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著名词赋家东方朔为何屡次进谏都得不到汉武帝赏识呢?

铁男春秋


引言:

破旧的书屋里,一名衣着邋遢的中年人正懒散的坐着,对面,是一群来自各地的饱学之士,正纷纷向他问道:“想当初苏秦张仪等人都是平民出身,身份低微,却可以平步青云,诸侯各国都畏惧他们,而有的人即使有才华却不得重用,只能做个执戟郎中,为什么呢?”听闻此话,中年人不屑一顾,理了理油腻的袖子回答道:“此一时彼一时,当年苏秦张仪可以如此是因为有能够欣赏他们的君主,君主用他们,他们是老虎,君主不用他们,他们就变成了老鼠,如果他们和我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话,他们可能连我这个位置都达不到,更不用说什么平步青云了!”听了这话,诸先生均哑口无言,无法再反驳他了。

《答客难》节选

这个油腻的中年人便是西汉历史上的一大奇才——东方朔!不过,前文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而是东方朔虚构出来的,来自东方朔的著作《答客难》。在这篇文章中,东方朔创造性的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不受重用的痛苦和无奈,文章中“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深刻揭示了封建王朝统治下一大批以东方朔为代表的人才因为无法得到统治者的重用而一生碌碌无为。《答客难》自此也成为千古名篇,班固《答宾戏》,扬雄《解嘲》等皆模仿自此文章。在今天,东方朔往往被看做智慧的化身,甚至称赞其为“智圣”,可这样一个“智圣”却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王朝,尤其是汉朝最伟大的一个皇帝汉武帝手下一直没有得到重用,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皇帝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汉武帝是一个非常渴望人才的皇帝,在他刚刚即位的时候,就面向全国招揽人才。武帝招揽人才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郡国长官向中央政府举荐的形式,另一种则是通过自荐的方式,即自己上书给汉武帝写一封求职信,如果皇帝觉得你写的好,就会任用你。一时间,各地人才蜂拥至京师长安,给汉武帝的求职信也多达上万封,而在这上万封信中,有一封就来自东方朔。

汉武帝刘彻剧照

虽然这种自荐的方式给了寒门子弟机会,但是无条件的求职方式往往竞争更加激烈,就像今天公务员考试中专业不限的岗位人数往往较多。这些信件也是求职者们给汉武帝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东方朔非常清楚,所以,在众多求职者信中大谈治国理念时,东方朔另辟蹊径,来了一段大吹特吹,信中言到自己有孟贲之勇敢,庆忌之敏捷,鲍叔之廉洁,尾生之诚信,可谓文武双全,举世无双,皇帝还不赶紧任用我?这样的一封不走寻常路的求职信在众多千篇一律的信件中显得尤为特殊,也让年轻的汉武帝一下子记住了东方朔,并任命他做了待诏公车,东方朔开启了仕途的头一炮。

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汉书.东方朔传》但是,不得不说东方朔成也求职信,败也求职信,他明白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通过另类的写法得到了汉武的的赏识,但这样的吹牛毕竟不是实打实的本事。同样是以这样的方式入围,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让汉武帝认定董仲舒是个奇才,天人三策也成为汉武帝后来治国的重要理念。相比于董仲舒,东方朔给汉武的的印象更多的是奇葩而非奇才,从一开始东方朔在汉武帝心中的位置就不同,也为他后来仕途生涯的郁郁不得志埋下了伏笔。

二.人才辈出,难以出头

东方朔是幸运的,因为他生在了汉武的的时代,相比于前代皇帝,武帝对人才的招揽和渴求程度都是更强的,这也使得寒门出身的东方朔可以有机会步入仕途。同样的,东方朔也是不幸的,因为他生在了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东方朔是在建元元年通过求职信进入中央,是汉武帝手下比较早的一批人才,可纵观东方朔的职位,最高也不过个1000石的太中大夫,这种中等级别的职位显然是不够看的,因为汉武帝时期的人才实在是太多了,众多人才之下,才华出众的东方朔显得就不那么出众了。

东方朔剧照

武帝一朝,文治武功均开旷古先河,在这些功绩的背后,是武帝和他手下的一批人才共同努力的结果。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确立了统治方向;公孙弘,张汤以儒学解释法律和处理方式,符合汉武帝外儒内法的方针;汲黯刚正不阿,是汉武的的晨钟暮鼓;卫青,霍去病多次打击匈奴,封狼居胥,使汉匈之间的关系彻底逆转。其他如窦婴,田汾,李广,公孙敖,公孙贺等皆当世人才,和这样一大批人才摆在一起,东方朔就没那么重要了。

对于武帝自己也是如此,每一个大臣汉武帝自己都是有一个定位的,他自己也是一个多元化的皇帝,虽然治国总体采用的是外儒内法的方式,但他还是需要儒家的窦婴,道家的汲黯,庄青翟等人来中和这个朝堂。东方朔在汉武帝心中也有一个位置——弄臣!有了那么多各领域的人才,你东方朔就不要再掺和了,发挥你其他的特长,讲几个笑话,变几个戏法,让汉武帝在工作之余放松一下心情就足够了。

