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時,成語故事知多少?

清明來臨,二十四節氣中的唯一一個節日——清明,這個節日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有哪些成語故事會與清明有關呢?

第一個成語 貪天之功

這還得從春秋說起,故事的第一位主人公名叫介子推。

在春秋時期,晉獻公因為寵愛驪妃,便趕走了自己的親生兒子,也就是晉國的公子重耳。重耳在流亡期間,有一次,他們在衛國的深山老林裡迷了路,又餓又累,重耳餓得連路都走不動了。有一個隨行大臣叫介之推,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把採摘來的野菜一同煮成湯,送給重耳喝。後來,重耳才得知這件事,內心非常感動,並許下承諾,說道:“等到我將來繼位之後,定不忘你‘割股奉君’的恩情。”介之推卻說:“我不求什麼回報,只求您將來能做一個清明的國君!”

又是一年清明時,成語故事知多少?

▲ 晉文公復國圖-及宋

後來重耳回國取得了王位,被稱為晉文公。為了報答有功的大臣,晉文公對那些跟隨他流亡的人論功行賞,給了許多優厚的待遇。可是偏偏把介之推給忘記了。

不過介之推並不介意,他說:“天不絕我晉國。重耳成為晉國的國君真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如果以為這是我自己的功勞,豈不是在騙人嗎?偷人財物的人,被稱為盜賊,貪天之功作為己有,那不是更加可恥嗎?”於是,介之推帶著母親,隱居在了綿山上。

後來晉文公想起這件事,非常愧疚,就四處尋找他的蹤跡。當得知介之推隱居在綿山,晉文公親自上山去找他,卻怎麼也找不到。晉文公沒辦法,便放火燒山,心想:介之推是孝子,如果火燒綿山,介之推為了保全母親的性命,一定會揹著母親下山。但大火燒山多日,仍然不見介之推下山。原來,介之推因為不想出來做官,就和母親一起被燒死了。

又是一年清明時,成語故事知多少?

▲ 火燒綿山

又是一年清明時,成語故事知多少?


▲ 介子推母子

晉文公為了紀念他,以每年清明節的前一天為寒食節,要求家家停火,都吃冷食,並把綿山改名為介山。

後來到了秦漢時期,寒食節慢慢又增加了掃墓的習俗,因為和清明這個節氣很接近,久而久之,到了唐代兩者便已經合二為一,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從晉文公下令制定寒食節,便足以看出他對介子推的愧疚與緬懷之情。可對於介子推來說,晉文公真的能成為一個“清明的國君”嗎?

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久的晉公子重耳,追隨他的臣子們對他是忠誠無比,甚至不惜為他割肉煮湯。而這途中他走過的那些諸侯國,又是怎樣待他的呢?

他們經過衛國,衛國連城門都不開。在齊國短暫逗留,後來又因齊國內亂而不得不再次離開。來到楚國,楚成王倒很器重他,把他當成貴賓,用諸侯之禮來招待他。重耳非常感激,兩個人結為好友。而且重耳還表態:萬一有一天兩軍對壘,他一定會

退避三舍。這個“舍”是古代的里程單位,大約是30裡,三舍也就是90裡。

又是一年清明時,成語故事知多少?

▲ 晉文公復國圖-及楚

第二個成語

退 避 三 舍

重耳後來又輾轉到了秦國,並最終回到晉國成為國君。四年之後,為了援助宋國,晉軍和楚軍在城濮相遇。兩軍陣前,重耳遵守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也就是退避三舍。楚將子玉非常得意,以為晉文公不敢和楚國交戰,就下令緊追晉軍。

楚軍長驅直入,氣勢洶洶。晉文公避開楚軍的正面衝擊,設計將其引到有埋伏的地方,切斷後路,大敗楚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

在晉文公的努力下,晉國國力漸漸增強,成為能和秦國相抗衡的強國。晉文公也被推舉為眾多諸侯國的盟主。

看來晉文公真的不負介子推,成為了一個“清明的國君”。事情還不止這樣。在重耳的流亡途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外界力量——秦國的支持。

重耳輾轉到了秦國以後,秦穆公把五個宗女嫁給了他,並派軍隊護送重耳回國。這才是重耳登上王位的至關條件。

又是一年清明時,成語故事知多少?

▲ 晉文公復國圖-及秦

秦國與晉國的交好,並不是從晉文公才開始的,但卻是在晉文公的時候,達到了巔峰。而秦晉這種聯姻的方式,也就被後人稱為“秦晉之好”,後來人們便把兩個家庭聯姻稱為“互結秦晉”或“秦晉之好”。

第三個成語 秦 晉 之 好

與清明有關的這三個成語真實反映了介子推和晉文公陰陽相隔的君子之約。介子推寧願一死也不貪天之功的清明氣節,這是作為臣子的高潔情操。而晉文公作為君王,退避三舍以守信,最終能成為一位清明的國君,這是作為君王的高遠境界。

一個人的境界,往往決定一個人成就的大小。

王國維說的人生有三重境界,這小小的成語故事也是有境界的,而且也是三重境界:除了會聽會說,還得會學會用,會串聯會思考。

第一重境界——會聽會說,就是我們一般人的看法——成語故事我聽懂了,我還會講給別人聽。

第二重境界,那就是會學會用。學,怎麼學?我不僅聽懂故事,我還學習了成語文言,可以說,讀完春秋時期的成語故事,諸子百家的精華你也吸收了大半!當然不僅會學,還得會用,能把這些成語中蘊含的智慧道理,運用到生活中。

第三重境界,會串聯,會思考。讀懂一個成語,連同它背後的歷史背景與事件都能明晰。將幾個成語串聯起來,很可能就把這個歷史人物的一生勾勒出來了,甚至把這一段歷史時期也描摹出來了。這時就需要你的明辨慎思,不僅把這些事件的前前後後用成語串聯起來,還要讓你去思考,這些事件的背後透露了怎樣的緣機,怎樣的人生智慧。

正如易中天先生在《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中所說:“很小的時候就讀諸子書。最早吸引我的,是那些成語故事,比如孟子講的杯水車薪,莊子講的朝三暮四,韓非講的守株待兔、老馬識途和鄭人買履。”

易中天先生也算是從成語啟蒙了。而通過成語故事的啟蒙,來深入學習傳統文化,提升中國文化素養,這也稱得上是一種比較現實可行的路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