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本書,像看一部意識流電影,福克納《喧譁與騷動》近期最佳


你想看這本《喧譁與騷動》嗎? (單選)
0人
0%
想看
0人
0%
一般
<button>投票/<button>

毫無疑問,這是我最近讀的書裡面,最喜歡的一本:福克納《喧譁與騷動》

讀的過程比較迷,因為敘事結構太奇怪了,又採用意識流寫作手法。四個人,各自視覺,講述一個故事。

讀完這本書,像看一部意識流電影,福克納《喧譁與騷動》近期最佳

1、實際年齡33歲,卻只有3歲智商的小兒子班傑明。

2、考上哈佛,卻因妹妹"放蕩"而自殺的長子昆汀。

3、性格暴戾、冷酷自私、兇狠殘暴的次子傑生。

4、溫和敦厚、機敏勇敢的黑奴迪爾西。

故事跨度從1910年到1928年,長達18年。故事涉及到兩個家族,三代人。一個是美國南部小鎮破落貴族康普生一家,另一個是他們的黑奴迪爾西一家。

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福克納打破了時間的先後順序,第一個時間點是1928年4月7日,然後回到1916年6月2日,接下來又跳到1928年4月6日,最後是1928年4月8日。

讀完這本書,像看一部意識流電影,福克納《喧譁與騷動》近期最佳

這四個時間點組成了本書的四個章節,而講述四個章節的敘述人和視覺主體,便是上面提到的四個人。這就很有意思了。看完這四個人的敘述,你就像完成了一幅拼圖,對整個家族的面貌和經歷都有一個足夠的、全面的瞭解。

在a的敘述中,你會觀察到bcd的狀態。在b的敘述中,你又可以覺察到acd的存在。你以一個全知視覺,在不同人生的變幻中,在思緒橫飛跳躍著的文字遊戲中,在主觀與客觀的意識切換中,去感受同一件事情的不同體會,特別特別過癮。

莎士比亞的《麥克白》裡有一句臺詞,生活就像傻子講故事,滿是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書名,便取自這句臺詞。

可能是有意為之,書中第一位敘述人便是小兒子班傑明,演繹了一出"傻子講故事",我很喜歡班傑明,他雖然是一個智力缺陷者,但他是最單純最簡單的。班傑明和昆汀的部分,是最時空錯亂的兩章,也是是意識流最明顯的兩章,兩個人的思維異常跳躍混亂,在於他們的心境。

讀完這本書,像看一部意識流電影,福克納《喧譁與騷動》近期最佳

班傑明的敘述裡,當下和回憶交錯在一起,有時一段話裡穿插好幾個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第一遍讀時,如果不看底下的註解,你會完全蒙圈。有時候五六個人的對話也沒有標點和隔斷,全部放在一整段裡,但如果你瞭解人物性格,其實也會很好區分。姐姐凱蒂的形象一直存在在班傑明的記憶裡,味道聲音火光,這一切組成了他對周圍一切事物的觀察,他只有平靜的敘述,卻沒有心理活動。但在昆汀的那部分,描寫的是他自殺前幾天的一切行為軌跡和內心活動,因為妹妹凱蒂失貞,昆汀接受不了家族榮譽受損,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大量的內心活動、混亂的意識、夢囈般的喃喃自語,有一處連續十頁,一個標點符號都沒有,讀昆汀的部分,我總會想起電影《陽光普照》裡大兒子的人物形象,也是承載家族榮光的一個人,好像一直活在陽光下的一個人,誰會想到這樣一個人會自殺?當然,在他自己看來,這是唯一的結果。班傑明和昆汀的兩章,是意識流寫法巧妙運用的神作。傑生的部分是比較容易讀的,因為這個人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蛋,在他的敘述中幾乎沒有時間點的跳躍。而最後一部分迪爾西的敘述,是區別於前三位的敘述方式,採用了第三人稱,如果說康普生家三兄弟的意識活動分別表現出:白痴、精神崩潰者和偏執狂虐待狂的話,那麼迪爾西代表的是外部的客觀世界,迪爾西的部分特別柔軟平靜。

讀完這本書,像看一部意識流電影,福克納《喧譁與騷動》近期最佳

我想起曾經讀過餘華一篇文章,他說影響他的作家很多,比如川端康成和卡夫卡,但是能成為他師父的只有福克納一人,因為福克納教會了他如何對付心理描寫。

奧克斯福,福克納一生都在寫的一個像郵票一樣大小的地方。

我看的版本是圖書館借的,還不錯。看完後做了一點功課,又買了一個比較好玩的版本,看介紹說的是,用了14種不同顏色印刷的內文,分別標註的同一時間層次對應的事件,敘事結構一目瞭然,還是李繼宏翻譯的,有點意思。

讀完這本書,像看一部意識流電影,福克納《喧譁與騷動》近期最佳

與其說這是一本小說,更不如說這是一部電影,福克納用拍電影的手法寫了一本書,看完書就像走出電影院。"意識流""蒙太奇""鏡頭轉換",他像一個出色的剪輯師,完成了這部偉大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