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春秋左传》里黄泉见母的故事吗?你怎么看?

忍无声


“黄泉见母”,相信很多朋友知道,即便不知道,马上百度一下也就知道了,所以说网络信息时代,不怕不知道,就怕不上网啊。

前面有15个朋友回答这个问题,都能够讲出故事缘由,还有朋友把孔子写《春秋》措辞用字也讲出来了,真的很棒,值得学习。我给朋友们换一个角度来分享一下。

不管郑伯也好、庄公也好,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物?

一、国人暴动和周厉王专利

西周自武王君临天下,十传到周厉王,周厉王好利,把原来公有的山林川泽霸为己有,不许人民樵采渔猎,触犯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最终导致了史上有名的“国人暴动”。

(图片源于网络截图)
历王被推翻以后,西周进入长达14年的共伯和干政,到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继位,为西周第十一王,在位46年传位于第十二王---即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的周幽王。

第十王周厉王有一个幼子,在宣王执政以后被封桓公,食于郑地(陕西省华县)。

二、郑武公建立新郑传位郑庄公

郑桓公受封以后,把郑地治理得很好,得人民拥护。由于周幽王荒淫无道,王室祸乱。郑桓公听从周太史伯劝告,把封国的人民东迁到今河南新郑附近。周幽王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引发战乱,在保护战中,郑桓公被犬戎杀死,他的儿子郑武公就建立了新的郑国。

郑国所在之地,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是中原地区中心区,有利于农业和工商业发展,这个后起 的小国家很快就强大起来。

因为保护天子有功,又在洛邑近邻,几乎是可以做到带天子旋诸侯。可是郑武公的儿子寤生出生时因为难产,王后武姜受到惊吓,不喜欢。就又生了老二,名字叫“段”。至于后面的故事,“克段于鄢”和“掘地见母”已经有15人讲过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图片源自网络)

三、春秋小霸郑庄公

郑庄公克段于鄢和黄泉见母两件事,反映了西周宗法统治秩序的动摇。作为姬姓国君的郑伯,居然出兵打自己的弟弟,软禁自己的生母。这不就是反对周公礼数么?可是当时的人们没有觉得不正常,也没有人责难郑庄公。

除此之外,郑庄公在中原称霸影响了周王室的威信。发生了“周郑交质“和”郑伯射王中肩”事件。已经是不论宗法和尊卑了,所以后来发生的诸侯之间争夺王位,争夺霸主以及吞并等等,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四、黄泉何意在阴阳

黄泉有三种:其一,黄泉路上无老少,黄泉的意思是阴阳两世。其二、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黄泉的意思是地下水。其三,风水中有黄泉水,谓之乙丙须防巽水先,丁庚坤向是黄泉,甲癸向中休见艮,辛壬水路怕当乾。是讲开门防水不能犯黄泉。

通过这故事,对于了解历史很有作用。郑庄公事件是春秋开端,春秋就是仁义。孔子写春秋就是写仁义。因为这件事不仁义,所以说“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参考资料:中国简史)


南山易人易学


很高兴能在头条看到关于《春秋左传》的问题,遂不请自来了,由于整个研究生阶段我都是研究《春秋左传》的,所以忍不住想来回答一下,算是学以致用吧。

题主所说“黄泉见母”是说的“隐公元年”之事,具体是指郑庄公与其母亲武姜之间的事,由于武姜偏爱庄公之弟共叔段,而庄公也一步步将计就计促使共叔段走向谋反之绝路,随后逃亡到共国。同时,庄公还对姜氏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而后庄公与颍考叔共餐时,见颍考叔对其母之孝,深受感动,对颍考叔讲述了自己的苦恼。颍考叔遂为其出了一计:“阙地及泉,隧而相见。”......于是便有了所谓“黄泉见母”。

对于这件事,我认为武姜偏爱共叔段虽说可以理解却也是不妥的,正如我们现代社会都还是会有很多偏心的父母一样,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同时,庄公“将计就计”与自己的母亲和弟弟“玩弄心机”也是极其不应该的。毕竟,为人子,尽孝是本分;为人兄,更是有管教弟弟之职责。

正如君子所评:“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在整个事件之中,弟弟没有尽到弟弟的本分,哥哥没有尽到哥哥的职责,兄弟二人如同二囯之君,这都是极其欠妥的。

而最后,既然已经是与母亲积累多年的“恩怨”了,在隧道相见之后很快又“遂为母子如初”其实是有点耐人寻味的,“如初”,所谓“初”,母子之初似乎也并不是那么好......

