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市西峽縣:從“外來戶”到“貼心人”

河南黨刊南陽訊:(周志剛 郭榮海)寬敞明亮的院子裡,西峽縣丁河鎮北峪村的十幾名鄉親,坐著小馬紮邊嘮嗑邊熟練地裝著香菇袋料;獼猴桃種植區,時不時有人聲響起,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一個在村東頭,一個在村西邊,相隔數里,卻同樣的忙碌和紅火。

  這番景象的背後,離不開脫貧“帶頭人”——西峽縣紀委監委駐村扶貧幹部侯金成的辛勤付出。

  街上堆滿垃圾,垃圾旁雞刨豬拱小孩玩,農戶家破破爛爛的住房挨著豬圈,豬圈挨著茅房,臭味滿屋……這是2015年11月,侯金成作為該縣紀委監委駐村扶貧幹部,第一次來到丁河鎮北峪村時目睹的場景。

  “以前我們也在農村待過,可這麼窮、這麼破的村子真是頭一回見。工作組住的房子是多年沒人住的閒房。初冬天寒,屋裡又沒火爐,晚上凍得睡不著覺,只能把被子圍在身上坐著。”村子的窘迫令人觸目驚心,侯金成急得直上火,“脫貧,一刻也不能等了!”

  想脫貧,必須得先摸清村裡的情況。

  村民不信任,是駐村幹部首先要跨過的一座“大山”。“村民一開始見了我們躲著走,有人把我們當成搞推銷的不讓進門。”回憶起入戶走訪發生的怪事,侯金成苦笑著。

  為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他召集駐村工作隊成員、村支兩委幹部,挨家挨戶講政策、摸情況、聽訴求。白天,遇不到村民,他就到田間地頭與村民同勞動,聽村民對產業發展的思路與訴求;晚上,隊員們還帶上自己買好的食物,與群眾一起圍爐話家常,拉近與村民的距離。

  功夫不負有心人,侯金成不但拉近了與村民們的感情,也把村裡的情況摸了個透。慢慢地,“外來戶”變成了村民們的“貼心人”,這個看起來胖胖憨憨的“第一書記”成了村民們的好兄弟。

  在精準識別時,為了落實一農戶的兒子到底有沒有經營活動,他帶著駐村幹部和村委一行4人到丁河街挨家挨戶詢問,大半晌的大海撈針後,終於找到了該農戶兒子的門店,調查取證後,該農戶再也不要求要當貧困戶了。

  在“到戶增收”項目申報時,恰好有一貧困戶因為羊圈整修,把羊趕到其親家代養。為了確保精準,他又帶著隊員出發了,與幫扶責任人、村幹部及貧困戶一行7人,驅車20多公里到大竹園村實地查證,也因此誕生了一段“50裡數羊”的佳話。

  貧困戶老楊的女兒因病不行去世,他怕他們老兩口一時緩不過來,就去他家準備做做思想工作。沒想到老兩口反而開導他,說:“不用擔心,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我們老了也有保障,一定要好好活著。”同時老楊主動提出從今年起,除了種好自己的一畝獼猴桃外,要開始種植袋料香菇,頭一年不懂技術,先種植3000袋,等學會了,以後要擴大規模,爭取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奔小康。

  近5年的時間,北峪村各項脫貧指標順利完成,貧困村順利脫貧摘帽,村裡44戶95人順利脫貧。他與所有扶貧隊伍的戰友們一道,用擔當踐行著自己的使命,為脫貧攻堅事業做出了屬於自己的一份貢獻。

  70年前,魏老先生在《誰是最可愛的人》裡有一句話:“你也許很驚訝地說:‘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從朝鮮歸來的人,會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70年後的今天,我們身邊這些平凡的人,他們仍舊正做著很平常的小事。可你們知道嗎?我們眼中窗明几淨的農村學堂,乾淨整潔的村間風光,越來越紅火的田間日子,是因為,有這樣一群可敬可愛的駐村幹部在努力著呀。

新聞熱線:0371——6593856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