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降官为针,岭南为线:唐代呕心沥血,只为繁荣“海上丝绸之路”


左降官为针,岭南为线:唐代呕心沥血,只为繁荣“海上丝绸之路”

岭南地区

岭南,即五岭之南,而这五岭,则是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自古岭南都被称为百越之地,这里是百越族的主要居住之地。秦朝时期,始皇帝南征百越之后,在此设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以明确对岭南的统治。汉朝时期,南越国更是一度成为了中原王朝的附属藩国。

虽然如此,由于岭南地区崇山峻岭的地貌形式,中原政治的风波很少能够影响到岭南,所谓“山高皇帝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众所周知,自秦汉以来,岭南一直都是中原王朝处置流放之人最为集中的地区,以致到了唐朝,岭南“化外之地”、“瘴疠之乡”等标签仍然是人们对岭南的第一印象。

岭南作为古代国家流放重地,可谓是历史悠久,究其原因,总结下来有三点:

一、岭南地处边远,远离着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

二、岭南地区属于少数民族的聚集之地。

三、这里的自然环境十分地恶劣,尤其是瘴痨是最为严重。

古代皇帝对待犯人为何要大费周章的将之流放到边远地区,而不是直接干脆一刀砍了了事?其实这中间涉及到一种叫流刑的制度。

何为流刑制度?

所谓流刑制度,在尧舜时代就已经出现,《尚书·舜典》记载:“象以典刑,流宥五刑”。意思就是说倘若本族人有犯罪的,本应处以“五刑”,但不忍刑杀,于是将之流于远方,以示宽宥。

秦朝是刑法比较严苛的一个时代,其中流刑被称为“迁”,《睡虎地秦墓竹简》规定:“啬夫不以官为事,以奸为事,论何也?当迁”。将犯罪之人迁徙边地,其家属必须随同前往,而且“终身毋得去迁所”,终身不可以回来。

秦朝刑法严苛,轻微的犯罪都会处以流刑,这一点就不能不提及秦朝繁重的徭役,平民犯法要么服徭役、修长城,要么就是去驻守边疆,这与《睡虎地秦墓竹简》的规定却是背道而驰?很好理解:就是流人的身份,其实主要包括的是犯罪的官员、贵族或者是皇亲国戚。

左降官为针,岭南为线:唐代呕心沥血,只为繁荣“海上丝绸之路”

岭南九郡

到了汉朝,秦制仍然被传承了下来,对于流放之人的处置稍微做了一点调整,就是按罪行的轻重和身份的高低加以区分,有流放到北方的敦煌和朔方等地的,也有安置在岭南,《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凡交址所统,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从中可以看出,汉武帝在岭南设置九郡后,自西汉中后期开始,大逆不道的从犯大多被迁徙到岭南的合浦、日南、九真等地。

而秦汉时期被处以流刑的人多以岭南为主的趋势一直延续到了隋朝,604年,隋文帝的儿子汉王杨谅在并州当总管防御突厥的时候,被突厥打败后,被隋炀帝发配到岭南地区,《隋书》有言:“其所领将帅坐除解者八十余人,皆配防岭表”。根据唐承隋制的原理,这一趋势一直深深影响着唐朝流刑制度的实行。

左降官为针,岭南为线:唐代呕心沥血,只为繁荣“海上丝绸之路”

柳宗元雕像

唐代对前朝流刑制度的继承与改善

熟读唐朝历史的都知道,虽然这个时代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一座巅峰,但是当中不乏发生了许多在朝为官的诗人屡遭贬谪之事,比较著名的就有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张九龄。

而最为巧合的是,这四位满腹才华的诗人均是被贬流放至岭南,其中韩愈被贬至潮州(今广东潮州市),柳宗元被贬至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刘禹锡被贬至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张九龄被贬至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

表面上看这是巧合,实质上这是唐朝流刑制度对前朝的继承使然。

又或者说,唐代的统治集团在下一手棋!

《隋书·刑法志》记载:“流刑三:有一千里、千五百里、二千里”。而唐代的流刑制度又在隋朝的基础上各曾了一千里,即流放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

三千里的距离,从京城长安到岭南的日南郡,绰绰有余。

此外,唐代的法律规定,被贬至为流放之人的妻妾、父辈子孙可以跟随到流放地,并跟随被流放之人在当地编辑户口籍贯,有一定的强制性移民。正如《唐书·狱官令》记载:

“诸流人科断已定,及移乡人,皆不得弃放妻妾。至配所,如有妾作逗留、私还及逃亡者,随即申省”、“若妻、子在远,又无便路,预为追唤,使得同发”。

在继承前朝的流刑制度的同时,唐代还做出了比较重要的一步:推行左降官制度!

所谓左降官,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但能达到“泛滥”之程度,确实是在唐朝。作为贬官的最为严厉的一种形式存在,唐朝的左降官,却有着特殊的含义,不仅由京官贬为外官、任职地点要发生变化,身份还是具有流放性质的重罪犯人,但考虑到左降官之前的身份,被贬后仍然保留官员身份,并可以领取俸禄,日后仍然可以迁转,有的甚至可以出将入相,但前提是没有下旨不能擅自回京。

对于此,唐玄宗曾经一度废除死刑,其死刑均已先杖后流放岭南来代替,《

资治通鉴》就记载:“天宝六载,令销绞、斩条。上慕好生之名,故令应绞斩者重杖流岭南”

左降官为针,岭南为线:唐代呕心沥血,只为繁荣“海上丝绸之路”

张九龄雕像

虽不能说韩愈、柳宗元、张九龄、刘禹锡等人被变为左降官的事情是唐朝统治集团刻意为之,但是皇权威严,法网恢恢,不治罪的话又失礼法。而且依照流刑制度,将其发配到岭南地区合理合法,也是流刑制度与左降官制度相益得彰的最好表现方式,因为唐代统治集团的目标,是岭南。