不过此文意在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是颍考叔对其母亲的“孝”感化了庄公。“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yi)及庄公。'"所以,重点还是突出这种“孝道”吧。

以上仅个人拙见,欢迎批评指正。


木子小又又


前言

父母偏心,自古有之。有些子女无论多么努力,永远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无论你做了什么,做到了什么程度,父母毫不在意。有些子女什么也不需要做,就可以得到父母全部的爱,就算想残害兄弟,父母也会支持。

第一,黄泉见母就是个母亲偏心弟弟,伙同弟弟意图谋反篡位,然后被哥哥发现囚禁了母亲。后来哥哥又后悔,掘地道见母亲的故事。

第二,春秋时期,郑庄公之母武姜由于生庄公时难产,所以对庄公非常厌恶。武姜非常喜欢庄公的弟弟段,庄公继位以后,母亲和弟弟段密谋造反篡位。庄公知晓后,对母亲武姜非常痛恨,把她囚禁在城颖,并且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没过多久,庄公开始后悔,又不好违背誓言。这时有人献策,让庄公挖一条地道,然后把地道取名为“黄泉”,这样就可以从地道里去见母亲了。

结语:永远不要在盛怒的时候做决定。如果庄公不是在气头上,肯定不会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气话。日后也不会为了见母亲大费周折。庄公为了见母亲,修过“望母台”,掘过地道。有些错误已经犯了,就算追悔莫及也无济于事,还不如静下心来找补救办法。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最爱三秋叶


知道《春秋左传》里黄泉见母的故事吗?

答:我只能说看过(四书五经对照本里有)。《左传》本是鲁国史官左丘明记录历史的书,孔子厄困作春秋。是说孔子在被围困的情况下,还不忘研究民生,关心天下大事,注释了这本《左传》,公正解说疑难问题,阐明独到见解。是为《春秋左传》之作。可见其勇敢坚定,难能可贵。

我也记得不多,懂得不多,我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特意带了这些书的,(也是命运的安排,因为养一种名贵的鱼,在一江上困斗了三年)。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就是《春秋左传》开篇里面就记载郑庄公与母亲,兄弟的悲催故事,也就是黄泉见母的经过。使我惊奇,使我有点喜欢看下去了。

郑庄公在忧患中坐上君位,他的母亲在生他时,难产,差点痛昏死了!脚先生出来,受了惊恐,惊吓。觉得他是不祥生的逆子,而且怪异。取名寤生,所以一直不喜欢他,偏爱长得得她喜爱的二儿子公子段。並且想要公子段当继位人,被庄公的父亲郑武公生前拒绝了。后来,大臣们为了国家安定,立长不立幼,(长君懂人事)让他坐上了君位。大臣们的拥戴,太后也沒办法。

十四多的郑庄公,深知母后喜欢宠爱公子段,(这就是现代所说的一娘所生,偏爱有所不同)。也只能让着他。尽量满足。先是母后帮公子段谋求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制地,被庄公说虢公在那遇难,不吉祥推脱过去了,母后又替公子段谋求京邑(荥阳)之地。大臣祭仲知道了,劝阻庄公说:太后宠坏公子段没完没了要制止,庄公说:太后的要求没有办法!公子段越来越放纵,超越礼制,(级别)。军队,卫士不但超编,扩充称大。在京城辖区还敢建城中城,并且不但扩大加高。国君手下大臣,士民看不下去,要求国君打击。士臣祭仲说:再不管就成祸了,就象野草漫延除也除不净了!深感担忧,庄公终于开口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着瞧吧?祭仲明白了庄公的意思,暗中安排,不再说什么了。公子段在边境又控制了两大片地方,同京邑连在一块势力更大了。庄公的叔父公子吕急了赶来说,再不管京邑的百姓就要立公子段为君了,如这样,那我只好去服侍他了!庄公沉着地安慰了叔父公子吕。之后假借去周天子那里去执政的机会设好了计:庄公的人暗中抓获了信使,知道母亲,暗中跟公子段串通作内应,要在途中杀掉国君,夺国家的君位。庄公说:是时候了!军队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京邑等地臣民百姓也背离了公子段!庄公立即派二百辆战车给公子吕,发动军队,在大臣,士民的帮助下,在鄢这个地方,终于铲除了叛乱,公子段逃到了原来共国这个地方(辉县)。最后自杀了。史称郑伯克共叔段于鄢(没有用兄弟相称)。

庄公因此愤恨母亲,并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将她囚禁在冷宫。后因天冷就囚禁在颕地地宫中。

国家逐渐太平了,百姓的日子也好过了,可国君总觉得不快活,缺了什么,有大臣知道国君的心思,就建议说:见见太后吧?国君想起过去,很生气:她为什么那样对待我,我是她的亲儿子,长子啊!不想见!又过了一段时间,国君还是痛苦不堪!大臣们见状着急了,力劝放太后出来相见。国君后悔自责自己,不能制止母亲,弟弟的犯罪,叹息地说:怎么见,发过誓的,怎么向国人交待?除非黄泉土里相见了。

