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不安”和平相處,並把它變成你的幫手?這本書會告訴你

如何跟“不安”和平相處,並把它變成你的幫手?這本書會告訴你

不安、壓力大、迷茫……這些應該都是現代人都會碰到的問題,原因、解決方法相關的文章層出不窮,但試了各種方法後發現最關鍵的還是得自己解開心裡的解。

過去一年,我經歷了所有負面情緒,有時候我知道自己怎麼了,有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怎麼變成這樣。我想過努力讓自己好起來,但我越努力,搞得自己更崩潰。最後我發現我努力的都不是根本問題,我是應該先搞清楚自己每次出現負面情緒的根本原因,才能解決。但人就是很奇怪,有時候就是搞不清楚自己出現負面的情緒的點在哪裡,然後一直不安,一直不知道怎麼解決。生活是,工作上也是。人們往往忽略自己不安情緒的根本原因,有時候看似生氣,實則自卑;看似無聊,實則怕失敗不敢行動。

我每次心情不好的時候喜歡寫點兒東西,或讀點兒書,這能讓我冷靜下來,理性思考。那時候看到一本叫《復原力》的書,覺得反正都是看書,不如選點兒對自己當下有幫助的書,就拿來看了。

這是一位日本作家寫的書,叫久世浩司,日本積極心理學學校校長,復原力諮詢(Resilience Consulting)股份公司董事長,資深復原力教練。

如何跟“不安”和平相處,並把它變成你的幫手?這本書會告訴你

看完這本書會發現人對不安、負面情緒的理解和復原有很多知識盲點,如果你有此方面的需要,不妨看看我的總結。

一、正確認識不安,不必談之色變

書中說,不安面向的是不知會發生什麼的不安定的未來。在心理學中,不安被解釋為“因不可見的威脅、對未來的否定性預想、不明朗的前途等事由而產生的憂慮、擔心的情緒。”也就是說,是“對未來的消極預測”造成了不安。這種不安會從思考、行動和健康方面會帶來不良影響。

不安的原因:失敗的不安、未知的不安、喪失的不安

前幾天在微博上看到這麼一段話:“不要去擔心還沒發生的事情,且不說很大可能不會發生,真正發生的時候也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到時你的能力也和現在不一樣。用打遊戲舉例,就是不要拿著新手村的武器去想後面的大BOSS多難打,先安心攢經驗就行。”想了想,確實如此。

不安也有優點。

如何跟“不安”和平相處,並把它變成你的幫手?這本書會告訴你

一個人的成長機會,出現在他向自己“心理舒適區”外一步之遙的工作發起挑戰的時候。經歷過“估計可能做不到”的工作之後,我們會發現“原來我還可以做到這個程度。”

之前當記者的時候,有段時間讓我負責足球比賽的記者。剛開始我一臉懵,我不太懂足球的專業術語,也搞不清比賽規則,那些球員都不怎麼認識,我要怎麼寫?而且比賽結束沒多久就要出稿子,看比賽的同時要寫稿子,當時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任務都下來了,我怎樣都得把這個“硬骨頭”啃下來。後來我晚上會看一些足球比賽,看比賽相關的報道,再深入瞭解球員身上的故事和背景,幾場比賽之後,我能淡定面對足球報道了。甚至後來讓我去寫了羽毛球、象棋有關的比賽我都能不慌張。

著名的心臟血管外科醫生南淵明宏先生曾在一本雜誌上說:“我認為人類行動的基礎在於不安。”

二、馴服不安的復原力,從自我管理開始

馴服不安的基本技巧是“復原力”。

復原力是近期備受矚目的概念,它被定義為“面對逆境、困難或沉重壓力時,自我適應的精神力和心理過程。”書中提到很多種方法,但我對以下兩種比較感興趣,也覺得比較好操作。

正念法:關注並深刻領略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是正念的目的。意識高度集中的狀態稱為“正念之心”。正念相反的心理狀態就是“心不在焉”,注意力散漫,無法專注於一件事。

