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二安”知多少?


“濟南二安”知多少?

清代神韻派大師王士禛稱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與辛棄疾(字幼安)為“濟南二安”,雲:“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為幼安稱首,皆吾濟南人,難乎為繼矣。(《花草蒙拾》)”李清照與辛棄疾為宋代詞壇“婉約派”與“豪放派”代表人物。同為濟南(李清照章丘人,辛棄疾歷城人)人。

一、李清照

李清照,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她出生於書香門第。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志趣相投,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蒐集整理,共同從事學術研究。金兵入據中原後,趙明誠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被譽為“詞家一大宗”。她的詞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在詞壇中獨樹一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易安體”。她將“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婉約風格發展到了頂峰,以致贏得了婉約派詞人“宗主”的地位,成為婉約派代表人物之一。後人認為她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她被稱為“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譽。

李清照人稱“易安詞”、“漱玉詞”,以其號與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錄。

作為婉約派的詞人,李清照最為人熟悉的是她的“三瘦”,包括:

1.《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2.《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3.《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南渡後的詞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國破家亡後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淒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

在流離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鄉,如《菩薩蠻》寫的“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蝶戀花》寫的“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都流露出她對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懷戀。她更留戀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詞《永遇樂》,回憶“中州盛日”的京洛舊事;《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回憶當年的“勝賞”,都將過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淒涼憔悴作對比,寄託了故國之思。

【練習題1】李清照在《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問那正在捲簾的侍女:庭園裡海棠花現在怎麼樣了?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但李清照回答道: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請問“綠肥紅瘦”是什麼季節的景象?

A.早春 B.晚春 C.夏天 D.深秋

【參考答案】B。解析:“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意思是問那正在捲簾的侍女:庭園裡海棠花現在怎麼樣了?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所以此季節應該為晚春。故本題答案選B。

“濟南二安”知多少?


二、辛棄疾

辛棄疾,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自號“稼軒居士”。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這是刻在鉛山瓢泉瓜山山後的陽原山辛棄疾墓前郭沫若對他評價的楹聯。在中國文學史上,辛棄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軼事典故:

1.義斬義端

金帝完顏亮遷都燕京之後,一些長期受奴役和壓迫的漢人忍無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為了響應義軍的反金義舉,時年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拉起了兩千人的隊伍投奔耿京。當初和辛棄疾一塊兒來投奔義軍的還有一位叫義端的和尚。義端本身就是個守不了清規戒律的花和尚,因為受不了在義軍裡當差的苦頭,竟偷偷的盜走了經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去金營裡邀功。義端本身也是一小股義軍的首領,是被辛棄疾說服一起投奔耿京帳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棄疾問罪。辛棄疾理屈詞窮,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難當,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當晚,辛棄疾帶了一小隊人馬埋伏在了去往金營必經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時候,義端真的騎馬來到,辛棄疾不由分說,一刀將義端砍下馬來。義端見是辛棄疾,嚇得魂飛魄散,當即跪地求饒說:“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頭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將來定有大造化。您饒了我的小命吧!”面對這樣貪生怕死的變節份子,嫉惡如仇的辛棄疾哪裡肯聽,不由分說,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

2.名士相會

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都是辛棄疾常去尋古覓幽的地方。鵝湖山下的鵝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驛站旁。1175年農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行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第一次鵝湖之會)。

1188年秋天,陳亮寫信給辛棄疾和朱熹,相約到鉛山紫溪商討統一大計。但後來,朱熹因故推辭了這次鉛山之會。這年冬,到了相約之期,辛棄疾正染病在床,於瓢泉養息等待陳亮。傍晚,雪後初晴,夕照輝映白雪皚皚的大地,辛棄疾在瓢泉別墅扶欄遠眺,一眼看見期思村前驛道上騎著大紅馬而來的陳亮,大喜過望,病痛消散,下樓策馬相迎。兩人在村前石橋上久別重逢,感慨萬端:佇立石橋,沐浴著雪後初晴的夕陽,縱談國事,為金甌殘缺而痛心疾首,愛國之情洶湧澎湃於胸,拔劍斬坐騎,盟誓為統一祖國奮鬥不止。辛棄疾在與陳亮別後寫的《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中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正是這種豪情壯志的寫照。

辛棄疾和陳亮這次會晤,瓢泉共酌,鵝湖同遊,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逗留彌旬乃別,成為文壇佳話。後人為了紀念這兩位愛國志士,將這次會晤稱為第二次“鵝湖之會”,將期思村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並在橋旁建了斬馬亭。至今,當地還流傳辛棄疾和陳亮“斬馬盟誓”的故事。斬馬亭還在,雖經歷風雨,仍有不少刻有“斬馬亭”字樣的釉瓦覆蓋其上,為鉛山縣文物保護單位。

3.哭祭朱熹

朱熹病逝時,他的學說已被宣佈為“偽學”。在當權者韓侂冑一派的壓力下,許多朱熹的門人弟子不敢前往弔唁,而被朱熹“斷過財路”的辛棄疾,卻不畏禁令,前往哭祭,並留下了一句留傳千古的悼詞:“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練習題2】辛棄疾《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中,表達知音難覓情懷的語句是:

A.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B.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C.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D.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提英雄淚

【參考答案】D。解析:辛棄疾《水龍吟》的下闋為: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意為:不要說鱸魚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嚐,秋風吹遍大地,張季鷹怎麼還沒有回鄉?如果只想像許汜一樣,買田置屋,怕會羞於看見才氣橫溢的劉備。可惜年華如水流去,憂愁風雨,樹木猶如此。請誰喚來身穿鮮麗衣服的美女拿著紅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淚?故本題選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