庄公一次宴请颕地长官颖考叔,赐食羊腿等美食,颖考叔就把好吃的肉食打包塞在袖子里,庄公见了就问,颖叔考说,家里过去穷,母亲从没吃过国君赐给的好肉食,想带回去让母亲尝尝。庄公听了感伤地说:大家都有个好母亲可孝敬,可我没有!颕叔考听了问其故,庄公说了苦衷。听了这话,颖叔考帮庄公想了一个好办法,挖一条地道看到黄泥水就行了!直达太后的地官。就这样办!最后让庄公与太后相见了。母子抱头痛哭,哀怜后,非常高兴,各自唱了一首歌,出了地宫(土牢)。自此,母子相爱与平民无异,国家更太平,郑庄公还成了所谓主持公道的春秋小霸主。

孔夫子对这段真实历史持讽制批评的态度,写:郑伯克段于鄢。没有作兄弟俩记载,是说他不算一个仁爱孝道的哥哥。象两个敌国在相残!从历史的一些文中片段可知,郑庄公早年虽有不幸,也有普通人渴望母爱的良心发现。但他也是一个阴险狠毒的奸雄。他本可以制止母亲武姜,弟弟段的犯罪,他没有,而是纵容让他们走向毁灭!其心也是毒了。通过对庄公的描写,使我们看到了其中的虚伪。赞扬了穷人出身的颖考叔真正的仁爱孝道。








忍无声


我是故事领域创作者,文字玩家文武公,很高兴回答关于《春秋左传》“黄泉见母”故事的问题。

“黄泉见母”的故事出自《左传.隐公元年》,讲的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时期郑国的故事,又名“掘地见母”,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郑国郑武公娶妻姜氏,二人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小儿子叫段。

因为段生得才貌出众,所以姜氏很偏爱他,希望郑武公可以立段为太子,可是一直未能如愿,于是姜氏一直怀恨在心。

郑武公去世后,寤生继承王位,就是郑庄公。姜氏多次向庄公提出非分无理的要求,庄公碍于母亲情面,都一一满足了她。

但即使是这样,姜氏仍然毫不满足,居然煽动二儿子段篡位。但后来被庄公识破,段也自刎而死了。

庄公盛怒之下把母亲姜氏从京城赶到了颖地,还发誓说:不到黄泉永不相见。

可是事后他也是非常后悔,毕竟姜氏是他的亲生母亲。

当时颖地的官员叫颖考叔,为人正直无私,一向有孝顺友爱的美誉。

他见庄公把母亲安置在这里,便对人说:母亲虽然不像母亲,但儿子却不能不像儿子。于是他抓了几只小鸟来见庄公。

庄公问:这是什么鸟?

颖考叔说:这种鸟叫号鸟,最不孝道,母亲把它养大,但他长大后反过来却要啄食母亲,所以抓来准备吃掉它。

庄公听后哑然无语。

时值膳房送来一只蒸羊,庄公割下一条羊腿给考叔,考叔却将羊肉撕下放于袖中。

庄公不解便询问原由。

考叔说:我家母亲因家中贫困,从不曾吃过如此美味,我要拿回家给母亲食用。

庄公听后更觉凄然。

考叔知道已经说动了庄公,却因为有“不到黄泉不相见”的誓言所阻,于是献计,挖掘地下,直到泉水涌出时,建一地下室,然后把母亲接过去居住

最终,庄公与自己母亲也算是团聚了。

以上就是“黄泉见母”的故事,笔者认为其中表达了一明一暗两层的道理。

明线:母亲就算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儿子永远得做好儿子的孝道,这是不容置疑的。

暗线:庄公作为一代君王,言出必行,不违誓言,也算是给天下做了个表率。但面对母子亲情,他也表现出了孝子高德的一面,这“严王孝子”的两面性为他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以上为关于“黄泉见母”故事的个人观点,分享故事,品味生活,感谢阅读。





文字玩家文武公


很高兴看到你这个问题,“黄泉见母”讲述的是郑国公“不及黄泉不见母”的故事,是《左传》里一篇关于中国孝道文化的典型代表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事情起因

郑国第三任国君郑庄公,是郑武公的嫡长子;因其生母武姜在生他时难产,所以母亲对郑庄公颇为不喜,反而更加宠爱自己的小儿子共叔段,也就是庄公的弟弟。

郑庄公

郑武公去世后,庄公顺理成章成为郑国接班人;但母亲还是对共叔段十分宠爱,最终使得共叔段野心日益膨胀,于是母子俩走上了里应外合的叛乱之路。

这一切都是庄公计划之内,他对弟弟和母亲的忍让,就是希望撒一张大网,让其弟弟和母亲落入其中,然后一次性解决兄弟间的争夺;最后庄公逼死弟弟共叔段,软禁其生母,并发下重誓:不及黄泉不相见。

