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春秋左傳》裡黃泉見母的故事嗎?你怎麼看?

忍無聲


“黃泉見母”,相信很多朋友知道,即便不知道,馬上百度一下也就知道了,所以說網絡信息時代,不怕不知道,就怕不上網啊。

前面有15個朋友回答這個問題,都能夠講出故事緣由,還有朋友把孔子寫《春秋》措辭用字也講出來了,真的很棒,值得學習。我給朋友們換一個角度來分享一下。

不管鄭伯也好、莊公也好,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物?

一、國人暴動和周厲王專利

西周自武王君臨天下,十傳到周厲王,周厲王好利,把原來公有的山林川澤霸為己有,不許人民樵採漁獵,觸犯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最終導致了史上有名的“國人暴動”。

(圖片源於網絡截圖)
歷王被推翻以後,西周進入長達14年的共伯和干政,到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繼位,為西周第十一王,在位46年傳位於第十二王---即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滅亡的周幽王。

第十王周厲王有一個幼子,在宣王執政以後被封桓公,食於鄭地(陝西省華縣)。

二、鄭武公建立新鄭傳位鄭莊公

鄭桓公受封以後,把鄭地治理得很好,得人民擁護。由於周幽王荒淫無道,王室禍亂。鄭桓公聽從周太史伯勸告,把封國的人民東遷到今河南新鄭附近。周幽王寵幸褒姒,烽火戲諸侯,引發戰亂,在保護戰中,鄭桓公被犬戎殺死,他的兒子鄭武公就建立了新的鄭國。

鄭國所在之地,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是中原地區中心區,有利於農業和工商業發展,這個後起 的小國家很快就強大起來。

因為保護天子有功,又在洛邑近鄰,幾乎是可以做到帶天子旋諸侯。可是鄭武公的兒子寤生出生時因為難產,王后武姜受到驚嚇,不喜歡。就又生了老二,名字叫“段”。至於後面的故事,“克段於鄢”和“掘地見母”已經有15人講過了,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圖片源自網絡)

三、春秋小霸鄭莊公

鄭莊公克段於鄢和黃泉見母兩件事,反映了西周宗法統治秩序的動搖。作為姬姓國君的鄭伯,居然出兵打自己的弟弟,軟禁自己的生母。這不就是反對周公禮數麼?可是當時的人們沒有覺得不正常,也沒有人責難鄭莊公。

除此之外,鄭莊公在中原稱霸影響了周王室的威信。發生了“周鄭交質“和”鄭伯射王中肩”事件。已經是不論宗法和尊卑了,所以後來發生的諸侯之間爭奪王位,爭奪霸主以及吞併等等,自然而然就發生了。

四、黃泉何意在陰陽

黃泉有三種:其一,黃泉路上無老少,黃泉的意思是陰陽兩世。其二、荀子《勸學》“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黃泉的意思是地下水。其三,風水中有黃泉水,謂之乙丙須防巽水先,丁庚坤向是黃泉,甲癸向中休見艮,辛壬水路怕當乾。是講開門防水不能犯黃泉。

通過這故事,對於瞭解歷史很有作用。鄭莊公事件是春秋開端,春秋就是仁義。孔子寫春秋就是寫仁義。因為這件事不仁義,所以說“鄭伯克段於鄢”。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參考資料:中國簡史)


南山易人易學


很高興能在頭條看到關於《春秋左傳》的問題,遂不請自來了,由於整個研究生階段我都是研究《春秋左傳》的,所以忍不住想來回答一下,算是學以致用吧。

題主所說“黃泉見母”是說的“隱公元年”之事,具體是指鄭莊公與其母親武姜之間的事,由於武姜偏愛莊公之弟共叔段,而莊公也一步步將計就計促使共叔段走向謀反之絕路,隨後逃亡到共國。同時,莊公還對姜氏發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而後莊公與潁考叔共餐時,見潁考叔對其母之孝,深受感動,對潁考叔講述了自己的苦惱。潁考叔遂為其出了一計:“闕地及泉,隧而相見。”......於是便有了所謂“黃泉見母”。

對於這件事,我認為武姜偏愛共叔段雖說可以理解卻也是不妥的,正如我們現代社會都還是會有很多偏心的父母一樣,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同時,莊公“將計就計”與自己的母親和弟弟“玩弄心機”也是極其不應該的。畢竟,為人子,盡孝是本分;為人兄,更是有管教弟弟之職責。

正如君子所評:“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在整個事件之中,弟弟沒有盡到弟弟的本分,哥哥沒有盡到哥哥的職責,兄弟二人如同二囯之君,這都是極其欠妥的。

而最後,既然已經是與母親積累多年的“恩怨”了,在隧道相見之後很快又“遂為母子如初”其實是有點耐人尋味的,“如初”,所謂“初”,母子之初似乎也並不是那麼好......

