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無敵的“劉裕”

英雄無敵的“劉裕”

為了證明劉裕英雄無敵,歷史一方面掩蓋晉、燕綜合國力的懸殊,另一方面又肆意誇大了燕國的騎兵優勢。  

南燕雖然是一個國家,但他充其量也就是從前燕國的一個州;而且還是黃河以南的一個州。這樣一個國家,能長久擁有、維持一支足夠規模的精銳騎兵,本身就讓人不敢相信。  

南燕雖然是鮮卑人為主建立的,但他既然是一個黃河以南的帝國。那他就會漸漸喪失騎兵的優勢。  首先是戰馬的來源問題。只有佔據草原地區,或是緊靠草原地區,才可以很容易的獲得源源不斷的戰馬。遠離這些地區,想獲得戰馬的成本、難度都會增加,從而很難擁有、維持一支龐大的騎兵隊伍。從這層意義上,南燕的騎兵無論從規模還是質量上,都也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  

其次是騎兵作戰的機動性問題。  

因為文學故事的渲染,我們常常認為騎兵對步兵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但事實上,騎兵的優勢主要是機動性,而不是正面攻擊性。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漢帝國與匈奴上百年的戰爭中看出來。  

匈奴對漢帝國的戰爭模式,通常都是這樣的。那就是漢帝國集結軍事主力,匈奴軍隊馬上撤退。  

在這種背景下,漢帝國通常只有兩種選擇。一種就是玩命追擊匈奴軍隊,但追來追去,通常只是追到一個絕對不利的地方、時間裡,與匈奴突然進行一場決戰。如果你不想和匈奴這樣打仗,你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送美女、給嫁妝,儘量避免與匈奴沒完沒了的打仗。這是漢高祖、呂后、文帝、景帝的主要選擇。  

最後漢武帝不願意再對匈奴妥協,於是就用舉國之力建立可靠的後勤保障,再組織一些精銳的騎兵,一再滿足匈奴的作戰要求。總而言之,匈奴認為在寒冷、乾旱的、遠離漢帝國的地區作戰有利,漢帝國就選擇在這些地方陪他們作戰。  

不論漢帝國與匈奴汗國怎樣打仗,但有一點是永遠不變的。那就是匈奴汗國,從來都是避免與漢帝國正面決戰,他只是盡情的發揮自己的機動性。  

從這些戰爭去看,匈奴騎兵的優勢主要還是表現在機動性上;並不是正面的大規模攻擊上。因為最簡單的一個事實就是,匈奴從來不敢深入長城以南與中原王朝的軍事主力對決。如果真如人們想象中那樣,同樣數量的騎兵對步兵有著不可想象的優勢,那匈奴汗國豈非早就把漢帝國趕得無法在北方立足了?  

英雄無敵的“劉裕”

既然騎兵的最大優勢是機動性,那當它的機動性受到限制後,它的優勢自然也就喪失了。  

我們知道,匈奴之所以可以把騎兵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沒有城廓、耕地的束縛,如果有了這種束縛,那匈奴軍隊就不能隨心所欲的亂跑了。這也就是匈奴軍隊一再深入長城,卻從來不試圖佔據某個重要城池的主要原因。  

漢帝國在與匈奴戰爭時,最大的問題常常都是無法捕捉到敵人的軍事主力,即使捕捉到了,通常也只能在一個對自己極為不利的環境中捕捉到。但劉裕在與南燕打仗時,顯然是沒有這種擔心。因為劉裕可以按著計劃好的軍事路線前進,南燕的騎兵想來打,劉裕就奉陪他;南燕的騎兵不想打,劉裕就只管按對自己有利的路線前進,不斷打擊選定好目標(南燕的重要城池)就可以了。既然如此,南燕就算有騎兵的優勢,也無法隨意選擇作戰地點了。  

因為我前面分析過,從綜合國力上,南燕是遠遠弱於東晉帝國的。所以南燕當時根本就不敢四處分兵,所以他聽到東晉帝國大舉進攻,就把軍隊收縮在了帝國都城附近。在這種背景下,騎兵利用自己的機動性破壞東晉軍隊的後勤補養,也是難以實現的。因為派的騎兵少了,東晉帝國用騎兵對騎兵的方法也可以把他們收拾掉,如果派的軍隊多了,那南燕就等於沒事把自己有限的軍隊分散使用了。  

為了證明劉裕北伐南燕,並沒有客觀的優勢,一切只是劉裕能力的結果。御用文人一方面模糊了晉燕力量相差懸殊的事實,另一方面又誇大了南燕的騎兵優勢。而在此基礎上,又給大家講了一個戰爭童話。  