三·东方朔自身的问题

东方朔如此有才,却得不到汉武帝的重用,这显得非常矛盾。但矛盾本身就是一个对立关系,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矛盾采取辩证的角度,一分为二的全面看待这一问题。汉武帝没有重用东方朔固然可惜,东方朔自己本身也存在问题。

1.素质问题

汉代以孝治国,所有的皇帝中间都会加上一个孝字,如汉景帝也称孝景皇帝。所以说汉代是一个非常注重礼节和个人素质的朝代。东方朔在这方面的表现就非常一般,他有个怪癖:娶老婆。而且是一年一换,还要求长得漂亮,京城户口。这种行为让当时很多人都看不上东方朔,经常向汉武帝告状,汉武帝虽然对此不以为意,但这毕竟不是什么好习惯,武帝以儒学包装,儒学那一套礼节和素养还是要讲的,东方朔显然不合格。

东方朔结婚怪癖千古难寻

徒用所赐钱帛,取少妇于长安中妇女。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更取妇。所赐钱财尽索之于女子。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
——《史记.滑稽列传》

2.形象问题

东方朔的第二个问题在于他的形象问题,身为官员,尤其是中央的官员,代表的是政府的形象,应该给老百姓树立模范带头作用,所以官员的形象非常重要,可在这方面,东方朔也做得很差。因为智慧过人,汉武帝赏了东方朔不少吃的用的,可东方朔很没吃相,吃完还把剩的肉用上衣包起来带回家,所以东方朔的衣服总是油乎乎的很难看,喝多了还在皇帝的宫殿里撒尿。这样的一个官员形象如果提拔上去了,武帝的脸面也就丢光了。

时诏赐之食于前。饭已,尽怀其余肉持去,衣尽污。数赐缣帛,担揭而去。
——《史记.滑稽列传》

3.建议方式

东方朔很会说话,经常逗得汉武帝哈哈大笑,但这些话大都是在娱乐时间的对话,而对于正事,东方朔却一反常态,显得反而没那么聪明了。东方朔也曾给汉武帝提过多次意见,如汉武帝宠幸男宠董偃问题上,东方朔就站在了对立面,在汉武帝邀请董偃在宫廷吃饭时,东方朔怎么也不让董偃走正门,即使汉武帝出面也不给面子,虽然这件事东方朔做的对,而且也得了武帝的赏赐,可也是打了汉武帝的脸,搞得武帝很没面子。东方朔的建议固然正确,可建议方式的选择上却让汉武帝很难以接受,同样是建议,公孙弘就很顾及汉武帝的面子,而两人的仕途也显示了两人在建议方面的水平如何,高下立判。

董偃事件东方朔让汉武帝很没面子

四·东方朔看透了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代明君,却也是一位暴君,这样矛盾的人格下所塑造出来的就是,武帝有多么的渴望人才,就有多么的喜欢杀人才!武帝一朝五十四年,竟任用了多达13位丞相,仅4人得以善终,其他大多为武帝免职或被杀,其他重臣如张汤,主父偃,朱买臣等也先后身首异处。能够得到武帝赏识固然可以留名青史,却也相当于在刀尖上行走,非常危险!

东方朔是个聪明人,他看透了汉武帝的虚伪,表面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骨子里却是外儒内法,君主专制这一套。与其清醒的做个正常人,倒不如揣个明白装糊涂,反而不失为一种不错的自保方式。


主父偃等名臣皆死在武帝屠刀之下

能在武帝手下干事的都是明白人,公孙弘,张汤看透了汉武帝,选择了曲意逢迎;汲黯也看透了汉武帝,选择了直言相劝;当然,东方朔也看透了汉武帝,他不愿与公孙弘之流同流合污,也没有汲黯这样的好运气(汲黯是唯一一个经常顶撞汉武帝却不受处罚的大臣),所以东方朔选择了另一条路——装糊涂!有的时候,糊涂过日子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五·未选择的路

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一首非常出名的诗篇《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站在一条路前极目远眺,直到他蜿蜒拐进远处的丛林,而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人的一生对人生道路的选择非常重要,有无数条路在十字路口等待着我们,可一旦选择就很难回头。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对于东方朔而言也是如此,他才华横溢却得不到重用,所以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选择做一个真正的隐士,把朝堂作为隐藏的地点,用自己的才华来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今天,我们看到了东方朔那封奇葩的求职信,那篇搞笑的检讨书,想到了他邋遢可笑,玩世不恭的形象,这不也是他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吗?这就是东方朔选择的路。

可当东方朔一个人时,他也为自己当初所未选择的路感到可惜,可惜自己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生逢明君却郁郁不得志,只能以夜深人静时,写下一篇《答客难》聊以自表罢了。这条未选择的路,却也成为东方朔一生最大的遗憾!

结语: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首一千年后辛弃疾写的词放在东方朔身上也非常合适。东方朔生逢其时又生不逢时,个中滋味,又有几人可以懂得?