转机人物

接下来介绍的人物,此人虽然在《左传》描述不多,但在这里的角色却是尤为关键。因为就是此人化解了郑庄公的“不及黄泉不见母”的毒誓,一解庄公思母之情。

这人就是郑国大夫颍考叔,作为官场老油条,颍考叔太了解自己顶头上司的心里;

  • 庄公见母“两难”心里

郑庄公虽然因为弟弟的叛乱怨恨母亲,但他只是软禁,并未加害;至于当时发下的毒誓,只是一时激愤,不就庄公就表示出悔悟之心。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上说:“已悔,思母”。

但作为一国之君,一诺千金、信守诺言可是立国之本;所以摆在庄公面前的,就是一个“两难”局面:既相见母亲,又不想违背自己的誓言。

大隧之中,与母相见

郑庄公是一个刚愎、不听直谏的君主;颍考叔很清楚他的脾气,所以在献策时,并不打算直奔主题,劝庄公放下“誓言”,以母、孝为大,抛开恩怨母子和好;而是通过另一条道路:曲谏。

有一次,庄公宴请颍考叔时,颍考叔舍不得吃肉,悄悄的把肉藏在衣袖里;庄公发现并问他怎么回事,颍考叔回答说是留给母亲吃。

颍考叔想借此引出庄公的思母之心,果然,庄公发出感慨:“我甚思母,恶负盟,奈何?”庄公终于把自己思念母亲但又担忧违背誓言的心情表露出来。

面对庄公的“两难”,颍考叔自然是有备而来;他提出“掘地及泉,隧而相见”的方法轻而易举化解庄公为难的境地。

最后,庄公与母亲于大隧之中相见,其乐融融。

【总结】郑庄公能得以母子相见,得益于颍考叔善于领会领导的心里,而且了解人物的性格,最终采取适合的进谏方式,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掘地见母


五枚师太


《左转》中确实有这个故事,故事的整体叫做“郑伯克段于鄢[yān]”。这是《左转》中非常著名的一篇。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故事在我们村人尽皆知。故事来自于我老家的邻居,为了称呼方便,我就把他称为秦大爷吧。

秦大爷如今年近六十,有弟兄六个,他是老大。但是,秦大爷的母亲秦老太太(现在就她一人尚在,秦老太翁早已仙游了),却不知道因为啥,非常不喜欢秦大爷。打个比方,她有十块钱,便分成5份,六个儿子,只给五个人,就是不给秦大爷。

曾经有一次过年,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差点和秦大爷打起来,闹得很多人都去劝。后来传起来,我们才知道:原来是秦老太太,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在城里的房子留着也没什么用,毕竟房子只有一套,而儿子却好几个,不知道分给谁。于是就背着秦大爷,在年底的时候,和她另外五个儿子把城里的房子卖了,卖完后,兄弟五个把钱一分,从头到尾,没提秦大爷的事。

可是他们却又商量着,秦老太太年纪大了,弟兄六个轮流着伺候吧,一人一个月。

秦大爷是老大,第一个月秦老太太就跑到他家了。秦大爷一脸懵,卖房子的事还是后来听别人说起来的,于是心里不高兴了。卖房子的钱我一分没见到,现在给你养老了,倒是想起我来了。

于是,秦大爷说啥不同意一人一月这事。秦老太太就开始撒泼,说秦大爷不孝顺,养育之恩被狗吃了……三言两语,双方越说越生气,差点打了起来……

其实,我邻居这个事,和《左转》中的“黄泉见母”这个故事类似,归其根本,都是“偏爱”两个字引起的。

一、慈母纵子乱

《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是由郑庄公、共叔段和他们的母亲武姜三个人共同演绎的。

郑庄公和共叔段,都是武姜的儿子,但是,这两个儿子的待遇,在武姜那里,却截然不同。郑庄公因为出生的时候是难产,着实让武姜遭了回罪,所以武姜对这个大儿子,处处透着厌恶,连名字都起的很草率,透着厌恶之情,叫“寤生”,便是脚先出来的,难产。

等到小儿子共叔段出生后,武姜把所有的“慈爱”都给了这个小儿子,她先是争取让小儿子当储君,但是失败了。而等到郑庄公当上国君后,她又开始给小儿子共叔段争取各种“越界”的利益,比如封地、俸禄等等,郑庄公似乎是顾全亲情,几乎都答应了。

到了后来,共叔段仗着母亲的宠爱,越来越无法无天,居然要密谋叛乱谋反,并和母亲武姜共同商量,武姜便答应做内应,要一起把那个讨厌的大儿子拉下来。

叛乱如期举行,但是,郑庄公不是个好惹的人,他隐忍不发,只不过是想找到机会,一举搞定这个被宠坏了的弟弟,之前对他的一再忍让,都是骄兵之策。

所以,郑庄公三下五除二,便把这个弟弟共叔段的叛乱给压灭了,而且对母亲武姜做内应的事,更是耿耿于怀,于是将母亲武姜囚禁了起来,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当然,郑庄公一时气愤不过,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和誓言,后来似乎是后悔了,但其实我觉得,郑庄公或许是因为听到了某些舆论,说自己不孝顺,为了统治,所以才“后悔”的。郑庄公一有后悔之意,便有臣子来献策:让他在地下挖了地道,在地道里相见,不就是“黄泉”了吗?