不過此文意在突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文化”,是潁考叔對其母親的“孝”感化了莊公。“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yi)及莊公。'"所以,重點還是突出這種“孝道”吧。

以上僅個人拙見,歡迎批評指正。


木子小又又


前言

父母偏心,自古有之。有些子女無論多麼努力,永遠得不到父母的認可。無論你做了什麼,做到了什麼程度,父母毫不在意。有些子女什麼也不需要做,就可以得到父母全部的愛,就算想殘害兄弟,父母也會支持。

第一,黃泉見母就是個母親偏心弟弟,夥同弟弟意圖謀反篡位,然後被哥哥發現囚禁了母親。後來哥哥又後悔,掘地道見母親的故事。

第二,春秋時期,鄭莊公之母武姜由於生莊公時難產,所以對莊公非常厭惡。武姜非常喜歡莊公的弟弟段,莊公繼位以後,母親和弟弟段密謀造反篡位。莊公知曉後,對母親武姜非常痛恨,把她囚禁在城穎,並且發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沒過多久,莊公開始後悔,又不好違背誓言。這時有人獻策,讓莊公挖一條地道,然後把地道取名為“黃泉”,這樣就可以從地道里去見母親了。

結語:永遠不要在盛怒的時候做決定。如果莊公不是在氣頭上,肯定不會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的氣話。日後也不會為了見母親大費周折。莊公為了見母親,修過“望母臺”,掘過地道。有些錯誤已經犯了,就算追悔莫及也無濟於事,還不如靜下心來找補救辦法。要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最愛三秋葉


知道《春秋左傳》裡黃泉見母的故事嗎?

答:我只能說看過(四書五經對照本里有)。《左傳》本是魯國史官左丘明記錄歷史的書,孔子厄困作春秋。是說孔子在被圍困的情況下,還不忘研究民生,關心天下大事,註釋了這本《左傳》,公正解說疑難問題,闡明獨到見解。是為《春秋左傳》之作。可見其勇敢堅定,難能可貴。

我也記得不多,懂得不多,我是在一個特殊的環境裡特意帶了這些書的,(也是命運的安排,因為養一種名貴的魚,在一江上困鬥了三年)。這本書印象最深的就是《春秋左傳》開篇裡面就記載鄭莊公與母親,兄弟的悲催故事,也就是黃泉見母的經過。使我驚奇,使我有點喜歡看下去了。

鄭莊公在憂患中坐上君位,他的母親在生他時,難產,差點痛昏死了!腳先生出來,受了驚恐,驚嚇。覺得他是不祥生的逆子,而且怪異。取名寤生,所以一直不喜歡他,偏愛長得得她喜愛的二兒子公子段。並且想要公子段當繼位人,被莊公的父親鄭武公生前拒絕了。後來,大臣們為了國家安定,立長不立幼,(長君懂人事)讓他坐上了君位。大臣們的擁戴,太后也沒辦法。

十四多的鄭莊公,深知母后喜歡寵愛公子段,(這就是現代所說的一娘所生,偏愛有所不同)。也只能讓著他。儘量滿足。先是母后幫公子段謀求一個易守難攻的軍事制地,被莊公說虢公在那遇難,不吉祥推脫過去了,母后又替公子段謀求京邑(滎陽)之地。大臣祭仲知道了,勸阻莊公說:太后寵壞公子段沒完沒了要制止,莊公說:太后的要求沒有辦法!公子段越來越放縱,超越禮制,(級別)。軍隊,衛士不但超編,擴充稱大。在京城轄區還敢建城中城,並且不但擴大加高。國君手下大臣,士民看不下去,要求國君打擊。士臣祭仲說:再不管就成禍了,就象野草漫延除也除不淨了!深感擔憂,莊公終於開口了:多行不義,必自斃!等著瞧吧?祭仲明白了莊公的意思,暗中安排,不再說什麼了。公子段在邊境又控制了兩大片地方,同京邑連在一塊勢力更大了。莊公的叔父公子呂急了趕來說,再不管京邑的百姓就要立公子段為君了,如這樣,那我只好去服侍他了!莊公沉著地安慰了叔父公子呂。之後假借去周天子那裡去執政的機會設好了計:莊公的人暗中抓獲了信使,知道母親,暗中跟公子段串通作內應,要在途中殺掉國君,奪國家的君位。莊公說:是時候了!軍隊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京邑等地臣民百姓也背離了公子段!莊公立即派二百輛戰車給公子呂,發動軍隊,在大臣,士民的幫助下,在鄢這個地方,終於剷除了叛亂,公子段逃到了原來共國這個地方(輝縣)。最後自殺了。史稱鄭伯克共叔段於鄢(沒有用兄弟相稱)。

莊公因此憤恨母親,併發誓不到黃泉不相見!將她囚禁在冷宮。後因天冷就囚禁在頴地地宮中。

國家逐漸太平了,百姓的日子也好過了,可國君總覺得不快活,缺了什麼,有大臣知道國君的心思,就建議說:見見太后吧?國君想起過去,很生氣:她為什麼那樣對待我,我是她的親兒子,長子啊!不想見!又過了一段時間,國君還是痛苦不堪!大臣們見狀著急了,力勸放太后出來相見。國君後悔自責自己,不能制止母親,弟弟的犯罪,嘆息地說:怎麼見,發過誓的,怎麼向國人交待?除非黃泉土裡相見了。