網上有很多於此相關的文章,最常見的是怎麼提高專注力。我們仔細想想我們的過往,我們掌握某項技能,完成某個工作的時候,幾乎都是在思想高度集中的情況下完成的。我之前寫一篇拖了很久的文章,最後是通過讓自己用番茄鬧鐘進入專注狀態完成的。

之前看到一位老師的朋友圈,她說跟一個朋友見面,兩人都帶了孩子,自己全程不管孩子,孩子想畫畫、想吃東西、想看書都隨他。而朋友會一直打斷孩子,一會兒說到了孩子吃水果的時間,打斷正在玩兒的孩子,把水果端到跟前,一會兒說孩子一個姿勢保持太久,干擾坐姿,搞得孩子最後什麼事都沒有持續很久。那位老師覺得一個好好鍛鍊孩子專注力的機會沒有了,培養專注力會比定點吃水果重要嗎?當時我思考了很久,很受啟發,專注力這個東西跟一個人的成功關係太大了,確實應該注重從小開始培養。

行動法:找到適合自己的排解壓力的方式,類似運動系、音樂系、呼吸系及筆記系,這樣不僅能排解到壓力,消減不安,還能讓腦子恢復清醒,搞清楚不安的原因,並找到解決的方法。

像我是喜歡通過寫東西來發洩不安,有些會發布,有些存到電腦裡,有些寫完過段時間刪掉,就當把過去的負面情緒扔進垃圾桶。每次坐在電腦前聽到自己敲鍵盤的聲音,就覺得好幸福。

三、防禦性悲觀主義讓擔心減量

這裡不得不提到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很多人覺得只有這兩種分類,這兩者很難說哪個好,哪個不好。我們不得不承認兩者都有各自的好,各自的不好,但難免會下意識的覺得悲觀主義讓人有些擔心。不過,書中有個說法很有意思,可以打消不少人的不安,那就是第三種:防禦性悲觀主義者。

有一定數量的人,他們的言行有近於悲觀主義的傾向,卻能取得與樂觀主義者同等甚至更高一籌的卓越成績。諾勒姆博士等人將這種類型的人命名為“防禦性悲觀主義者”。很多人知道自己不是悲觀主義者,而是防禦性悲觀主義者以後,覺得好受一些。以前,這些人在樂觀和悲觀的二選一中,認定“自己是悲觀的”。在得知第三種類型的存在後,終於覺得自己得救了。只要認識到“自己雖然不樂觀,但也並不是悲觀主義者,而是根據情況靈活運動防禦性悲觀主義的類型”,心裡就會一掃而空,陽光普照。

所以不要太早給自己下定義,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把自己的不安轉化為動力,讓事情處理得更加完美無缺。提前把失敗的影響限制在最小的程度,擔心和不安能成為突進到下一個舞臺的原動力。人一旦滿足於現狀,就會停止進步。

四、提升復原力,讓不安成為職業生涯的轉機

前段時間很流行“舒適區”這個說法,就是讓大家不要一直處在讓自己舒服,能遊刃有餘的區域裡,跳出來挑戰自己。看似舒適區很舒服,實則讓人免不了一些不安。會一直這樣嗎?有變故怎麼辦?我還能繼續這樣多久?腦子裡會有一些疑問。如果出現工作和生活一直處於順利、舒服的狀態,也許正是你需要做改變的時候。

我一個之前單位的朋友,本來是一樣的文字記者,後來她也慢慢嘗試自己拍圖片,拍得還挺好。隨著媒體轉型,紙媒也開始向新媒體轉型,我開始在工作群裡看到她拍視頻,拜託剪輯老師幫忙剪,後來她都開始自己剪了。最近看他朋友圈,她已經開始在學習手繪了,讓我忍不住為她點贊。我覺得她永遠走在變化之前,不管是自己興趣也好,想挑戰也好,這種不斷地學習,讓她變成了讓大家都敬佩的多方位記者。

所以看到最後會發現,《復原力》這本書並不是講什麼可憐巴巴地呻吟著努力恢復心情,而是找出自己不安的原因,找出讓自己發洩不安導致的心情落差的方式,並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出解決不安的方式,以此來讓自己往前一步。

人生是我們自己的,活著的質量由我們決定,就算會被外界影響,希望我們都能擁有《復原力》,變成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