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五朵金花”的故鄉——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素以“風、花、雪、月”四景著稱。蒼山洱海,南詔古蹟,佛教名山,絲綢古道……都是令人心馳神往的遊覽勝地。作為歷史悠久的“文獻名邦”,大理還奉獻了風花雪月般的白族美食,甚有幾絕獨樹一幟。


「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白族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大理自治州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薯類、蕎麥等,經濟作物有甘蔗、烤煙和茶葉,河湖盛產魚類,山區有豐富的植物和動物資源。


「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因此,白族人的飲食也獨具特點。他們以稻米、小麥、玉米、蕎麥和馬鈴薯為主食,蔬菜品種多,還善於醃製肉類和鹹菜,還能自制蜜餞、雪燉甜梅等果品。節慶時,白族喜歡用糯米或小麥、大麥釀造白酒、水酒,平時嗜好酸、涼、辣味飲食。


飲食習慣


白族注重節慶,幾乎每節都有一至數種應景食品。如春節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涼粉;清明節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端午節吃粽子和雄黃酒;嘗新節吃新豆、嫩瓜和陳谷摻新米飯;火把節吃甜食和各種糖果;中秋節吃白餅和醉餅;重陽節吃肥羊等等。


「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白族婚宴習慣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滷製的幹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此外,每客一包檳榔。


「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特色飲食


大理白族地區的日常飲食,隨當地物產不同而有所差異。平壩地區的百姓以稻米、小麥為主食,住在山區的則以玉米、蕎子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蘿蔔、茄子、瓜類、豆類及辣椒等。在白族飲食習俗中,下列幾種比較具有民族特色:


「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餚。這是將整隻豬或羊置於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時,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黃色時為止。吃時將肉切成肉絲或肉片,佐以姜、蔥、蒜、燉梅、辣椒等調料,又香又鮮,為款待貴客的民族佳餚。


「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海水煮海魚


洱海邊的漁民煮魚時,特別是烹煮當地稱為“油魚”等肥美魚兒時,一般都不用油煎。他們舀來洱海之水,待鍋內水沸時,放入鮮魚,再擱上濃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鮮、美、麻、辣,俗稱“海水煮海魚”。


「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燉梅


大理地區產梅,尤其在洱海東岸,綿延百里的半山半壩地區到處都是梅樹林。梅有苦梅、鹽梅兩種,用苦梅製作的燉梅,是白族人民喜歡的調味品。


燉梅是將苦梅放入沙罐,加上鹽和花椒,蓋嚴後,置於火塘正中,周圍堆上稻殼,點燃後,用微火連著燉上一至兩天。這時,黑色的燉梅味道酸香異常,老百姓常用作吃生皮的調料,或加上紅糖做成燉梅湯,燉梅耐貯,能放上一二年而不壞。


「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雕梅


產於洱源縣的雕梅,製作時先用石灰水將鹽梅浸泡。取出晾乾後,用小刀在梅上雕刻連續曲折的花紋,並小心擠出梅核,使其中空若縷,壓扁後其狀似一朵朵盛開的菊花。這時,放入酒中浸泡,再用紅糖浸漬,幾個月後開瓶取出,雕梅色澤金黃,清香四溢,是洱源縣出產的上乘果品。


洱源白族姑娘,人人善制雕梅,併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誌。因為當地婚俗中,姑娘出嫁前,須依俗給婆家送上一盤姑娘製作的雕梅作為見面禮。新婚之夜,新娘要為親友賓客擺設點心甜席,此謂“擺果酒”,案上陳列著新娘帶來的蜜錢、乾果、雕梅款待客人,並讓大夥品評。於是,洱源姑娘皆精心雕刻,她們製出的雕梅,不但是上乘的果品,還稱得上是一種工藝美術品。


「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餌塊


餌塊又稱粑粑,是廣泛流行於雲南的傳統小吃。但是,大理餌塊別具特色:將蒸熟的米團,放在大理石墊板上,用力搓揉,包入糖和核桃鹽、滷腐等,置炭火爐上烘烤。這種現揉現燒的餌塊,軟香可口。


「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乳扇


洱源鄧川壩,土地肥沃,水草豐美,農家素有飼養乳牛的傳統,當地出產的乳扇,為遠近馳名的特產。制乳扇時,先將鮮牛奶發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鍋內加熱至60℃一70℃,隨即傾入鮮牛奶,並用竹筷輕輕攪動,使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等漸漸凝結成絮狀,再用竹筷攤成薄片,晾在竹架上風乾而成。


「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黃中帶白、純潔光亮、薄似紙張的乳扇,富含蛋白質、脂肪等,營養豐富。它可以生吃,也可煎、蒸、烤,但最好是用香油煎成淡黃色,取出置涼,又脆又香,尤為可口。


「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烤茶


烤茶是白族的傳統茶俗,一般飲用烤茶時,用一陶製小茶罐將茶葉烤黃,衝以沸水,頓時熱氣翻騰,芳香四溢。烤茶一般沖水三道,邊煨烤邊品茗:初飲覺得其味微苦,再品則甘香醇厚,最後一道更覺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滿齒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謂“頭苦、二甘、三回味。”有的地方在飲第二道茶時,還往茶內放入核桃仁片、紅糖、乳扇等,第三道茶中加入幾粒花椒或桂皮,別具一番風味。有客來家,必燒烤茶水招待,每次只斟淺淺半杯,飲後口齒留香,熱渴頓解,嘴裡有苦甜混合的舒適感。


「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豬肝胙


霜降過後,鶴慶的一些農家開始宰豬了,這時,他們照例要醃製白族傳統風味食品——豬肝胙。


豬肝胙的製作十分精細,經三四個月醃製以後,啟封時,一股豬肝胙特有的香味便飄逸出來。食用時,用碗盛上豬肝昨,放入飯甑蒸局,蒸後的豬肝光潔油亮,香味誘人,吃起來麻辣鹹香,鮮嫩可口,是白族農家款待親友的上好下酒菜。如果食用米線、麵條,用它作蓋澆菜,其味更佳。


「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白族也有飲食忌諱,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鐵刀,主婦做飯應悄無聲息,不能吹火,必須到井邊“汲新水”。喪家做飯,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紅色食料等。


「彩雲之南」雲南少數民族——白族飲食


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飲食文化,不同的民族因其長期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經濟生活、生產經營的內容不同,以及人們所探索的食物對象和宗教信仰存在差別,從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飲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