莊公一次宴請頴地長官穎考叔,賜食羊腿等美食,穎考叔就把好吃的肉食打包塞在袖子裡,莊公見了就問,穎叔考說,家裡過去窮,母親從沒吃過國君賜給的好肉食,想帶回去讓母親嚐嚐。莊公聽了感傷地說:大家都有個好母親可孝敬,可我沒有!頴叔考聽了問其故,莊公說了苦衷。聽了這話,穎叔考幫莊公想了一個好辦法,挖一條地道看到黃泥水就行了!直達太后的地官。就這樣辦!最後讓莊公與太后相見了。母子抱頭痛哭,哀憐後,非常高興,各自唱了一首歌,出了地宮(土牢)。自此,母子相愛與平民無異,國家更太平,鄭莊公還成了所謂主持公道的春秋小霸主。

孔夫子對這段真實歷史持諷制批評的態度,寫:鄭伯克段於鄢。沒有作兄弟倆記載,是說他不算一個仁愛孝道的哥哥。象兩個敵國在相殘!從歷史的一些文中片段可知,鄭莊公早年雖有不幸,也有普通人渴望母愛的良心發現。但他也是一個陰險狠毒的奸雄。他本可以制止母親武姜,弟弟段的犯罪,他沒有,而是縱容讓他們走向毀滅!其心也是毒了。通過對莊公的描寫,使我們看到了其中的虛偽。讚揚了窮人出身的穎考叔真正的仁愛孝道。








忍無聲


我是故事領域創作者,文字玩家文武公,很高興回答關於《春秋左傳》“黃泉見母”故事的問題。

“黃泉見母”的故事出自《左傳.隱公元年》,講的是一個發生在春秋時期鄭國的故事,又名“掘地見母”,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鄭國鄭武公娶妻姜氏,二人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寤生,小兒子叫段。

因為段生得才貌出眾,所以姜氏很偏愛他,希望鄭武公可以立段為太子,可是一直未能如願,於是姜氏一直懷恨在心。

鄭武公去世後,寤生繼承王位,就是鄭莊公。姜氏多次向莊公提出非分無理的要求,莊公礙於母親情面,都一一滿足了她。

但即使是這樣,姜氏仍然毫不滿足,居然煽動二兒子段篡位。但後來被莊公識破,段也自刎而死了。

莊公盛怒之下把母親姜氏從京城趕到了穎地,還發誓說:不到黃泉永不相見。

可是事後他也是非常後悔,畢竟姜氏是他的親生母親。

當時穎地的官員叫穎考叔,為人正直無私,一向有孝順友愛的美譽。

他見莊公把母親安置在這裡,便對人說:母親雖然不像母親,但兒子卻不能不像兒子。於是他抓了幾隻小鳥來見莊公。

莊公問:這是什麼鳥?

穎考叔說:這種鳥叫號鳥,最不孝道,母親把它養大,但他長大後反過來卻要啄食母親,所以抓來準備吃掉它。

莊公聽後啞然無語。

時值膳房送來一隻蒸羊,莊公割下一條羊腿給考叔,考叔卻將羊肉撕下放於袖中。

莊公不解便詢問原由。

考叔說:我家母親因家中貧困,從不曾吃過如此美味,我要拿回家給母親食用。

莊公聽後更覺悽然。

考叔知道已經說動了莊公,卻因為有“不到黃泉不相見”的誓言所阻,於是獻計,挖掘地下,直到泉水湧出時,建一地下室,然後把母親接過去居住

最終,莊公與自己母親也算是團聚了。

以上就是“黃泉見母”的故事,筆者認為其中表達了一明一暗兩層的道理。

明線:母親就算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兒子永遠得做好兒子的孝道,這是不容置疑的。

暗線:莊公作為一代君王,言出必行,不違誓言,也算是給天下做了個表率。但面對母子親情,他也表現出了孝子高德的一面,這“嚴王孝子”的兩面性為他贏得了百姓的愛戴。

以上為關於“黃泉見母”故事的個人觀點,分享故事,品味生活,感謝閱讀。





文字玩家文武公


很高興看到你這個問題,“黃泉見母”講述的是鄭國公“不及黃泉不見母”的故事,是《左傳》裡一篇關於中國孝道文化的典型代表作。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事情起因

鄭國第三任國君鄭莊公,是鄭武公的嫡長子;因其生母武姜在生他時難產,所以母親對鄭莊公頗為不喜,反而更加寵愛自己的小兒子共叔段,也就是莊公的弟弟。

鄭莊公

鄭武公去世後,莊公順理成章成為鄭國接班人;但母親還是對共叔段十分寵愛,最終使得共叔段野心日益膨脹,於是母子倆走上了裡應外合的叛亂之路。

這一切都是莊公計劃之內,他對弟弟和母親的忍讓,就是希望撒一張大網,讓其弟弟和母親落入其中,然後一次性解決兄弟間的爭奪;最後莊公逼死弟弟共叔段,軟禁其生母,併發下重誓:不及黃泉不相見。

