全一直有堅強保障。


2019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歷史最高點13277億斤,即6.64億噸,中國去年的人口總量14億,人均糧食佔有量達470公斤左右,遠高於國際人均佔有水平。全球人口總量大約是75-76億,按照2019-2020年度來看,人均糧食佔有量約350公斤左右,中國超出120公斤。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確保自己的糧食安全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我們應該有足夠的底氣。


“口糧”,南方叫水稻,北方叫小麥,這兩樣是我們國家的基本口糧。事實上,我們這些年的進口量並不像外部感覺的那麼高。2019年,我國水稻進口僅250萬噸左右,出口270萬噸,實際去年淨出口20萬噸;小麥進口340萬噸,兩者相加(即口糧進口量)不到2019年糧食總量(6.64億噸)的1%。所以中國在口糧安全問題方面,這麼多年我們其實心裡有數。


我們的飯碗,是牢牢端在自己手裡的。


我國糧食產量大於消費量


獨家分析丨疫情將引發糧食危機?我們要“囤糧”嗎?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 程國強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 程國強:


所謂糧食安全,一般是指我們的主食、也就是口糧夠不夠吃。大米和小麥,最近七八年我們的產量大於消費量。2013年起中央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就是減庫存。假如疫情導致全球糧價波動或上漲,傳導到國內的話,我覺得對我們消化庫存應該是有一定幫助的。


(我們)不是不夠吃的問題,是怎樣把庫存有效消化。而且糧價上漲能夠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為以後奠定更好基礎。


我國糧倉目前的儲備情況?


完善糧食儲備體系應對突發事件中央儲備糧之外還有省級儲備糧


程國強


我國有完備的糧食儲備體系。


儲備體系分兩級,一是中央儲備,負責國家遇到重大災害,如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安全乃至戰爭等重大突發事件時,解決糧食供給問題。二是中央近幾年在完善的省級儲備,即除中央戰略儲備,主銷區、主產區、產銷平衡區根據中央的要求,對全年的糧食供給要有一定庫存。比如主產區要求保證3個月的(糧食)消費放在庫裡。


張紅宇


省以下(糧食儲備)是主銷區半年、主產區3個月、產銷平衡區4個月;再加上中央儲備,在糧食安全儲備方面,我們沒有特別擔心的地方。


儲備糧至少夠吃3-6個月糧食儲備體系已經歷過大考


程國強


這套(糧食儲備)體系經歷了考驗。2008年汶川地震、冰雪災害,由於有庫存,特別是中央儲備糧垂直管理系統,解決了當時面臨的一些困難。另外也成功應對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次生災害即國際糧食危機。


近幾年,我國不斷加強儲備體系建設和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完全能克服由於國際公共衛生安全危機所帶來的可能風險。


它(我國糧食儲備體系)既能夠解決國內糧食安全問題,同時也是支撐國際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柱。


為什麼糧食進口量逐年增加?

進口如出現缺口,怎麼應對?


我國糧食進口主要是調劑品種
小麥水稻進口量非常小


張紅宇


近年,我國進口大豆越來越多。比如最高年份2017年,我們進口了9553萬噸大豆;2018年因為中美貿易摩擦等問題,我們進口減少到8850萬噸,2019年是8851萬噸,是總體糧食進口量(1億噸左右)的“絕對主力”。進口在填補我們的品種調劑方面確實起到了支撐作用。


中國水稻、小麥、玉米、豆類、薯類構成主要的糧食概念。年度間小麥和水稻的進口沒有超過600萬噸,最高是800萬噸,相當於我國全年穀物生產量的2%左右。因此主要穀物我們97%以上實現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但是部分大宗產品隨疫情擴散,會帶來一些影響。


獨家分析丨疫情將引發糧食危機?我們要“囤糧”嗎?


目前限制出口的品種在國際貿易佔比小


程國強


看疫情防控如何影響糧食安全,有兩個維度。


一是疫情在國際上蔓延的時間和擴展的強度。比如有關國家限制出口,可能引發一些進口國恐慌,但這些國家品種涉及是相對較小的品種,比如大米在國際貿易裡品種非常小,所以這樣一種恐慌所帶來的貿易操作上的不當政策,它的影響是有限的,關鍵是我們要控制這樣一種預期。


二要高度關注如果疫情繼續蔓延會衝擊到主要產糧國。比如說我國大豆進口主要來自南美。南美現在疫情還沒到高峰期。假如巴西加強防控措施,物流中斷,對大宗商品國際貿易是會有影響的。


需預防國際投機資本借疫情哄抬糧價


程國強


最不能控制的是在全球刺激經濟的過程中,一些國際資本借疫情帶來的不當貿易政策。比如有的國家限制出口,投機資本藉此炒作行情,“帶節奏”釋放不穩定信息,造成國際恐慌,哄抬糧價。


對中國來講,提前把好關,預防藉機炒作疫情市場的 投機資本,風險還是可控的。


春耕生產關乎夏糧產量

從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看

今年小麥播種面積比較穩定

苗情長勢也比較好


今年夏糧產量與往年相比

有沒有變化?


