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大家知道手中的風箏歷史和為什麼叫“風箏”嗎?

風箏起源於東周春秋時期(2000),被古人發明了2000多年。

傳說翟墨用木頭做了木製的鳥,在三年內發展起來,是風箏的最早起源。後來竹子被魯班用來改進翟墨風箏的材料,這演變成今天的多線風箏。據說“墨子是一隻木製的風箏,花了三年時間才變成,結果飛了一天就飛壞了”


春天來了,大家知道手中的風箏歷史和為什麼叫“風箏”嗎?

到了南北朝時期,風箏開始被用作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工業的發展,民間開始用紙來糊風箏。在宋代,放風箏成為一種流行的戶外活動。米松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節期間,人們會去鄉下放風箏,然後在日落時回來。”。“鳶”是指風箏。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和宋代蘇漢臣《百子圖》都有放風箏的生動形象。

春天來了,大家知道手中的風箏歷史和為什麼叫“風箏”嗎?

在古代,風箏實際上被稱為紙鳶的,或是被稱作鷂。直到晚唐五代,人們才開始稱它們為風箏。那時,人們習慣於在風箏上加上哨子或竹笛,當他們飛到天空時,他們被風吹,並能發出像箏一樣的聲音,因此得名"風箏"。


在古代,風箏在軍事戰爭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信息傳輸、軍事偵察、測距、載人等。


春天來了,大家知道手中的風箏歷史和為什麼叫“風箏”嗎?

公元前190年,楚漢和韓信攻打未央宮,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隧道的距離。在垓下之戰中,項羽部隊被劉邦部隊包圍,韓信人們被派去用牛皮製作風箏,並且在風箏上使用竹笛。風吹著口哨張良,漢軍配合笛子唱著歌,這打擊了部隊的士氣。這是成語“四面楚歌楚”的故事。

直到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傳到了歐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