相城历史小学生


东方朔是个人才,是一个很厉害的角色。从一出场就可看出来,当时汉武帝喜欢重用有本事的人,东方朔便自我吹嘘,因此受到汉武帝的任用。

东方朔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十三岁开始读书,经过三年的刻苦,读的书籍已经够用;在十五岁时学习击剑;十六岁学《诗》《书》;阅读量达到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又开始学习兵法和做战常识,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

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总共四十四万字。我钦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这样的人,应该能够做天子的大臣吧!”

从这里可以看出,东方朔的确自命不凡。开场白中表明自己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但仅仅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其中并没有涉及治理国家,实在是一个另类。

东方朔是个人才,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物,当一起被皇帝接见的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大受重用时,东方朔还是个小小的“公车待诏”,类似于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期初次任职的小官。

因为吃不饱、力不足,所以东方朔开始自己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待遇:有一次,东方朔看到几个养马的侏儒,便故意吓唬他们:“皇帝说你们这些人既不能种田,又不能打仗,更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华,对国家毫无益处,因此打算杀掉你们。你们还不赶紧去向皇帝求情!”

侏儒们听后大为惶恐,哭着向汉武帝求饶。汉武帝问明原委,即召来东方朔责问。东方朔终于有了一个直接面对皇帝的机会。他风趣地说:“我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侏儒身高三尺,我身高九尺,然而我与侏儒所赚奉禄却一样多,总不能撑死他们而饿死小臣吧!圣上如果不愿意重用我,就干脆放我回家,我不愿再白白耗费京城的粮食。”

汉武帝听后捧腹大笑,于是命令他在金马门待诏。这就是“长安索米”的故事。

东方朔很聪明,汉武帝有次把壁虎藏了起来,让大臣去猜,没人猜中。东方朔说:“我认为说它是龙却无角,说它是蛇又有足,肢肢而行脉脉而视,善于爬墙,这东西不是壁虎就是蜥蜴。”于是汉武帝赐给东方朔十匹帛。

汉武帝一直拿东方朔当倡优之类的小人物,其实东方朔很有政治见解。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为了田猎游乐,拟划出关中方圆百里的良田,建造规模宏大的林苑。朝中众臣大多迎合帝意,表示赞同,东方朔却据理力谏:“听说谦虚谨慎,天将降福,骄傲奢侈,天将降灾。现在圣上嫌宫殿不高大,苑林不宽广,要建上林苑。

试想,关中一带,土地肥美,物产丰饶,国家赖以太平,小民赖以富足,划地为苑,将上乏国家,下亏小民;为建造虎鹿乐园而毁人坟墓,拆人房屋,将使小民无家可归,伤心流泪,怨恨朝庭。昔殷纣王建九市而诸侯叛乱,楚灵王造章华台而楚民离心,秦始皇修阿房宫而天下大乱。前事之鉴,不可不察。”

汉武帝虽不愿停修上林苑,但对东方朔表现出的胆识和忠诚十分欣赏,下诏赐给黄金百斤,并授予太中大夫给事中的官衔。

东方朔虽然很聪明,有时也很固执,比如看到不法行为。汉武帝的妹妹隆虑公主老来得子,封昭平君,深得武帝宠爱,但他却骄横不法,酒后杀人,廷尉不敢依法治罪,特向武帝请示。武帝碍于法律,不好明令赦免。于是假意哭泣,想暗示廷尉免罪。左右大臣都看出了皇帝的用意,纷纷为昭平君求情,独东方朔故作糊涂,向汉武帝祝颂说:“圣王执政,哭赏不避仇敌,诛杀不择骨肉。今圣上严明,天下幸甚!”此举使汉武帝难徇私情,不得不忍痛依法惩处了昭平君。

可惜了东方朔,尽管有盖世之才,可惜得不到汉武帝的重用。其实,对于东方朔的聪明,汉武帝并不怕,怕的就是东方朔始终一副不能老成持重的样子。此外,东方朔也太嫉恶如仇了,居然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专爱独断专行的汉武帝肯定是有想法的。




小老鼠的救赎


跟不上领导的步伐

东方朔有才干不假,但并非有才干就一定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其实东方朔也不叫得不到汉武帝的赏识,至少他还是在汉武帝面前能说上话的,也算是被看重,最多叫做不得到汉武帝重用而已。

为何东方朔得不到汉武帝重用,原因很简单,他跟不上领导的步伐,汉武帝要重用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必然在思想才能上,与汉武帝的目标贴合,也就是所谓的志同道合。

看看汉武帝时代的名臣:

汉武帝要征讨匈奴,于是有了卫青、霍去病的横空出世;

打仗需要钱,于是出来一个桑弘羊;

打仗需要帮手,于是有了张骞;

打仗不需要杂音,于是董仲舒出现了;

汉武帝,一辈子最大的贡献,就是对外的武功,而他这个时代的名臣,实际上都是在各方面能为他征战有帮助的,无疑东方朔没表现出这方面的特质,没表现出他能帮助汉武帝开疆拓土的能力。


叶飘刀


肉食者谋之,又何谏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