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地緣戰略論》之五——歐洲的歷史週期

歐洲的歷史週期

歐洲各民族大遷徙取得進入羅馬帝國,並解構而又重構羅馬社會秩序,新民族融合舊民族,並開始奴役老居民後,西歐社會結構被重新建立,即封建社會。自此戰爭與瘟疫成為演繹人口數量增長下的,社會治亂週期性循環的另類形勢。

歐洲自西羅馬帝國滅亡的476年至東羅馬帝國滅亡1453年這段時間,稱之為中世紀,也就是所謂的黑暗時代。這段時間,宗教與皇權的鬥爭成為左右歐洲政治局勢的兩支主要力量。西羅馬被摧毀後,日耳曼人建立了諸多的王國,但自羅馬帝國確立基督教作為國教的地位,一經確立再也沒有動搖過,反而因為西羅馬的毀滅,與西歐地緣的破碎而逐漸強盛。

而東羅馬帝國作為龐大的實力的存在感受到了宗教的威脅,因為宗教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財富,尤其是以精神的號召力,逐漸掌握了社會的意識形態,威脅到了東羅馬帝國的存在。雙方經過近百年的鬥爭,最終徹底分裂。這為東羅馬的毀滅埋下了火種。儘管拜占庭最終毀於奧斯曼帝國之手。但著仍然無法擺脫雙方合作的歷史。

宗教在東羅馬帝國受挫,便向西與法蘭克福宮相丕平合作,雙方一拍即合,基督教支持丕平篡權,丕平保護並支持了基督教,並協助建立了教皇國。而法蘭克福帝國的分裂,宗教逐漸強大,東羅馬帝國的矗立於東方,阻擋著中東一切實力的衝擊。西歐因為國家的分裂,宗教控制的財富及對人的思想的控制逐漸的增強。至十一世紀,因為歐洲的封建制度,政治勢力的破碎,內部權力的制衡,教權作為全局性的勢力,皇權終於敗於教權,教皇甚至有權否定皇權的合法性。歐洲的至此再也沒有機會統一。

《21世紀地緣戰略論》之五——歐洲的歷史週期


東羅馬作為辯證法式的存在,即阻擋了東部強大的帝國勢力的衝擊,又助長了教權的發展。而基督教在東羅馬教皇的控制下形成了依附性的宗教東正教。政權與教權合作,以政權的世俗勢力為主導。始終維持著國家的統一。東西羅馬帝國的命運至此截然不同。

中世紀,歐洲兩次瘟疫,公元6世紀全歐約三千萬人口,這段時間發生了,東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東部的斯拉夫人的崛起,西部日耳曼人的崛起,雄才大陸的查士丁尼大帝再次一統歐洲,然而查士丁尼瘟疫據說摧毀了羅馬帝國約近半人口,羅馬再次並徹底衰落。經過幾個世紀的休養生息,至11世紀至14世紀,歐洲人口也增長至七千多萬。

《21世紀地緣戰略論》之五——歐洲的歷史週期


人口增長帶來的秩序壓力,無疑也促進了教權與皇權之爭,貴族勢力之爭。對外,教皇以援助東羅馬帝國的名義,發十字軍,從1096年至1291年近200年發動了九次十字東征軍,因為沒有世俗政權統一指揮與領導,並沒有實現開疆拓土,移民衛邊的目的。教會的權威因此而衰落。

歐洲內部,14世紀中期,黑死病橫掃歐洲,歐洲損失了近半人口。而此後歐洲進入了相對休息階段。

英法自1337-1451年,進行了近百年的戰爭,而黑死病期間,休戰十年之久。但這次戰爭不僅是皇權繼承問題,還為了爭奪富庶的經濟地區的佛蘭德和阿基坦地區。最終結局英國被驅逐出歐洲,而轉向海外擴張,法國則開啟了稱霸歐洲的歷史。

但大規模戰爭,隨著內部宗教衝突,在1618年至1648年間發生了三十年宗教戰爭即德意志內戰,英法荷蘭,瑞典及部分德意志王侯聯合組成新教聯盟,與以哈布斯王朝為核心的天主教,進行了三十年的宗教戰爭,僅德意志地區減員近七成,德意志從此陷入了數百年的分裂。這是全歐第一次大戰。

《21世紀地緣戰略論》之五——歐洲的歷史週期


此後,法王路易十四發動了四次遺產戰爭,稱霸歐洲,然後英法兩國開始全球範圍內的競爭,至十八世紀中後期1754-1763年,英法兩國先後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這兩次世界大戰耗盡了法國國力,英國趁機掠奪法國海外勢力,成為日不落帝國。這是百年戰爭後,英國的逆襲。法國因為國土拘泥於大陸,受到大陸的諸多國家,日耳曼,俄國,瑞典,葡萄牙等,歐洲全部強國均加入了此次戰爭。

歐洲各國為此耗盡了實力,法國因此而發生了大革命,在歐洲列強支持下,美國實現了獨立。美國獨立戰爭是七年世界大戰的延續。

此後法國大革命催生了拿破崙帝國的誕生,拿破崙是歐洲戰爭紛擾環境中培育出的天才,與法國人民覺醒的力量結合的標誌。自17世紀初三十年宗教戰爭至19世紀拿破崙帝國毀滅,歐洲大規模戰爭始終沒有停歇,即使黑死病大流行時期。而這種戰爭與瘟疫手段,始終壓制著歐洲內部的人口增長。

歐洲地區幾乎是年年都在戰爭中度過,每隔三十年左右都會發生一次全歐洲大戰,因此歐洲始終處於要麼戰爭,要麼醞釀戰爭的狀態中。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似乎說的就是歐洲,三十年戰爭,三十年休息再戰的循環中。

從歐洲的戰爭史可知,歐洲的地區實在鐵板上,用戰爭錘鍊的結果。牢不可破。

因此,歐洲人的歷史週期,實在內部爭霸戰中,通過戰爭不斷損耗著人口,實現內部秩序壓力轉移,而蒙古大軍橫掃了亞洲後,卻在歐洲留下了一角,亞洲積累數千年的文明精英毀在了蒙古大軍的大屠刀之下。歐洲卻因禍得福,迅速覺醒並衝向了全世界。以內戰中錘鍊的百戰精銳,奴役了全球。這種格局隨著德國崛起,歐洲人口的增加,最終導致兩次世界大戰,連續的內戰最終摧毀了歐洲的世界霸權。兩次世界大戰更是損失慘重。

儘管歐洲擺脫了中國郡縣制下,及中東伊斯蘭波斯文明下王朝更替,走上了內耗成本最低的資本經濟週期,但近現代科技發展帶來的人口增加的壓力,仍然讓國家競爭下的存續優勢地位之爭,演化為世界大戰。自中世紀以來,歐洲兩次瘟疫,持續不斷的內戰錘鍊了歐洲人的精神,也以別樣的國家競存的方式進行著週期性的動盪,這種動盪任然與土地生產力或資本生產力及人口增加之間的關係存在著。

《21世紀地緣戰略論》之五——歐洲的歷史週期


德國統一後,人口迅速增加,成為歐洲第一大人口國,內部生存的壓力迫使德國不得不向外尋找世界市場,資源,以支撐德國社會的驅動與發展,而德國人創造無與倫比的科技力量,打造精兵銳士,助力德國兩次世界大戰。因此德國能夠以區區幾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不過億的人口,能夠與全球最強大帝國為敵,卻不落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