轉機人物

接下來介紹的人物,此人雖然在《左傳》描述不多,但在這裡的角色卻是尤為關鍵。因為就是此人化解了鄭莊公的“不及黃泉不見母”的毒誓,一解莊公思母之情。

這人就是鄭國大夫潁考叔,作為官場老油條,潁考叔太瞭解自己頂頭上司的心裡;

  • 莊公見母“兩難”心裡

鄭莊公雖然因為弟弟的叛亂怨恨母親,但他只是軟禁,並未加害;至於當時發下的毒誓,只是一時激憤,不就莊公就表示出悔悟之心。

《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上說:“已悔,思母”。

但作為一國之君,一諾千金、信守諾言可是立國之本;所以擺在莊公面前的,就是一個“兩難”局面:既相見母親,又不想違背自己的誓言。

大隧之中,與母相見

鄭莊公是一個剛愎、不聽直諫的君主;潁考叔很清楚他的脾氣,所以在獻策時,並不打算直奔主題,勸莊公放下“誓言”,以母、孝為大,拋開恩怨母子和好;而是通過另一條道路:曲諫。

有一次,莊公宴請潁考叔時,潁考叔捨不得吃肉,悄悄的把肉藏在衣袖裡;莊公發現並問他怎麼回事,潁考叔回答說是留給母親吃。

潁考叔想借此引出莊公的思母之心,果然,莊公發出感慨:“我甚思母,惡負盟,奈何?”莊公終於把自己思念母親但又擔憂違背誓言的心情表露出來。

面對莊公的“兩難”,潁考叔自然是有備而來;他提出“掘地及泉,隧而相見”的方法輕而易舉化解莊公為難的境地。

最後,莊公與母親於大隧之中相見,其樂融融。

【總結】鄭莊公能得以母子相見,得益於潁考叔善於領會領導的心裡,而且瞭解人物的性格,最終採取適合的進諫方式,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


掘地見母


五枚師太


《左轉》中確實有這個故事,故事的整體叫做“鄭伯克段於鄢[yān]”。這是《左轉》中非常著名的一篇。

在進入正題之前,先說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故事在我們村人盡皆知。故事來自於我老家的鄰居,為了稱呼方便,我就把他稱為秦大爺吧。

秦大爺如今年近六十,有弟兄六個,他是老大。但是,秦大爺的母親秦老太太(現在就她一人尚在,秦老太翁早已仙遊了),卻不知道因為啥,非常不喜歡秦大爺。打個比方,她有十塊錢,便分成5份,六個兒子,只給五個人,就是不給秦大爺。

曾經有一次過年,不知道因為什麼事,差點和秦大爺打起來,鬧得很多人都去勸。後來傳起來,我們才知道:原來是秦老太太,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在城裡的房子留著也沒什麼用,畢竟房子只有一套,而兒子卻好幾個,不知道分給誰。於是就揹著秦大爺,在年底的時候,和她另外五個兒子把城裡的房子賣了,賣完後,兄弟五個把錢一分,從頭到尾,沒提秦大爺的事。

可是他們卻又商量著,秦老太太年紀大了,弟兄六個輪流著伺候吧,一人一個月。

秦大爺是老大,第一個月秦老太太就跑到他家了。秦大爺一臉懵,賣房子的事還是後來聽別人說起來的,於是心裡不高興了。賣房子的錢我一分沒見到,現在給你養老了,倒是想起我來了。

於是,秦大爺說啥不同意一人一月這事。秦老太太就開始撒潑,說秦大爺不孝順,養育之恩被狗吃了……三言兩語,雙方越說越生氣,差點打了起來……

其實,我鄰居這個事,和《左轉》中的“黃泉見母”這個故事類似,歸其根本,都是“偏愛”兩個字引起的。

一、慈母縱子亂

《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是由鄭莊公、共叔段和他們的母親武姜三個人共同演繹的。

鄭莊公和共叔段,都是武姜的兒子,但是,這兩個兒子的待遇,在武姜那裡,卻截然不同。鄭莊公因為出生的時候是難產,著實讓武姜遭了回罪,所以武姜對這個大兒子,處處透著厭惡,連名字都起的很草率,透著厭惡之情,叫“寤生”,便是腳先出來的,難產。

等到小兒子共叔段出生後,武姜把所有的“慈愛”都給了這個小兒子,她先是爭取讓小兒子當儲君,但是失敗了。而等到鄭莊公當上國君後,她又開始給小兒子共叔段爭取各種“越界”的利益,比如封地、俸祿等等,鄭莊公似乎是顧全親情,幾乎都答應了。

到了後來,共叔段仗著母親的寵愛,越來越無法無天,居然要密謀叛亂謀反,並和母親武姜共同商量,武姜便答應做內應,要一起把那個討厭的大兒子拉下來。

叛亂如期舉行,但是,鄭莊公不是個好惹的人,他隱忍不發,只不過是想找到機會,一舉搞定這個被寵壞了的弟弟,之前對他的一再忍讓,都是驕兵之策。

所以,鄭莊公三下五除二,便把這個弟弟共叔段的叛亂給壓滅了,而且對母親武姜做內應的事,更是耿耿於懷,於是將母親武姜囚禁了起來,發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當然,鄭莊公一時氣憤不過,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和誓言,後來似乎是後悔了,但其實我覺得,鄭莊公或許是因為聽到了某些輿論,說自己不孝順,為了統治,所以才“後悔”的。鄭莊公一有後悔之意,便有臣子來獻策:讓他在地下挖了地道,在地道里相見,不就是“黃泉”了嗎?