据说郑庄公和母亲武姜相见后,母子两人抱头痛哭,上演一番令人感动的母子亲情,两人也“和好如初”。但这个眼泪是真的吗?两人真的能和好如初吗?怕是未必。

《左转》中评价这段历史,用了“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六个字。意思是说,共叔段作为弟弟,做了不该做的事,故不言弟;郑庄公对弟弟失了教育的责任,所以不言兄,而只是称为郑伯。

二、我之看法:偏爱和溺爱,都是一剂毒药

历史上,许多人都评价过这个故事。但无论如何评价,对于武姜,都是持批评态度的,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可的。

要知道,春秋战国时代,嫡长子继承制是普遍现象,是国家稳定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武姜作为母亲,却假装看不到这一点,一味放纵自己的偏爱感情,最终导致了骨肉相残的悲剧。

这是非常值得人们引以为鉴的事情。

在现代社会中,自然不会出现“骨肉相残”这么严重的事情,但是,因为偏爱,导致打官司、上法庭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子女比较多的家庭。这样的事,不仅让人大跌眼镜,而且很伤一家人的感情,最后闹得亲人如仇人一样,实在得不偿失。

父母爱孩子,本是人之天性,但是,对于某一方的过分偏爱,却是非常不可取的。“黄泉见母”这件事便是最早的前车之鉴,而我邻居那件事,也同样令人唏嘘。

当然,现在家庭中,很多只有一个孩子,偏爱不再有,但溺爱又来了(其实偏爱不就是一种溺爱吗),因为父母溺爱,导致孩子最终走上“歪路”的事例,更是多如牛毛。所以,骄纵孩子的父母,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呢?

过分溺爱孩子的父母,初衷只是想给孩子更多的好处,殊不知,这恰巧成了害他们的毒药。

韩非曾说:“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古往今来,那么多警示,为什么总有人不当回事呢!


读书分享与推荐


出处是《左传》:郑庄公的父亲是郑武公,娶姜氏为妻,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二儿子叫段。因为段长得一表人才,姜氏便偏爱他,希望郑武公立段为太子,可是为能如愿,姜氏一直坏恨在心。等武公去世后,寤生继承王位,号郑庄公。姜氏多次向庄公提出无理要求,庄公碍于母亲情面,都满足了她。但是姜氏毫不知足,居然煽动次子段篡位。但后来被庄公识破,段自刎而死,庄公大怒之下把母亲从京城赶到颖地,还发誓说:不到黄泉不相见。可是他事后非常后悔,毕竟姜氏是他的生母。

当时颖地的官员叫颖考叔,为人正直无私,一向有孝顺爱友的美誉。他见庄公把母亲安置这里,便对人说:母亲虽然不象母亲,但儿子却不能不象儿子。于是抓了几只小鸟来见庄公。庄公问:这是什么鸟?颖考叔说:这种鸟叫号鸟,最不孝道,母亲把它养大,但他长大后反过来却啄食母亲,所以抓来准备吃掉它。庄公听后哑然无语。

时值膳房送来一只蒸羊,庄公割下一条羊腿给考叔,考叔却将羊肉撕下放于袖中。庄公不解。考叔说:我家母亲因家中贫困,从不曾吃过如此美味,我要拿回家给母亲食用。庄公不觉凄然。考叔知道已经说动了庄公,却因为有“不到黄泉不相见”的誓言所阻,于是献计,挖掘地下,直到泉水涌出时,建一地下室,然后把母亲接来居住。最后终于使庄公母子团聚。


今古杂坛


一切事皆人事,祸皆人祸,福亦皆人福。

做母亲的偏心导致了两个儿子之间的争端,这是人祸。

母子最后能在“黄泉”相见,这是人福。

之所以会成为人祸或人福,都是人对自己心愿的过分执着。

心愿有好有坏,不过从自己的角度都是好且正确的心愿。

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不顾大局,不管他人,只管自己心愿得成,哪怕一分的利需要十倍百倍他人或集体的害还获得,也竟取不犹。

如果这些人能适当的管理下自己的心愿或者考虑下大局或他人感受,那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作为管理者,管理好这些人是很重要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些很小的小心思,或可能成为崩溃大厦的原因。

感谢那些为大局着想,为他人考虑,而心甘情愿、主动牺牲自己心愿的人。

准确判断心愿是否应该坚持挺难的,所以不要责难那些坚持自己心愿的人。因为有些看似为了顾全大局,考虑他人而放弃的心愿,有可能是值得坚持的心愿。

另外,能坚持自己心愿,需要大毅力,大勇气!