主糧生產“穩”字當頭
夏糧豐收有基礎


張紅宇:


今年我國對春耕生產高度重視。中央多次政治局常委會、政治局會議,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一抓疫病防控,二抓生產恢復。在生產恢復裡,春耕生產被反覆強調,老百姓也看重。所以今年春耕準備充分,苗情各方面長勢不錯。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講到三穩問題,即穩政策、穩面積、穩總量。


一是穩政策。政策不變,對小麥和水稻最低收購,甚至對水稻還略微有增加。


二是穩面積,近年我國單產水平不斷提升,彌補面積缺損。今年中央強調穩面積,即穩水稻、小麥、玉米麵積。


三是穩總量,去年達到歷史最高13277億斤,今年要確保達13000億斤以上。


如果做到三穩,我國糧食安全即使有疫情影響,也會降低到最小程度。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耕抓好了沒有任何大問題。夏糧穩住了,全年豐收有堅實基礎,為生產減輕壓力,挑戰也就減弱了。


政策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程國強:

中央出臺政策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今年政策,中央在水稻的最低收購價的設計有一定政策彈性,但總基調是穩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全國稻穀的最低收購價格保持穩定,視情況而定還可以提高。全國在春耕方面按照正常農情要求推進,所以今年糧食生產保持穩定是可以期待的。


鼓勵雙季稻種植

意義在哪裡?


恢復雙季稻能有效增加糧食總產


張紅宇


從本質上來講是增加總量的問題。


農業農村部統計,最近幾年早稻種植面積約減2800萬畝左右。今年抓早稻生產是未雨綢繆,早晚稻加上其他糧食品種,不放過任何一個增加糧食機會。


多種一季稻增加單位產出是穩面積有效舉措,保障國家的糧食總量安全。


既要吃到飽,也要吃得好


程國強


最近幾年,中央要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糧食系統推優質糧工程,在糧食生產發展過程中,不僅總量能滿足基本需求,要著力提高糧食的優質化、高品質化。


我們不僅要注重量上滿足需求,更重要是通過培育新產業體系、經營體系,拓展糧食產業鏈來提升價值鏈,最後提升糧食產業的質量,推進糧食高質量發展。


疫情影響下

會影響到糧食價格嗎?


取決於市場流通秩序恢復


程國強


這(價格)取決於整個市場流通秩序的恢復。市場恢復以後,不管是農產品銷售還是市場秩序都會按照品質、價格、一般規律來推進。


應急體系主要是滿足量的問題,把困難的時期渡過去。恢復正常以後,仍要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推進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產業體系發展。


張紅宇:


在保證總量的前提之下,我們希望生產的品質高,滿足消費者需要,從產水稻的老百姓來講,也能獲得更高收入,解決增產不增收的問題。


從長時間看,現代農業都要講三個方面,高產、優質、高效。不能因一時疫情或有什麼變化,方針就斷裂。


如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保障供給鏈、完善利益鏈,構建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才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


堅定信心、穩定心態

中國人的飯碗始終在自己手上


面對當前情況

普通消費者要如何應對?


張紅宇:


要樹立堅定的信心,相信中國人的飯碗一定是裝中國人自己產的糧食,中國人的飯碗一定是牢牢端在自己手裡。


糧食安全大國重器,在這方面有足夠底氣,底氣是來自於底線,保證糧食播種面積、耕地面積,各方面先進手段使底線更加牢固。


程國強:


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下一步要儘快復工復產。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講,一定要相信我們中國人的飯碗始終是端在自己手上,我們不管是糧倉的還是在糧田裡,有足夠的糧食能滿足吃飯問題。


我們要穩定情緒、穩定預期、穩定心態,抓緊復工復產。


所以

不用特意“囤糧”

我國的糧食儲備體系

有能力、有信心

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但我們也不能盲目樂觀

要增強憂患意識

樹立健康消費理念

養成好習慣,避免浪費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