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李成梁放弃辽东宽甸六堡,是“因时制宜”还是“献地通虏”?

明朝万历三十四年,辽东总兵李成梁上疏建议放弃万历初年在辽东边境修建的宽甸六堡,并强制执行堡内六万多百姓迁回内地。此举被御史言官扣上了

“弃地啖虏”的帽子,经辽东巡按熊廷弼核查后,称弃地数百里,平白便宜了努尔哈赤部,更上升到此举乃是“献地通虏”。随后有言官对此事大做文章,称李成梁与辽东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情同父子”、“关系暧昧”,实属罪大恶极。尽管李成梁多次上疏为自己辩护,最终仍以罪论处,免职回家。这也是李成梁第二次被弹劾免职,彻底结束了他镇辽三十年的职业生涯。

明朝李成梁放弃辽东宽甸六堡,是“因时制宜”还是“献地通虏”?

事实上,李成梁镇辽30年,战功赫赫,先后荡平蒙古、女真诸多作乱侵边部落,详细可以参考我写过的《 》。这样一位守卫大明边境,兢兢业业30年的将领,又怎么可能与敌人暗通款曲,实属诛心之语。而且李成梁本就是辽东人,生于斯,长于斯,对这里最是了解,宽甸六堡当初就是李成梁在万历二年上疏建议修建的,修建宽甸六堡是出于对边防部署的合理规划,现在的放弃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实在不能仅从领土的得失、土地资源的多寡来衡量。

是以,本文就来分析一下李成梁放弃宽甸六堡的利弊得失。


宽甸六堡的价值

要想了解宽甸六堡对于辽东局势的重要性,得先从其地理位置入手。

大明灭掉蒙古后,为加强边防,修筑明长城,辽东地区的明长城起初只是防御蒙古兀良哈三卫的入侵。正统之后,随着女真族日益壮大,不时骚扰边境,辽东的防御重点不得不转移到女真族各部落,明长城也随之扩建。从正统七年起,直到成化十七年,历经半个世纪,整个辽东长城才大功告成。

辽东长城西起山海关,东抵鸭绿江畔,全长两千零六十四里,将辽东腹地半包裹其中。

明朝李成梁放弃辽东宽甸六堡,是“因时制宜”还是“献地通虏”?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长城并不是大明领土的边界线修筑长城只是因为在大明边备废弛的情况下,加强防御,保卫边境百姓的安全,免受外族的侵扰。

宽甸六堡就位于辽东长城东南角,靠近鸭绿江一端的外围,“斥地二百余里”(如图所示),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丹东市境内和本溪南部。宽甸六堡包括宽奠堡(俗称张其哈喇佃子)、大奠堡、长奠堡、新奠堡、永奠堡、孤山堡。那里是建州女真王杲、王兀堂部落的主要游猎活动区,“其地北界王杲,东邻兀堂”。

明朝李成梁放弃辽东宽甸六堡,是“因时制宜”还是“献地通虏”?

王杲、王兀堂部落都是不安分的,他们日益强大之后,对边境的安宁是极大的威胁。而东部边境一带山多林密,兵力不足,距总兵驻地辽阳又很远,一旦有敌犯境,驻扎在辽阳的兵将不能马上前去应援。“险山地旷兵寡,既分防不周,广宁、辽阳官军又一时策应不及,若任其蚕食,靉阳之东将来当为无人之境矣!”李成梁实地考察之后,建议在边境城墙外修建宽甸六堡,形成一个新的防御工事,增派驻军。

这样做的好处是,

其一,在宽甸地区驻军可以直接深入女真部落的活动腹地,更直接的控制震慑王杲、王兀堂等部落首领,使“兀堂不欲争,王杲又不能争”,有效遏制女真进犯辽东;

其二,宽甸地区土地肥沃,适合屯田,在此驻军,战时可守,闲时可耕,

军队可以自给自足;

其三,在这里开设马市、木市,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可谓一箭三雕!

所以这个建议得到辽东巡抚张学颜的支持,于是从万历初开始兴建六堡直到万历四年修建完成。


既然宽甸六堡兼具军事价值、经济价值,为什么还要放弃宽甸六堡呢?

  • 首先,辽东政局已今非昔比

修建宽甸六堡时,正是张居正锐意改革的时候,一系列整顿吏治,改革税法,整军经武的措施,一改明朝中期吏治败坏,国库空虚的现象,社会经济得以复苏。

《明史·张学颜传》记载:“自正(德)、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

在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辽东地区重新清丈了土地,开垦民田,人口逐渐增加,马市繁荣,辽东经济一片欣欣向荣。

明朝李成梁放弃辽东宽甸六堡,是“因时制宜”还是“献地通虏”?

等到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他所建立的制度都被废除,辽东军屯的兵丁被武官、世家豪族侵占,土地兼并又激烈起来,军屯制被破坏,还有大量兵丁不堪耕战重负纷纷逃亡。

兵丁逃亡使屯田无人耕种,土地荒芜,边境要隘无人守卫。

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三十七年,“辽镇马步官军原额设九万四千六百九十三人,今已实少二万二干人,除见在老弱,其精壮不过二万有奇。”

不仅如此,万历皇帝还派太监高淮在辽东疯狂为自己敛财,天灾伴随着人祸,期间辽东还遭遇了蝗灾,使辽东经济更加萧条。

明朝李成梁放弃辽东宽甸六堡,是“因时制宜”还是“献地通虏”?