據說鄭莊公和母親武姜相見後,母子兩人抱頭痛哭,上演一番令人感動的母子親情,兩人也“和好如初”。但這個眼淚是真的嗎?兩人真的能和好如初嗎?怕是未必。

《左轉》中評價這段歷史,用了“鄭伯克段於鄢”這個六個字。意思是說,共叔段作為弟弟,做了不該做的事,故不言弟;鄭莊公對弟弟失了教育的責任,所以不言兄,而只是稱為鄭伯。

二、我之看法:偏愛和溺愛,都是一劑毒藥

歷史上,許多人都評價過這個故事。但無論如何評價,對於武姜,都是持批評態度的,這一點,我是非常認可的。

要知道,春秋戰國時代,嫡長子繼承製是普遍現象,是國家穩定的前提和基礎,但是武姜作為母親,卻假裝看不到這一點,一味放縱自己的偏愛感情,最終導致了骨肉相殘的悲劇。

這是非常值得人們引以為鑑的事情。

在現代社會中,自然不會出現“骨肉相殘”這麼嚴重的事情,但是,因為偏愛,導致打官司、上法庭的事情,也屢見不鮮,尤其是子女比較多的家庭。這樣的事,不僅讓人大跌眼鏡,而且很傷一家人的感情,最後鬧得親人如仇人一樣,實在得不償失。

父母愛孩子,本是人之天性,但是,對於某一方的過分偏愛,卻是非常不可取的。“黃泉見母”這件事便是最早的前車之鑑,而我鄰居那件事,也同樣令人唏噓。

當然,現在家庭中,很多隻有一個孩子,偏愛不再有,但溺愛又來了(其實偏愛不就是一種溺愛嗎),因為父母溺愛,導致孩子最終走上“歪路”的事例,更是多如牛毛。所以,驕縱孩子的父母,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呢?

過分溺愛孩子的父母,初衷只是想給孩子更多的好處,殊不知,這恰巧成了害他們的毒藥。

韓非曾說:“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古往今來,那麼多警示,為什麼總有人不當回事呢!


讀書分享與推薦


出處是《左傳》:鄭莊公的父親是鄭武公,娶姜氏為妻,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寤生,二兒子叫段。因為段長得一表人才,姜氏便偏愛他,希望鄭武公立段為太子,可是為能如願,姜氏一直壞恨在心。等武公去世後,寤生繼承王位,號鄭莊公。姜氏多次向莊公提出無理要求,莊公礙於母親情面,都滿足了她。但是姜氏毫不知足,居然煽動次子段篡位。但後來被莊公識破,段自刎而死,莊公大怒之下把母親從京城趕到穎地,還發誓說:不到黃泉不相見。可是他事後非常後悔,畢竟姜氏是他的生母。

當時穎地的官員叫穎考叔,為人正直無私,一向有孝順愛友的美譽。他見莊公把母親安置這裡,便對人說:母親雖然不象母親,但兒子卻不能不象兒子。於是抓了幾隻小鳥來見莊公。莊公問:這是什麼鳥?穎考叔說:這種鳥叫號鳥,最不孝道,母親把它養大,但他長大後反過來卻啄食母親,所以抓來準備吃掉它。莊公聽後啞然無語。

時值膳房送來一隻蒸羊,莊公割下一條羊腿給考叔,考叔卻將羊肉撕下放於袖中。莊公不解。考叔說:我家母親因家中貧困,從不曾吃過如此美味,我要拿回家給母親食用。莊公不覺悽然。考叔知道已經說動了莊公,卻因為有“不到黃泉不相見”的誓言所阻,於是獻計,挖掘地下,直到泉水湧出時,建一地下室,然後把母親接來居住。最後終於使莊公母子團聚。


今古雜壇


一切事皆人事,禍皆人禍,福亦皆人福。

做母親的偏心導致了兩個兒子之間的爭端,這是人禍。

母子最後能在“黃泉”相見,這是人福。

之所以會成為人禍或人福,都是人對自己心願的過分執著。

心願有好有壞,不過從自己的角度都是好且正確的心願。

總會有那麼一些人不顧大局,不管他人,只管自己心願得成,哪怕一分的利需要十倍百倍他人或集體的害還獲得,也竟取不猶。

如果這些人能適當的管理下自己的心願或者考慮下大局或他人感受,那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作為管理者,管理好這些人是很重要的。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有些很小的小心思,或可能成為崩潰大廈的原因。

感謝那些為大局著想,為他人考慮,而心甘情願、主動犧牲自己心願的人。

準確判斷心願是否應該堅持挺難的,所以不要責難那些堅持自己心願的人。因為有些看似為了顧全大局,考慮他人而放棄的心願,有可能是值得堅持的心願。

另外,能堅持自己心願,需要大毅力,大勇氣!


