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為“得罪人”而不安嗎?

她從不知感恩,你做越多她越視為理所當然,終於你忍無可忍,告訴她再別想佔任何便宜,瞬間她眼淚汪汪,滿心委屈,轉頭離開。你是不是心中充滿著內疚和不安:“她不過是因為跟我熟,多依賴我一點,我這麼兇,會不會就得罪了這個朋友。”

他說話不合時宜,也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作,總讓你在眾人面前尷尬難耐,終於,你正面回擊,諷刺了他一句。他氣得手抖,面紅耳赤,直呼看錯了你,沒想到你是這種小氣量的人。此情此景,你的內心,奔騰過多少隻羊駝,又有何人知。

她怎麼都氣不順,無論你做什麼,她都百般刁難,你火湧上頭,盛怒難忍:“你有本事你來做啊,幹什麼你都挑刺算什麼好漢。”她愣了一下,低聲說:“我只是想說一說自己的看法嘛,你原來是這麼聽不得反對意見的人。”本是她潑髒水卻成了你待人不謙虛,是不是夜裡想起來都氣得發顫?

他驕傲跋扈,你禮讓三分,他卻咄咄逼人。他問你怎麼家裡那麼有錢還開這麼破的車,生怕別人知道你和哪個局長是親戚吧?你低頭躲開,他卻窮追不捨,喲,這麼懦弱,回嘴都不敢,沒本事的人也只能靠靠爹媽。可其實,你名校畢業,成績優異,業績豐厚,他卻萬事做不成,那個沒本事的人是他。

……


小時候媽媽總會教育我們要與人為善,謙恭忍讓。多少年來,這條“媽媽準則”伴隨著我,讓我產生無盡煩惱和困惑。行走世間,你會發現總有一些人顛覆你三觀,刷新你見識,讓你氣得咬牙切齒,手腳亂顫,這時候我們該如何氣定神閒?更讓人不快的是,他讓你心塞,卻仍怡然自得,你卻為自己沒有笑臉相迎而自責,疑慮到底是不是自己不夠寬容豁達。對,我們要豁達,這是做人的境界。可令多少人低落的並非是他公開挑釁了你,而是自己為何當時做不出萬事皆浮雲的姿態。人家不反省,我們夜不成寐的反省,你說值不值。

從小接受祖國優良傳統美德的教育,我們往往會覺得,“得罪人”是不對的,是氣度小沒有修養的表現。為人處世成熟得體的人,應該任憑他謗你、欺你、辱你、笑你、輕你、賤你、惡你、騙你,你都只當清風過耳,一笑了之。

道理都懂,可多少人能做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多少人能忍受口水吐臉上還抹抹勻當護膚品的?盛怒之下那種氣衝雲霄的架勢,真不是理智可以壓抑的住的,可你吼了他,原本錯在他,怎麼就變成你理虧你自責了?為什麼你的情緒要為“得罪了他”買單。


  • 要知道,他怒了不代表你就錯了

你告訴他往東走有旅店可以歇歇腳,他偏要往西,往西走了十幾公里,腳磨破了,唇乾裂了也沒找到落腳地,回來劈頭蓋臉罵你一通,這能賴你?道理又不是誰兇誰就對,他固執己見,你嘴皮說破人家還是不會聽。他怒歸他怒,你內疚個啥?

  • 要知道,說話直並不代表情商低

高情商的評判標準並不是“處處讓人喜歡”。或許左右逢源你不會得罪任何人,但是你也得不到由衷的認可。記住以“直”報怨,你不需要迎合任何人,堅持自己,愛自己,水滿自溢。

  • 要知道,他說話衝只是他嫉妒了

你只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物,沒有人會願意反對你幾句,相反,他們會特別同情你,為你鳴不平。你的影響力越大,就會讓越多人不滿。“嫉妒”是他們作為成年人應該自我調節的事,你不需要為此買單。

你還在為“得罪人”而不安嗎?

  • 要知道,並非所有事都需笑臉相迎

大半夜給你打電話的,借了你重要的東西不還的,這件事不想提他還刨根問底的,你不想跟他聊他還一個勁騷擾你的……這些時候若你還是按照與人為善的準則,不妨換個方面想想,這些本是他應該具有的素質,他沒有學會尊重你,你也無需因為拒絕他而自責。

  • 要知道,想做事就不能玻璃心

很有名的一句話:“你不能因為照顧奴隸主的情緒,就不廢除奴隸制度。”

時刻關注自己是否有言行不妥,是否得罪人,只會讓你寸步難行。

你還在為“得罪人”而不安嗎?

你的影響力和你得罪人數是成正比的。要想不得罪人,告訴你一個秘訣:待在家裡並且什麼事都不幹。你想做一個“沒用的人”還是“混蛋”,全看你的選擇。


我的好朋友L小姐有句口頭禪:“你冒犯我,我忍了你,你開心我不開心;我頂撞了你,我開心你不開心。反正都是一個人不開心,那就你不開心好了。”

他讓你忍無可忍了,你怎麼不能表達自己的情緒,表明自己的原則?僅僅因為這樣會“得罪人”,你就要忍受他的低情商甚至低素質?


“以德報怨”這個詞出自《論語》,被後人用作描述一個人品質高尚、胸懷寬廣,在具有教育意義的同時,也讓很多無法以“德”對待“怨”的人心生愧疚。其實這只是後人斷章取義罷了,那個故事是這樣的——孔子一個學生問他老人家:“以德報怨,何如?”孔子回答他:“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然後孔子看這個學生沒話說了,補了一句話:“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咱們從小讀的論語都是節選,我也是高中無意翻看《論語》全本才發現這個完整故事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也成為了我的座右銘。多年來的自責疑惑被孔夫子一掃而空,人生豁然開朗,瞬間覺得得罪起人來也充滿了骨氣和自豪,孔子真不愧是後人的精神導師。


孔子這麼有智慧的人都發話反對“以德報怨”了,我們還有必要為“得罪人”而不安了嗎?很簡單的事,有德必報,“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可怨不能用德報,你既然短兵相見,我又何必拐彎抹角。


你說說,你到底在內疚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