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推新產品夭折?不懂協同是關鍵,主要表現有這3點

新產品一旦推出後遭受失敗,將會耗用企業很多資源,因此既然要推就要確保新品推廣的成功。但事實上,大多數新產品均以失敗告終,甚至成為企業衰敗的主要原因。那麼,

新品為什麼會夭折呢?只有究其根源,才能對症下藥。

幸福的家庭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導致公司新產品夭折的影響因素太多,從理念到方法,從戰略到執行,每個環節都有可能出問題。國內中小企業新產品都有哪些死法,或者說新產品推廣中最容易出的差錯都有哪些,在這裡和大家做個分析。

公司推新產品夭折?不懂協同是關鍵,主要表現有這3點

缺乏協同的第一種表現:研產銷系統銜接不力

新品推廣成功絕不是哪一個部門的事,它的失敗可能是某個環節的失誤,但是它的成功一定是整體企業運作的成功。

我曾經給一家外貿轉內銷的企業培訓。他們外貿很成功,年近30億,但內銷很失敗,一兩年沒啥起色,2011年領導提了期望是:內銷的虧損能不能控制到200萬以內?!多麼初級的目標呀。內銷的總監課下給我抱怨說:不是我們內銷不撐勁,內銷在公司太不受重視了,我們的訂單總是斷貨,你說我們怎麼做市場呀?而且這個總監是從康師傅出來的,習慣做商超渠道,一個不知名的品牌做商超,動不動還斷貨,結果可想有多慘了。

按理,做外貿的生產能力是強大的,外貿的優勢就是產品成本低、品種全、質量好嘛。那為什麼做內銷就常常斷貨呢?原來是生產系統看不上內銷這點單子,品種多量還小,能不排單就不排單,一個觀念問題導致內銷肯定做不好!外貿產品轉內銷,其實也是一個新產品推廣的話題,因為產銷銜接問題而註定的失敗

這是第一個問題。

公司推新產品夭折?不懂協同是關鍵,主要表現有這3點

  第二個問題。新產品上市時,特別是新品是舊品的換代升級時,市場中原來的“舊品”要注意提前消化,否則新品推動有問題。

在這種不利情況下,舊產品因為品質及保質期差異銷售更加緩慢,新產品則由於通路中大量存在的舊品庫存而鋪貨困難,因為商家總是希望將舊貨賣完再進新貨,以減少自身損失。這種情況怎麼應對呢?

  1.如果舊品庫存在經銷商、批發商等渠道里,且存量較大,則應該果斷的全部換貨(用新品換舊品並做一定的價格補差),並集中於某些暫不上市新品的區域進行銷售。

  2.如果舊品主要出現在零售店,且鋪貨率和庫存數量都不大,就只針對這些少數終端進行舊品價格促銷就好;但如果零售店舊品的鋪貨率或庫存仍有相當規模,就應堅決的進行換貨,並集中於“下水道”渠道進行消化。

  3.無論如何“處理”舊品都將是一種市場損失。因此,在新產品上市前就應該做好產銷協調,給舊品適當的促銷力度,使其快速銷售。

真遇到回收的舊品過期或其他原因無法銷售,務必全部銷燬處理,不留後患。

  4.千萬不能採用回收舊品的方法:

其一,按什麼價格回收難有公論,會引起客訴和公司財務控制的障礙,給業務員及經銷商侵佔公款造成機會;

其二,廠家回收舊產品的行動一旦被謠傳為“某廠的產品有嚴重的質量問題,正在回收呢”後果將不堪設想。

公司推新產品夭折?不懂協同是關鍵,主要表現有這3點

第三個問題。產品在鋪貨期就出現持續性缺貨,這將是要命的事

新產品剛剛進入市場,大量的廣告、鋪貨和促銷會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去嘗試新產品。一旦上市初期發生斷貨,消費者必然會轉向購買競品,同時各競品廠家也會乘此機會大舉反撲。

而等到你斷貨一段時間後又捲土重來時,已不能激起消費者的“嘗新願望”;消費者已經習慣了購買競品;上市階段斷貨已經嚴重挫傷渠道商的積極性,不願再積極進貨、分銷。

新產品因為量小,也可能由於產能和原物料的問題,甚至技術的問題、物流的問題,銷量預測問題等,這種情況也很常見,但很“要命”。為了避免以上這些情況,應注意:

  1.上市前,市場部、銷售部、生產部要相互溝通,根據本公司對該產品的生產能力、銷量預估、設定首批上市區域。如果公司目前原材料儲備有限或生產能力不足,則第一波上市的新品可先鎖定部分市場,視後續銷售情況和產能補充情況逐步擴大上市區域。

堅決避免盲目的全面鋪市導致各地市場斷貨或過期的現象產生。

  2.努力確保貨源,如有必要寧可犧牲一點利潤,從其他貨源充足或競爭不激烈的區域調貨銷售,也要保護來之不易的市場佔有率。

3.確實無法解決貨源問題,也要努力維持基礎鋪貨率,將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如加大POP宣傳及產品特殊陳列,將有限的貨源都用於超市、零售店等末端鋪貨;同時,應適時停止一切渠道及消費者促銷。

公司推新產品夭折?不懂協同是關鍵,主要表現有這3點

缺乏協同的第二種表現:“營”“銷”兩條腿,總是缺一條

營銷,包括了“營”和“銷”,營的職能如消費者調研、新品策劃、包裝、廣告、媒體、平面設計、物料設計及採買等,目前多半由市場部承擔;銷的職能如招商、訂單、回款、市場管理、終端維護等,目前多半由銷售部承擔。新產品開發其實市場部主導的多些,但上市之後銷售部就要挑大樑了。因為國內企業的營銷多是從銷售開始的,市場部的職能發育的比較晚,所以能發揮的功能就不一樣了,所以在新品上市時銷售“推”的能力很強,但市場部的“拉”的力量很弱。我見過一些營銷額上百億的企業,產品鋪到終端之後,連一張POP(售點廣告)都沒有,實在讓人著急。這種操作方式很容易造成渠道積壓,而且新品一上市就“滯銷”的局面會更加打擊經銷商的重複進貨意願,給以後的產品推動帶來更大的障礙。

公司推新產品夭折?不懂協同是關鍵,主要表現有這3點

另一種情況也相當普遍:市場部門花了很大的心力進行高密度的廣告宣傳活動,並通過派樣、試吃、路演等消費者拉動活動,有效地提升了產品知名度和試用效果(吃)。但是由於產品鋪貨率極低,使得消費者無從購買。這樣的狀況有時稱作“廣告先行”,甚至在精心操作之下,也可以產生類似“持幣待購”的特殊效果。然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樣風險是很大的;特別是快速消費品,同質化水平高,購買參與度低,想要他們“持幣待購”簡直是不可能。這樣一來,巨大的廣告花費就只有付之東流了。

公司推新產品夭折?不懂協同是關鍵,主要表現有這3點

實際上,這裡得有一個關鍵的協調人物,即產品經理。新品上市階段,產品經理人要在廣宣品、促銷品的製作、配發,產品及包材的物料採購和批量生產,廣告片播放等環節上作好監督協調,保證供給,為銷售部的上市執行作好後勤工作。

這需要同時涉及生產、市場、銷售、儲運、採購各部門的資源調動。上市計劃制定過程中,有關鋪貨進度要求的內容要及時和銷售部溝通,以確保切實可行。上市後,要通過實地調查、監控各地鋪貨進度是否達標,一旦發現銷售部鋪貨不力,企劃首先要直接將結果告知銷售部領導並與之溝通,探求問題障礙何在,並尋求解決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