叫蘇格拉底的豬


這個典故太熟悉了。

是春秋時期鄭莊公寤生和他母親武姜的故事。

傳說鄭莊公母親武姜在分娩的那天晚上做了一夜不可名狀的噩夢,汗津津睜開眼睛來,發現臥榻上已經多了血肉模糊的一團。

關於這件不同尋常的事,《左傳》是這樣記載:“莊公寤生。”

一種意見認為,寤乃是寐寤之意,所謂寤生,顧名思義,也就是夢中出生;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寤乃是“牾”的假借字,寤生即是牾生,意思是生育的時候,嬰兒的足先出,即世人俗稱的逆產。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管如何理解,總之,這孩子的出生與眾不同,以至於他的母親大受驚嚇,因而對他產生了厭惡,卻是眾所周知,沒有任何意見分歧的。然而在武姜心中,那天晚上噩夢的陰影似乎一直揮之不去,等到鄭武公掘突和武姜夫妻倆和朝中幾位重臣商量著給孩子取名的時候,武姜半是自言自語,半是說給掘突聽:“就叫寤生吧。”

春秋時期的人們,取名字不像後世那般講究,既不看生辰八字,也不求富貴吉利,有的人為了紀念自己的戰功,甚至以被自己斬首的敵將的名字給兒子命名。聽到武姜這麼說,掘突僅僅是略為考慮了一下,便表示同意。

於是,寤生這個名字便被一本正經地寫入家譜,告知列祖列宗,成為鄭國的世子(國君的繼承人,又被稱為大子或太子)的名字了。

數年之後,寤生的同胞弟弟段誕生。生孩子是件技術活,一回生二回熟,這一次,武姜的生產很順利。

段出生後不久,掘突就將共(地名)封給段作為封地。因此,段又被人們叫做共叔段。

寤生沒有封地。作為世子,他將繼承整個鄭國,所以沒有必要分封領地。

宮裡的人很容易看出,武姜對兩個兒子的態度截然不同。對於大兒子寤生,她始終帶有一種固執的厭惡;而對於小兒子段,她則體現出一種超出尋常的母愛,說是溺愛也毫不過分。

自古以來,母親寵愛小兒子,乃是人之常情。平頭老百姓家如此,公卿士大夫家也是如此。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大概是因為大兒子有權繼承家業,而小兒子相對只能分得最少的一份,做母親的因此想用更多的愛心來平衡一下這種地位的不平等吧。

雖然是人之常情,但是像武姜這樣厚此薄彼,還真少見。宮裡的人只能推測,這一切,都是因為那天晚上那個噩夢引起的。

對大兒子強烈的厭惡感,不但使她將全部愛心傾注在小兒子段的身上,她甚至開始考慮置換兩個兒子的身份。

憑心而論,段確實長得比寤生討人喜歡,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對比也越來越強烈。寤生敦敦實實,一副木頭木腦的樣子,在父母面前總是唯唯諾諾,生怕說錯一句話;而段玉樹臨風,風度翩翩,妙語連珠,時常發表一些驚人的見解,連掘突都不得不點頭讚賞。

除了相貌英俊,才思敏捷,段的武勇在當時也是盡人皆知的。流傳下來的《詩經·鄭風》中,有一首名為《大叔于田》的詩歌,記錄了當年共叔段狩獵的颯爽英姿,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叔于田,乘乘馬。執轡如組,兩驂(cān)如舞。叔在藪,火烈具舉。襢(tán)裼暴虎,獻於公所。將叔勿狃(niǔ),戒其傷女。

田就是狩獵,是自古以來統治階級習武備戰的常用手段。這首詩歌生動地描述了共叔段狩獵的盛大場景。從詩中可以看出,段是個武藝高強的人,長於弓箭,力能搏虎,曾經將打死的老虎親自獻給父親。

因為掘突的堅持,寤生的政治地位得以保留,並且在掘突死後,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鄭國的主人,也就是歷史上的鄭莊公。

寤生即位沒多久,武姜就來找他,抱怨說段的封地太小,要求寤生把制(地名)封給段。

制在當時是一座大城,原來是東虢國的領地。掘突吞併東虢國之後,在制設立關卡,駐紮軍隊,把它建設成一座舉足輕重的軍事重鎮。

制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別名,叫做“虎牢”,也就是《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發生的地點。

“制啊……”寤生支吾了半天道,“您也知道,制曾經是虢叔(東虢國君)的領地,虢叔仗著它易守難攻,不修德政,胡作非為,所以先君把他給滅了。我擔心,把這樣一座城封給段,很不吉利。要不您考慮一下其他地方?其他地方我都沒意見。”

寤生話裡有話,他在提醒武姜,如果把制封給段,怕他也學著虢叔的樣子,有恃無恐,胡作非為。

“那好,就把京城封給段吧。”武姜很乾脆地說。

鄭國的重臣們聽到這個消息,都跑過來找寤生,大家議論紛紛,一致反對將京城作為段的封地。

大夫祭(zhài)仲說得很直接:“京城的城牆長度超過了一百雉(三百丈),按照祖先定下來的規矩,城牆超過一百雉的城池不能分封給任何人。現在您為了順老薑之意,把京城封給段,不合規矩,好比一個國家有了兩個主人,後患無窮。”

寤生無可奈何地說:“老薑要這麼辦,我有什麼辦法呢?”

