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新疆:风流才子纪晓岚(2)

其实,当初纪晓岚虽然有" 泄密" 之嫌,如果当初乾隆皇帝不讨厌纪晓岚,如果朝中有大臣能为纪晓岚上书说句好话,再加上纪晓岚的聪明才智,即使彻查此案的刘统勋再刚正不阿,应该也可以逃过" 流放" 新疆这一劫。

可偏偏乾隆皇帝不喜欢纪晓岚,朝中大臣对纪晓岚也有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势,纪晓岚最后" 流放" 新疆都是因为其聪明过头了。

纪晓岚的聪明是有口皆碑的,据说,纪晓岚一日在街上与同伴们玩球,正好河间知府经过,球被误扔进知府的官轿。别的孩子早就四处逃散,纪晓岚居然上前拦轿索球。知府见他憨态可掬,说:" 我有一联,如果你能对上,就把球还你,否则这球就归我了。"

纪晓岚表示同意。知府出上联:" 童子六七人,唯汝狡。"

纪晓岚不假思索地答道:" 太守二千石,独公------"

纪晓岚吞了最后一个字迟迟不说出来。知府问:" 何以不说出末一字?"

纪晓岚回答说:" 知府大人若将球还我,就是' 廉' ;若不还球,便是' 贪' 了。"

知府闻言不禁大笑,自然把球还纪晓岚了。

但聪明一旦过头了,就是" 聪明反被聪明误" 了。

据北师大附中历史老师纪连海考证,纪晓岚本人" 长得不太帅气,有些近视眼,又有些口吃" ,这对于向来喜欢俊男靓女的乾隆而言,实在不是好事,但长相差不是罪过,聪明过头就有问题了。

因为自己相貌不太符合乾隆皇帝的审美标准,所以纪晓岚并没有被重用,造成了纪晓岚在待人接物方面有些偏激、刻薄、讽刺多于幽默,他经常会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机会去挖苦、讽刺别人,来发泄他心中的郁闷和不满,直白一点说,纪晓岚这个人嘴有些损,经常是骂人不带脏字。

清朝文人牛应之《雨窗消意录》一书记载有" 纪文达公昀,喜诙谐,朝士多遭侮弄" ;清朝文人钱泳的《履园丛话》一书中说" 献县纪相国善谐谑,人人共知" 。这里的" 侮弄" 、" 谑" 不是在夸赞纪晓岚的口才。

纪晓岚善于对对子。他对的对子里经常有一些挖苦讽刺同僚的话语。比如钱泳在《履园丛话》中就记载着下面一件事:

一次,京城工部衙门失火,乾隆命令大司空金简召集民工重建。朝中有一官员百无聊赖,遂根据此事自题一上联:"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由于此句含有" 水、火、金、土、木" 五行,所以很久都没人能够对出下联。当时朝廷中有位状貌魁梧、老炫耀自己是南人北相的中书科,他也挺爱对对子,然而他左思右想,却始终得不出下联。于是他求助纪晓岚,要纪晓岚帮忙想想。

纪晓岚笑笑说:" 对上此句不难,只是怕对出来有妨先生哟。" 中书科急切地说:" 啊,无妨无妨,只要对得上就行!" 纪晓岚于是对曰:" 南人北相,中书科什么东西!"

纪晓岚用上了" 南、北、中、东、西" 五个方位,与" 水、火、金、土、木" 五行相对本来很合适,但放到一起就变成了一句骂人的话了。

对同僚如此,对地位低下的太监也是如此,有一天散朝时,一个太监想听纪晓岚讲笑话,纪晓岚假装沉思半天,说:" 从前有一个太监------"

说了半句就不再说了。这个太监等了半天,就问:" 底下如何?"

纪晓岚答道:" 底下一样没有。"

闻者绝倒,可太监难言尴尬。

大凡相貌不太英俊的成功人士都有些孤芳自赏,原因无外乎这些人不太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如若自己再不时时鼓励自己就很难取得成功。

纪晓岚就有些孤芳自赏,表现其一就是炫耀自己,其二就是看不起别人,在待人接物方面自然表现得偏激和刻薄。

有一次纪晓岚入值南书房,有位老太监久闻纪晓岚大名,特地前来一睹风采,只见纪晓岚身穿皮袍,并按当时文人的习惯手持折扇。老太监出题:"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此联巧妙地将春、夏、秋、冬四季相嵌,且暗含对纪晓岚打扮的讥讽,非常不易回对。不料纪晓岚轻松应对:"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

此事迅速被传为笑谈。这里纪晓岚公然拿太监的生理缺陷作笑料,有些不厚道。

还有一次,纪晓岚当礼部侍郎时,一天尚书和御史联袂来访。几个人聊着聊着,突然外头跑来一只狗,这只狗还有个名字,叫" 四儿" 。看到这条狗,尚书心中突生一计,欲取笑纪晓岚,便道:" 咦,你们瞧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

纪晓岚知道尚书是在捉弄自己,当下不动声色地说:" 要分辨是狗还是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看它的尾巴,尾巴下垂的是狼,上竖是狗(尚书是狗)。"

一旁的御史大笑道:" 哈哈,我还道那是狼是狗呢,原来上竖是狗,哈哈,哈。"

纪晓岚不慌不忙地接着又说:" 另一种分辨的方法就是看它吃什么。狼是非肉不食,狗则遇肉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

这下子连御史也噤声无言了。

那些遭到纪晓岚讽刺挖苦的当事者心里肯定对纪晓岚不满,一旦有机会,就会在皇帝面前使绊子,说纪晓岚的坏话。长期以往,皇帝自然对纪晓岚不会有好印象,会不自觉地疏远他。

因此,当乾隆终于抓住纪晓岚的小辫子时,岂能放过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