叫苏格拉底的猪


这个典故太熟悉了。

是春秋时期郑庄公寤生和他母亲武姜的故事。

传说郑庄公母亲武姜在分娩的那天晚上做了一夜不可名状的噩梦,汗津津睁开眼睛来,发现卧榻上已经多了血肉模糊的一团。

关于这件不同寻常的事,《左传》是这样记载:“庄公寤生。”

一种意见认为,寤乃是寐寤之意,所谓寤生,顾名思义,也就是梦中出生;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寤乃是“牾”的假借字,寤生即是牾生,意思是生育的时候,婴儿的足先出,即世人俗称的逆产。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管如何理解,总之,这孩子的出生与众不同,以至于他的母亲大受惊吓,因而对他产生了厌恶,却是众所周知,没有任何意见分歧的。然而在武姜心中,那天晚上噩梦的阴影似乎一直挥之不去,等到郑武公掘突和武姜夫妻俩和朝中几位重臣商量着给孩子取名的时候,武姜半是自言自语,半是说给掘突听:“就叫寤生吧。”

春秋时期的人们,取名字不像后世那般讲究,既不看生辰八字,也不求富贵吉利,有的人为了纪念自己的战功,甚至以被自己斩首的敌将的名字给儿子命名。听到武姜这么说,掘突仅仅是略为考虑了一下,便表示同意。

于是,寤生这个名字便被一本正经地写入家谱,告知列祖列宗,成为郑国的世子(国君的继承人,又被称为大子或太子)的名字了。

数年之后,寤生的同胞弟弟段诞生。生孩子是件技术活,一回生二回熟,这一次,武姜的生产很顺利。

段出生后不久,掘突就将共(地名)封给段作为封地。因此,段又被人们叫做共叔段。

寤生没有封地。作为世子,他将继承整个郑国,所以没有必要分封领地。

宫里的人很容易看出,武姜对两个儿子的态度截然不同。对于大儿子寤生,她始终带有一种固执的厌恶;而对于小儿子段,她则体现出一种超出寻常的母爱,说是溺爱也毫不过分。

自古以来,母亲宠爱小儿子,乃是人之常情。平头老百姓家如此,公卿士大夫家也是如此。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概是因为大儿子有权继承家业,而小儿子相对只能分得最少的一份,做母亲的因此想用更多的爱心来平衡一下这种地位的不平等吧。

虽然是人之常情,但是像武姜这样厚此薄彼,还真少见。宫里的人只能推测,这一切,都是因为那天晚上那个噩梦引起的。

对大儿子强烈的厌恶感,不但使她将全部爱心倾注在小儿子段的身上,她甚至开始考虑置换两个儿子的身份。

凭心而论,段确实长得比寤生讨人喜欢,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对比也越来越强烈。寤生敦敦实实,一副木头木脑的样子,在父母面前总是唯唯诺诺,生怕说错一句话;而段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妙语连珠,时常发表一些惊人的见解,连掘突都不得不点头赞赏。

除了相貌英俊,才思敏捷,段的武勇在当时也是尽人皆知的。流传下来的《诗经·郑风》中,有一首名为《大叔于田》的诗歌,记录了当年共叔段狩猎的飒爽英姿,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cān)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襢(tán)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niǔ),戒其伤女。

田就是狩猎,是自古以来统治阶级习武备战的常用手段。这首诗歌生动地描述了共叔段狩猎的盛大场景。从诗中可以看出,段是个武艺高强的人,长于弓箭,力能搏虎,曾经将打死的老虎亲自献给父亲。

因为掘突的坚持,寤生的政治地位得以保留,并且在掘突死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郑国的主人,也就是历史上的郑庄公。

寤生即位没多久,武姜就来找他,抱怨说段的封地太小,要求寤生把制(地名)封给段。

制在当时是一座大城,原来是东虢国的领地。掘突吞并东虢国之后,在制设立关卡,驻扎军队,把它建设成一座举足轻重的军事重镇。

制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别名,叫做“虎牢”,也就是《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发生的地点。

“制啊……”寤生支吾了半天道,“您也知道,制曾经是虢叔(东虢国君)的领地,虢叔仗着它易守难攻,不修德政,胡作非为,所以先君把他给灭了。我担心,把这样一座城封给段,很不吉利。要不您考虑一下其他地方?其他地方我都没意见。”

寤生话里有话,他在提醒武姜,如果把制封给段,怕他也学着虢叔的样子,有恃无恐,胡作非为。

“那好,就把京城封给段吧。”武姜很干脆地说。

郑国的重臣们听到这个消息,都跑过来找寤生,大家议论纷纷,一致反对将京城作为段的封地。

大夫祭(zhài)仲说得很直接:“京城的城墙长度超过了一百雉(三百丈),按照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城墙超过一百雉的城池不能分封给任何人。现在您为了顺老姜之意,把京城封给段,不合规矩,好比一个国家有了两个主人,后患无穷。”

寤生无可奈何地说:“老姜要这么办,我有什么办法呢?”