這個戰爭童話是這樣講的。  

據說,為了對付南燕的騎兵,劉裕將四千輛戰車一分為二,放置在部隊的左右兩側,以阻止北燕軍鐵騎的衝擊,戰車之上全部布上帷幔,車上的士兵均手持長矛。面對這種佈置,南燕騎兵自然毫無優勢了。  

看到人們盛讚劉裕這種戰術時,我不禁想起小時看的《岳飛演義》了。那個版本的《岳飛演義》有一個片段,據說岳飛手下某個將領,率領五百士兵路遇一小股敵軍,於是就與敵將單挑。但很不幸,他失敗後落荒而逃了。  

根據一般的演義故事情節,主將單挑失敗,失去將領的士兵,恐怕就只有遭受敵將率人砍殺了。岳飛手下的那個將領,也感覺這種命運無法避免。於是他抱著僥倖的心理,去尋找自己殘存的士兵。但他很快就驚訝的發現,他的士兵竟然一個也沒有損傷。於是他奇怪的問:“敵人哪去了?”這些士兵就告訴他說:“嶽將軍曾教過我們,如果主將失敗,敵軍衝來,我們就一塊用箭射他。剛才敵人衝過來,我們一塊射箭,把他們射跑了。”岳飛手下這個將領一聽,對岳飛更是肅然起敬。  

當時,我也感覺岳飛真是聰明極了,他怎麼會想出這種好的辦法呢?但等長大後,卻忽然覺得,如果這能證明岳飛聰明,還不如說別人都是傻子。因為這麼簡單的法子,誰想不出來呢?  

劉裕在步兵方陣外輔以戰車。好像能證明劉裕聰明,但我們反過來再想想,這麼簡單的法子,誰會想不到呢?  

戰車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戰爭器械,所以在戰爭中運用戰車,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就如士兵懂得集體射箭一樣。只要當事人有著正常人的智力,他就會自然而然這樣做的。  

英雄無敵的“劉裕”

我們認為劉裕應用車兵的戰術很聰明,大約是因為受到演義故事的誤導,在演義故事中,通常都是幾個將領在前面騎馬,後面跟著一群可有可無的、跑龍套子的步兵。因為戰役的勝負,通常總是將領之間單挑決定的,與那些士兵並沒有太多的關係。  

事實上,古代戰爭,遠比我們想像中要複雜。  

古代戰爭的勝利,絕不是依靠某個沒有技術含量的方法去保證。比如依靠士兵集體射箭,再比如應用戰車當移動掩體。因為這些內容,都也沒有任何技術含量,正常人看一遍、甚至聽一遍就能學會。  

我認為劉裕用車兵大破騎兵的戰術,只是文學故事與政治宣傳的合成版。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戰車自古就存在,而劉裕這樣應用戰車,似乎也看不到任何技術含量。如果這樣應用戰車真有史書上所說的威力,那這種戰術應該早就流行了。  

第二個: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那這種戰術,肯定會在此後成為人們爭相學習、模仿的對象。換而言之,以後這種戰術一定非常流行。  

但從歷史上看,顯然沒有具體事實支持它。  

從這層意義上,劉裕用車兵大敗慕容超的騎兵,應該是文學性遠大於史實性的。  

我無意說,劉裕不懂得、或不曾用過車兵,我只是想說,車兵在當時的戰爭中,並沒有那樣了不起的。而且古代戰爭,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樣簡單的。  

從晉、燕綜合國力的對比去看。南燕能把戰爭打成那個樣子,已經不容易了。南燕既沒有可以縱橫開合的國際環境,也沒有發揮機動作戰的地理、經濟優勢。在這種背景下,它讓東晉軍隊鈍兵于堅城下半年之久,已是一種很大的成功了。  

英雄無敵的“劉裕”

事實上,只要在這半年時間裡,國際環境或東晉國內,發生一點對南燕有利的變化,南燕就有可能取得這次戰爭的勝利。但很可惜,南燕都也沒有等到。  

東晉帝國內部的盧循、徐道覆之亂,正好晚了一點點,事實上直到南燕快滅亡前幾天,盧循徐道覆才起兵的。等叛亂消息傳到劉裕那裡時,劉裕已撤回東晉境內了。如果盧循、徐道覆早起兵上兩三個月,劉裕聽到這個消息,哪還敢繼續鈍兵於廣固城下呢?  

歷史的大趨勢,通常絕不是偶然原因可以改變的。比如當時,一個人無論有多英明神武,也無法走出晉武帝的覆轍。  

但歷史的細節,許多時候卻是偶然性可以改變的。比如劉裕的成功,如果盧循、徐道覆早起兵上兩三個月,劉裕想全師撤回東晉都會有些困難,就算能全師撤回東晉,當他與盧循、徐道覆打得難解難分時,南燕軍隊怎麼可能不趁火打劫進攻淮南呢?如果真是這樣,那劉裕的英雄事業能不能繼續下去,恐怕只有上帝才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