眼下這些人都是鄭國的權臣、元老,關起門來說話,從來沒把武姜當一回事,總是“老薑老薑”掛在嘴上。久而久之,寤生也習慣了。

祭仲說:“老薑貪得無厭,什麼時候是個盡頭啊?依我之見,您應當趁早妥善安排這件事,不能依著她的性子來。否則的話,事態一旦失控,將直接威脅我鄭國的安全,對您極為不利。”

祭仲的話明顯帶有煽動性,把一屋子人的情緒都給點燃了,有的人甚至拔出劍來,叫嚷著不如先下手為強,現在就把段給殺了。順便說一句,那個年代的君臣關係不像後世那麼疏遠,大臣帶著武器來見國君並不違反規定,諸侯與大夫坐在一條長板凳上吃飯也是常有的事。

堂下群情激奮,堂上的寤生卻始終不動聲色。他心平氣和地看著大夥吵完、鬧完,才不緊不慢地說了一句話,平息了大夥的情緒。這句話是如此經典,以至於後世的人曾經無數次引用,而且一直被延用至今。我時常認為,中國人的可敬和可怕之處,其實都包含在這句話裡邊了。

他說的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段帶著自己的隨從,風風光光地離開新鄭,前往京城去了,從此他被鄭國人叫做“京城大叔”。這種叫法多少有些戲謔的成分。據傳,段在離開新鄭的時候,武姜還私下找段談了一次心,大致是說,你哥哥寤生為人刻薄,完全不顧同胞之情,這次給你封京城,是我再三懇求,他才不得不從,心裡肯定不舒服。你到了京城之後別閒著,要習武備戰,一旦有機會就派兵襲擊新鄭,我來給你做內應,打他個措手不及。武姜還說,如果段取代寤生做了鄭國的國君,她就死而無憾了。

按照武姜的意思,段大張旗鼓地幹起來了。他到京城之後第一件事,是命令京城附近兩座邊城的地方長官聽命於他,又以狩獵為名舉行軍事演習,將兩座邊城的士兵編入自己的部眾。

有位叫公子呂的大夫,對這種情況深感不安,他對寤生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我不知道您葫蘆裡面賣的是什麼藥。如果想把國家拱手讓人,那我不如直接投奔大叔好了;如果沒那個想法,就趕快制止他,別讓百姓三心二意,不知道誰是鄭國的主人。”

公子呂的擔心並非多餘,京城大叔的所作所為,不只是在軍事上威脅中央政權,更在政治上造成了另立中央的事實,勢必導致國內民心不穩定。

但是寤生只是抬了抬眉毛說:“不著急,還不到時候。”

沒多久,段乾脆將兩座邊城收作自己的領地,還派兵佔領了鄢(yān)和廩(lǐn)延兩座城池。

這回動靜有點大,公子呂又坐不住,跑去對寤生說:“是時候啦,再拖下去,大叔的實力越來越強大,依附他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寤生仍然是不動聲色,說起話來就像一個迂腐的老學究:“不親不義之人,依附他的人越多,滅亡得越快。”

就這樣,在寤生的縱容之下,新鄭和京城兩個政權雖然互相戒備,竟然相安無事地並存了二十二年。鄭國的百姓談起自己的國君和京城大叔,已經習慣於用“宮中這位”和“京城那位”來代稱,就連宮中最重要的幾位大臣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也會不小心說漏了嘴:“京城那位前幾天又舉行了大規模的狩獵,宮中這位還是不當回事呢!”

“宮中這位還真是沉得住氣啊!”

只有祭仲捏著為數不多的幾根山羊鬍子,半眯著眼睛說:“請不要低估宮中這位的智慧。”

這一年的冬天,眾臣的擔心終於變成了現實。蟄伏京城二十二年之久的段終於作好充分的戰爭準備,發動了叛亂。他寫了一封密信給武姜,要武姜作為內應,在指定的時間打開新鄭城門,同時又派自己的兒子公孫滑前往鄰近的衛國請求援軍,許諾事成之後給予厚報。

這之後,段便帶著部隊從京城出發,朝著新鄭進軍了。他沒有想到,自己的那封密信在送到武姜手上之前,先被送到了寤生那裡——信使既是段的親信,也是寤生的間諜。自打段搬到京城去居住,他的一舉一動,就從來沒有逃脫過寤生的眼睛。他把大夫們召集起來開了個簡短的軍事會議。令公子呂們感到驚奇的是,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事件,寤生的表現依然是不慌不忙,他井井有條地將任務分配給列位重臣,三言兩語交代好必須關注的細節。寤生的態度之從容,計劃之周密,只能說,對於京城大叔的反叛,他是早有準備,而且早就作好了應急預案的。