眼下这些人都是郑国的权臣、元老,关起门来说话,从来没把武姜当一回事,总是“老姜老姜”挂在嘴上。久而久之,寤生也习惯了。

祭仲说:“老姜贪得无厌,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啊?依我之见,您应当趁早妥善安排这件事,不能依着她的性子来。否则的话,事态一旦失控,将直接威胁我郑国的安全,对您极为不利。”

祭仲的话明显带有煽动性,把一屋子人的情绪都给点燃了,有的人甚至拔出剑来,叫嚷着不如先下手为强,现在就把段给杀了。顺便说一句,那个年代的君臣关系不像后世那么疏远,大臣带着武器来见国君并不违反规定,诸侯与大夫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吃饭也是常有的事。

堂下群情激奋,堂上的寤生却始终不动声色。他心平气和地看着大伙吵完、闹完,才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话,平息了大伙的情绪。这句话是如此经典,以至于后世的人曾经无数次引用,而且一直被延用至今。我时常认为,中国人的可敬和可怕之处,其实都包含在这句话里边了。

他说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段带着自己的随从,风风光光地离开新郑,前往京城去了,从此他被郑国人叫做“京城大叔”。这种叫法多少有些戏谑的成分。据传,段在离开新郑的时候,武姜还私下找段谈了一次心,大致是说,你哥哥寤生为人刻薄,完全不顾同胞之情,这次给你封京城,是我再三恳求,他才不得不从,心里肯定不舒服。你到了京城之后别闲着,要习武备战,一旦有机会就派兵袭击新郑,我来给你做内应,打他个措手不及。武姜还说,如果段取代寤生做了郑国的国君,她就死而无憾了。

按照武姜的意思,段大张旗鼓地干起来了。他到京城之后第一件事,是命令京城附近两座边城的地方长官听命于他,又以狩猎为名举行军事演习,将两座边城的士兵编入自己的部众。

有位叫公子吕的大夫,对这种情况深感不安,他对寤生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我不知道您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如果想把国家拱手让人,那我不如直接投奔大叔好了;如果没那个想法,就赶快制止他,别让百姓三心二意,不知道谁是郑国的主人。”

公子吕的担心并非多余,京城大叔的所作所为,不只是在军事上威胁中央政权,更在政治上造成了另立中央的事实,势必导致国内民心不稳定。

但是寤生只是抬了抬眉毛说:“不着急,还不到时候。”

没多久,段干脆将两座边城收作自己的领地,还派兵占领了鄢(yān)和廪(lǐn)延两座城池。

这回动静有点大,公子吕又坐不住,跑去对寤生说:“是时候啦,再拖下去,大叔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依附他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寤生仍然是不动声色,说起话来就像一个迂腐的老学究:“不亲不义之人,依附他的人越多,灭亡得越快。”

就这样,在寤生的纵容之下,新郑和京城两个政权虽然互相戒备,竟然相安无事地并存了二十二年。郑国的百姓谈起自己的国君和京城大叔,已经习惯于用“宫中这位”和“京城那位”来代称,就连宫中最重要的几位大臣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也会不小心说漏了嘴:“京城那位前几天又举行了大规模的狩猎,宫中这位还是不当回事呢!”

“宫中这位还真是沉得住气啊!”

只有祭仲捏着为数不多的几根山羊胡子,半眯着眼睛说:“请不要低估宫中这位的智慧。”

这一年的冬天,众臣的担心终于变成了现实。蛰伏京城二十二年之久的段终于作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发动了叛乱。他写了一封密信给武姜,要武姜作为内应,在指定的时间打开新郑城门,同时又派自己的儿子公孙滑前往邻近的卫国请求援军,许诺事成之后给予厚报。

这之后,段便带着部队从京城出发,朝着新郑进军了。他没有想到,自己的那封密信在送到武姜手上之前,先被送到了寤生那里——信使既是段的亲信,也是寤生的间谍。自打段搬到京城去居住,他的一举一动,就从来没有逃脱过寤生的眼睛。他把大夫们召集起来开了个简短的军事会议。令公子吕们感到惊奇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寤生的表现依然是不慌不忙,他井井有条地将任务分配给列位重臣,三言两语交代好必须关注的细节。寤生的态度之从容,计划之周密,只能说,对于京城大叔的反叛,他是早有准备,而且早就作好了应急预案的。