据史料记载,唐代流放之人,除了岭南之外,还有分布在黔中、剑南、陇西等地,但就流放措施表现出的规律来看:流放到陇西等地的主要都是犯有轻罪的一般百姓,更多是用于西北边境战事较多的防御需要;而流放岭南的大多都是犯有谋反、叛逆或者是官赃等重罪免死减流的官员。

深挖下去,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地域间的差异化,主要是被流放西北地区的一般百姓文化水平程度偏低,不能在文化上同化岭南的野蛮民族。由此可以看出,唐代这种差异化的流放规律,是对岭南地区的极度看重。

根据蝴蝶效应“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一说法,唐代推行左降官制度,大量出现被贬的官员拖家带口流放岭南,必然会形成一种趋势或者潮流:北方家族移民岭南且因此定居岭南!

左降官为针,岭南为线:唐代呕心沥血,只为繁荣“海上丝绸之路”

北方家族移民岭南

北方家族移居岭南后对岭南有何影响?

毫无疑问,北方家族向岭南的移民定居趋势对岭南地区无论是社会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具有翻天覆地的影响力!

1、削弱了岭南洞悉地方豪族势力

秦汉以来,封建统治在中原以及交通要道和郡县治所附近的地区都已经普遍化,但岭南的南越地区由于高岭险阻仍然处于奴隶社会的部族状态,而且各部族首领凭借实力和险阻据地自雄。虽然东晋南朝时期北方“衣冠南渡”的大族人口南迁促进了岭南向封建形态的转变,但是东晋南朝大族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实施的却是适应岭南少数民族的新政策。

《隋书·食货志》记载道:“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诸蛮陬俚洞,沐王化者,各随轻重,收其赕物,以裨国用。又岭外酋帅,因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饶,雄于乡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以收其利。历宋、齐、梁、陈,皆因而不改”。

可见,洞悉地方豪族不仅可以世袭,还占有大量土地、财富和兵甲,势力一日壮大一日。

到隋唐时期,岭南豪族俨然成为了一种盘根错节的强大地方政治势力,威胁着中央王朝封建统治。

而削弱洞悉地方豪族势力的手段之一,就是释放奴婢政令的实施。

而下达这个政令者,就是被贬到柳州的左降官柳宗元。柳宗元在柳州为官期间,柳州曾沿袭一种残酷的女性沦为奴婢的风俗,后来柳宗元实施了一套释放奴婢的“革其乡法”,自此奴婢为债主服役期间以时间算工钱,然后用工钱赎回自由,之后这项政令深受百姓爱戴,并推行到了柳州以外的郡县。

柳宗元治理柳州期间,虽不能彻底消灭洞悉地主豪族,但也是间接削弱了这些豪族势力,为后来唐中央消灭洞悉地主豪族做足了风俗方面的准备。

2、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岭南经济的发展

正所谓,交通是空间发展之首要条件,要致富必先要修路,交通发展是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基础。张九龄开大庾岭路,美其名曰“兹路既开,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原之声教日进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

大庾岭新道成为连通岭南岭北的主要通道后,不仅加快了岭南的开发,北方家族的快速移居岭南更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比如柳宗元给柳州人带来了开凿水井的技术。此外还有大量现成的劳动力,进一步推进了岭南经济的发展。

3、文化传播上,这些北方移居岭南的家族作为中原的代表,在岭南社会文化发展中展露了特殊的重要地位。

比如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教育和鼓励小孩从小读书,从根本上提高了岭南地区的文化素质。

由于岭南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根据史书记载,从唐朝建立到“安史之乱”爆发长达138年中,整个岭南科举进士仅为4人,但从“安史之乱”到唐末共151年间,岭南籍进士却增加到35人。足以证明北方家族移居岭南为岭南地区的社会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左降官为针,岭南为线:唐代呕心沥血,只为繁荣“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迎来繁荣

随着岭南语音和社会风俗的逐渐变化,本土士人的阶层不断成长,地域文化的不断提高,唐朝在岭南统治的不断深化,岭南汉化归唐的工作基本完成,这些都为唐代岭南海疆开发准备了基础。

虽然“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开辟出来,但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

岭南汉化归唐之后,唐朝控制了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终于在唐朝迎来了更大的繁盛和发展时期。

自此,唐朝的海运线路运力提高,不仅加强了唐朝在岭南的陆、海防御体系,更是提高了王朝控驭安南的政治能力,客观上也推动了南海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迎来繁荣的时期,也是给东西方文明友好交往的一个重要通道,唐文化也源源不断地传播到更远的欧洲和非洲。

可以说,汉朝奠定了华夏民族以“汉人”自称的骄傲,而唐朝却也在全世界让华夏“唐人”声誉远扬!

左降官为针,岭南为线:唐代呕心沥血,只为繁荣“海上丝绸之路”

唐·长安城

结语

岭南地区的百越一直以来因其高山险阻,远离中原王朝政治中心,自秦汉到隋唐,虽然每代统治者都想收复岭南,细看下来,也唯有唐代的方式比较稳妥而有效。虽然左降官并非因为针对汉化岭南而准备的唯一制度,但结合前朝的流刑制度,两者相辅相成,以左降官为针,智谋岭南,随后以岭南为线,放眼世界,勾画出了一张属于大唐也属于世界的蓝图。

“海上丝绸之路”在大唐的手中走向繁荣,既是世界了解东方的一种契机,也体现了唐朝作为一个东方大国,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



《睡虎地秦墓竹简》;

《隋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尚书·舜典》;

《唐代环南海开发与地域社会变迁研究》,王承文,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