军事方面,李成梁第一次被弹劾免职在家的十年,日本侵占朝鲜,明朝应朝鲜所请,出兵援助朝鲜。辽东毗邻朝鲜,是此次援朝抗倭战争的主力。此次援朝,战况也尤为惨烈,李成梁长子李如松任辽东提督,李家军精锐悉数参战,在碧蹄馆之役中被全歼,李如松险些战死。虽说最终大明取得了援朝战争的胜利,但辽东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李如松以平殄在迩,不与他兵分其功。潜率家丁二干人夜至碧蹄馆,遇伏一举歼焉。其家丁李友升者,积劳已至副总兵,只身殿后战殁,如松始得脱” ——《万历野荻编》

是以,当李成梁二度挂帅镇辽时,辽东的局面是缺兵短粮。精锐没有了,原有驻军数量大减,军屯也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一片低迷。

明朝李成梁放弃辽东宽甸六堡,是“因时制宜”还是“献地通虏”?

  • 其次,女真部落实力的崛起

万历初时,建州女真各部落并未统一,李成梁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策,凡是友好归顺的部落,则以礼待之,开始边境贸易,互通有无。凡是骚扰边境的部落,一律严厉打击,李成梁在初镇辽东时就已经把王杲、王兀堂部尽数消灭。扶植彼时实力尚且弱小的努尔哈赤部落,使各部落之间相互制衡。

就在努尔哈赤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落时,李成梁被弹劾罢职。在李成梁归隐在家的十年里,努尔哈赤部迅速崛起,发展壮大。先是收服了长白山鸭绿江各部,紧接着又征缴了扈伦四部、蒙古科尔沁、锡伯、卦勒察三部,势力大涨。万历二十九年,组建八旗军队,成为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明朝李成梁放弃辽东宽甸六堡,是“因时制宜”还是“献地通虏”?

  • 所以,放弃宽甸六堡是将损失最小化

都说原地踏步就意味着落后,更何况是此消彼长的局面。后来辽东的军队“一队官军二十五人,多者不过十四五,少者仅得五七人而已”,建设的防御性城堡“城堡处处空虚,每一大城中,旧有数千百家者,今寥落百十家而已,一大堡之中,旧有百五六十家者,今荒凉七八舍而已”。这样的军事实力,不要说出战,死守都顶不过一刻钟吧。

在万历三大征之后,国库又回到张居正改革之前的空虚水平,辽东如此缺兵少粮,指望国家救济是不可能的。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辽东边境线延展那么长,如果一味的讲究守土,势必分散兵力,一旦敌人来犯,定会防御不住,一溃千里。李成梁在面对这样的局势下,选择放弃宽甸六堡,实际上是后撤边境防御线,将有限的兵力集中起来,更能形成一股合力,抵御外敌入侵。

明朝李成梁放弃辽东宽甸六堡,是“因时制宜”还是“献地通虏”?

至于强迁宽甸地区的居民百姓,也是减少经济损失的考量。尽管失去了大片新开垦的土地,但如果宽甸失守,落入敌人之手,相当于整个六万多百姓的生产力和财富也都拱手让人了。孰多孰少,一目了然。而且迁走百姓,边境贸易也随之撤销,对努尔哈赤部落也是一项损失。

同时,大明边防线的后撤就相当于努尔哈赤战线的拉长,中途又没有村镇补给,如果努尔哈尔没有足够的战争补给,也很难发起持续有效的攻击。

诚然,宽甸六堡的军事价值仍然存在,可是时移世易,需要变通对待。辽东作为大明的东北边境,防御外敌才是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将损失最小化是最合理的选择。


结语

文官不懂边防,一味强调领土的得失,实际上是缺乏对辽东局势和敌我双方实力的整体考量。宽甸六堡的拓建与放弃反映了李成梁对辽东地区边境防御策略的改变。修建宽甸六堡正是辽东边防实力强时,大可伸入敌军居住腹地,驻军屯田,以攻为守,武力震慑外族部落的入侵;放弃宽甸六堡,是辽东边防实力不济,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转攻为守,收缩边防线,把拳头握紧,以便于更有力的出拳。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损失。所以笔者认为,

李成梁非但无过,反而有功。

如果说李成梁为什么不重振旗鼓,恢复当初的繁荣?一是张居正已经不在了,虽说李成梁镇辽30年,对辽东局势了如指掌,可是没有了张居正,没有举国上下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单凭一己之力是无力改变辽东缺兵少粮、吏治腐败、经济萧条的政局环境。其二,李成梁遭弹劾归隐十年后再次出山镇辽,已是75岁高龄,本就推辞再三。人生已至迟暮之年,必然缺少了些悍然进取的精神,加上经历过一次弹劾免职,对官场对万历皇帝多少丧失了些信心。面对辽东局势如此,只能勉力维持。

明朝李成梁放弃辽东宽甸六堡,是“因时制宜”还是“献地通虏”?

由于这次弃地事件,导致李成梁被扣上了“养虎为患”、“献地通虏”等帽子,后半生遭人非议,名声不保。我们不能把努尔哈赤的壮大以及明朝的灭亡都算在一个人的身上,明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只不过有了李成梁,延缓了大明灭亡的速度而已

明朝李成梁放弃辽东宽甸六堡,是“因时制宜”还是“献地通虏”?

关注 ,获取更多历史上有趣的新鲜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