按照寤生的安排,公子吕带兵车两百乘前往京城附近埋伏。等段的大部队走远了,公子吕突然杀出来,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京城。

京城被攻破的消息很快传到段的队伍里,段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继续前进,新郑已经有准备,偷袭肯定是不成的了,强攻则毫无胜算;如果打道回府,后路被抄,京城已经易手,公子吕防备周密,再夺回来几乎没有可能。就在段傻了眼的那一阵功夫,他手下的士兵发生动摇,呼呼啦啦跑了一大半。

仓皇之中,段带着几名亲信逃往鄢城,又辗转逃回旧封地共城。

共城只是区区小城,抵挡不了寤生的大军。眼看城门将破,段哀叹一声“老姜害我”,弃城投降。

一场蓄谋已久的造反阴谋,转瞬间宣告失败。

寤生如愿以偿地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多少年来,他一直忍耐着,等待着,就是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在段一步一步走向谋反的路上,他有很多机会对段进行规劝。如果段不听规劝,他还可以用强硬的手段进行制裁。然而,如果那个时候就动手,他不可能将段置于死地,社会舆论对他不利。他不怕段谋反,就怕段不谋反。

他像蜘蛛一样,一动不动地趴着,看着自己猎物一步一步走进自己布下的大网。只在最后一刻,他才骤然出击,而且一招致命。

段举起反旗的那一天,他在道义上获得了置段于死地的权力。没有人能指责他什么,包括武姜都无话可说。他已经一让再让,仁至义尽,无可挑剔。

然而,记载历史的史官却洞若观火地看穿了他的心思。

《春秋》记载这件事,只有六个字:

“郑伯克段于鄢”

这个故事还有一段花边。

段失败后,寤生多年来积聚的对母亲的怨恨来了一次总爆发,他命武姜从新郑搬到城颖去居住,临行还叫人给武姜托了一句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黄泉,就是地中之泉。他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不到死了埋葬到地下那天,他是不愿再见到武姜了。

武姜无话可说。这一切,毕竟是她亲手种下的苦果。

然而没过几天,寤生就开始后悔了。

这种后悔,不能排除寤生打心里边对自己的母亲仍有深厚的感情,但更多是政治上的考虑。民意调查显示,全国上下对于国君流放母亲的做法一边倒地表示反对,寤生的支持率急剧下降至历史新低。而且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其他国家也知道了这事,对此纷纷发表意见,谴责寤生的行为,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如果不及时作出补救措施,势必动摇政权的统治基础。

问题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何况是堂堂的国君?狠话既然说出去,想要收回就没那么容易了。寤生很伤脑筋。

颖谷地方的小领主颖考叔前来朝觐国君。按照礼节,寤生请他吃了顿饭。每上一道菜,颖考叔先用荷叶将菜包起来,放在怀里。

寤生白了他一眼:“还没开吃呢,就打包了?”

颖考叔诚惶诚恐地说:“您有所不知,小人的老母亲年纪大了,这辈子只吃过小人领地的食物,还没尝过国君赏赐的食物,我想带回去给她尝尝,让她也享受享受您的恩泽。”

寤生听了,长叹一声:“你还有老母亲可以服侍,我如今却没那个福气。”

颖考叔故作惊讶道:“怎么可能呢?”

寤生把自己的烦恼向颖考叔倾诉了一番,忍不住掉了几颗眼泪。

颖考叔听了,安慰道:“这事其实好解决。”

颖考叔的意见是,不妨派人挖个隧道,一直挖到有泉水的地方,把武姜接到隧道中,再由寤生亲自驾车将她接回来,这样也就算是黄泉相见了。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掘地见母”的故事。寤生派颖考叔带了壮士五百名,跑到一个叫做牛脾山的地方,掘地数十米,直到有泉水涌出,又在泉边支起木头架子,营造了一座洞室。颖考叔将武姜接到洞室之中。寤生则在一群朝臣和外国使节的簇拥之下前往洞室迎接武姜。母子俩举行了简短的相见仪式,抱头痛哭。寤生亲自驾着马车,将武姜接回宫去。

这场政治走秀获得圆满成功,一夜之间,寤生的支持率又恢复到百分之百的水平。

据说寤生在洞室之中做了首诗:“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和了一首:“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算是当时母子相见的心情写照。后人把其乐融融当做一句成语来用,最初大概就出于此。

这就是《春秋左转》里黄泉见母的故事。

摘自——龙镇《其实我们都活在春秋战国》

1959年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曾说:“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历史上名号响当当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不过被毛泽东用“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一笔带过,而名号一般的郑庄公,却能出人意料的成为毛泽东眼里的“厉害”人物,并冠之以“很”,让人匪夷所思。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因为郑庄公当年“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

看完随手点个赞,作者心里比蜜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