按照寤生的安排,公子呂帶兵車兩百乘前往京城附近埋伏。等段的大部隊走遠了,公子呂突然殺出來,兵不血刃地佔領了京城。

京城被攻破的消息很快傳到段的隊伍裡,段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如果繼續前進,新鄭已經有準備,偷襲肯定是不成的了,強攻則毫無勝算;如果打道回府,後路被抄,京城已經易手,公子呂防備周密,再奪回來幾乎沒有可能。就在段傻了眼的那一陣功夫,他手下的士兵發生動搖,呼呼啦啦跑了一大半。

倉皇之中,段帶著幾名親信逃往鄢城,又輾轉逃回舊封地共城。

共城只是區區小城,抵擋不了寤生的大軍。眼看城門將破,段哀嘆一聲“老薑害我”,棄城投降。

一場蓄謀已久的造反陰謀,轉瞬間宣告失敗。

寤生如願以償地殺死了自己的弟弟。多少年來,他一直忍耐著,等待著,就是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在段一步一步走向謀反的路上,他有很多機會對段進行規勸。如果段不聽規勸,他還可以用強硬的手段進行制裁。然而,如果那個時候就動手,他不可能將段置於死地,社會輿論對他不利。他不怕段謀反,就怕段不謀反。

他像蜘蛛一樣,一動不動地趴著,看著自己獵物一步一步走進自己佈下的大網。只在最後一刻,他才驟然出擊,而且一招致命。

段舉起反旗的那一天,他在道義上獲得了置段於死地的權力。沒有人能指責他什麼,包括武姜都無話可說。他已經一讓再讓,仁至義盡,無可挑剔。

然而,記載歷史的史官卻洞若觀火地看穿了他的心思。

《春秋》記載這件事,只有六個字:

“鄭伯克段於鄢”

這個故事還有一段花邊。

段失敗後,寤生多年來積聚的對母親的怨恨來了一次總爆發,他命武姜從新鄭搬到城穎去居住,臨行還叫人給武姜託了一句話:“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黃泉,就是地中之泉。他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不到死了埋葬到地下那天,他是不願再見到武姜了。

武姜無話可說。這一切,畢竟是她親手種下的苦果。

然而沒過幾天,寤生就開始後悔了。

這種後悔,不能排除寤生打心裡邊對自己的母親仍有深厚的感情,但更多是政治上的考慮。民意調查顯示,全國上下對於國君流放母親的做法一邊倒地表示反對,寤生的支持率急劇下降至歷史新低。而且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其他國家也知道了這事,對此紛紛發表意見,譴責寤生的行為,友邦人士,莫名驚詫!

如果不及時作出補救措施,勢必動搖政權的統治基礎。

問題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何況是堂堂的國君?狠話既然說出去,想要收回就沒那麼容易了。寤生很傷腦筋。

穎谷地方的小領主穎考叔前來朝覲國君。按照禮節,寤生請他吃了頓飯。每上一道菜,穎考叔先用荷葉將菜包起來,放在懷裡。

寤生白了他一眼:“還沒開吃呢,就打包了?”

穎考叔誠惶誠恐地說:“您有所不知,小人的老母親年紀大了,這輩子只吃過小人領地的食物,還沒嘗過國君賞賜的食物,我想帶回去給她嚐嚐,讓她也享受享受您的恩澤。”

寤生聽了,長嘆一聲:“你還有老母親可以服侍,我如今卻沒那個福氣。”

穎考叔故作驚訝道:“怎麼可能呢?”

寤生把自己的煩惱向穎考叔傾訴了一番,忍不住掉了幾顆眼淚。

穎考叔聽了,安慰道:“這事其實好解決。”

穎考叔的意見是,不妨派人挖個隧道,一直挖到有泉水的地方,把武姜接到隧道中,再由寤生親自駕車將她接回來,這樣也就算是黃泉相見了。

這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掘地見母”的故事。寤生派穎考叔帶了壯士五百名,跑到一個叫做牛脾山的地方,掘地數十米,直到有泉水湧出,又在泉邊支起木頭架子,營造了一座洞室。穎考叔將武姜接到洞室之中。寤生則在一群朝臣和外國使節的簇擁之下前往洞室迎接武姜。母子倆舉行了簡短的相見儀式,抱頭痛哭。寤生親自駕著馬車,將武姜接回宮去。

這場政治走秀獲得圓滿成功,一夜之間,寤生的支持率又恢復到百分之百的水平。

據說寤生在洞室之中做了首詩:“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武姜和了一首:“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算是當時母子相見的心情寫照。後人把其樂融融當做一句成語來用,最初大概就出於此。

這就是《春秋左轉》裡黃泉見母的故事。

摘自——龍鎮《其實我們都活在春秋戰國》

1959年至1960年2月,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曾說:“春秋時候有個鄭莊公,此人很厲害。”歷史上名號響噹噹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不過被毛澤東用“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一筆帶過,而名號一般的鄭莊公,卻能出人意料的成為毛澤東眼裡的“厲害”人物,並冠之以“很”,讓人匪夷所思。用毛澤東自己的話來說,這是因為鄭莊公當年“在國內鬥爭和國際鬥爭中都很懂得策略”。

看完隨手點個贊,作者心裡比蜜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