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二個皇帝,哪個皇帝功勞最大,最受你的喜愛?

史影體


康熙,清朝功勞最大的一位皇帝,相信很多看過《康熙王朝》的都對康熙有比較深刻的瞭解。康熙的父親早早就“不知去向”,把皇位丟給一個年僅8歲的玄燁,幸好有孝莊太后坐鎮朝廷並用心教育輔佐,年紀輕輕的康熙在孝莊的教導下在內心深處樹立大志向。

康熙十四歲就向太后和朝廷所要政權,親自處理政務,雖然名義上康熙已經執政,但是大權還是被鰲拜以及黨羽掌握著,朝中的很多事務都要看他們的臉色。為此,康熙私下培養自己的勢力,用兩年的時間徹底除掉了鰲拜極其黨羽。之後為鞏固自身強權,設計削弱八旗各旗主手中的權勢。康熙為了能掃清三藩對朝廷的威脅,於是開始向有真才實學的人請教,集思廣益,用八年光景消滅掉了三藩,之後統一臺灣。這不但鞏固了皇帝的威嚴,也為後世子孫樹起了一個了不得的榜樣。乾隆為了尊重康熙,在位60年就主動禪讓帝位,就是為了不超過他爺爺在位年限的輝煌。


〆淺憶567


若說功勞最大,那一定是康熙了。能被稱為千古一帝,自然不是泛泛之輩。

除鰲拜,平三藩,定臺灣,親征葛爾丹。康熙皇帝還打敗過沙俄,他為康乾盛世打下了一個厚厚的根基,雖不是清王朝開創者,確是實實在在的奠基人。

康熙8歲登基,在皇祖母孝莊太皇太后的幫助下一步步走到親政,然後就是一系列的英明決策。可以說清朝十二位皇帝,沒有哪一位能夠與康熙比肩的。唯一在位60年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跟他的爺爺康熙比起來實在是天壤之別。

乾隆這個人好大喜功,純屬坐享他爺爺和他爸爸為他辛苦積累的財富,他屬於命好剛好走到了清朝最鼎盛的時期,其實跟他本人關係不大。

若說喜歡還是康熙皇帝,這樣一位擁有包容心態且智慧卓絕的皇帝,千古之下,令人神往!


史海扯談


康熙啦,乾隆晚期.吏治敗壞。乾隆後期好大喜功,生活奢侈,對吏治也沒有初中期抓得緊了,在位後期重用大貪官和珅二十餘年,致使這二十年間貪汙成風,政治腐敗。吏治的腐敗又給人口壓力,土地兼併等社會矛盾火上澆油,從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東王倫起義起,各地農民起義頻繁:乾隆四十六年甘肅、青海發生蘇四十三、田五起義;乾隆五十一年,臺灣林爽文起義;乾隆六十年貴州、湖南發生苗民起義;乾隆剛一退位,嘉慶元年,爆發了持續九年的白蓮教起義。尤其是閉關鎖國,康熙則積極學習西方文化。


鑫海影視


康熙和雍正


港灣遊天下


清朝12個皇當中,哪個功勞最大應該當屬康熙皇帝了,平三藩,清除鰲拜,親征葛爾丹,還打敗過沙俄,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


用戶窮遊中國


努爾哈赤

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後金政權創立者。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在位11年。努爾哈赤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完成了統一女真各部大業,對後來滿族共同體的形成,對加強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遼東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皇太極

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滿族。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並以是年為崇德元年。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注意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作戰,確定滿族族名,建立清國,為清王朝的確立和後來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順治皇帝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6歲即帝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4歲親政。清初滿漢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極為激烈,而至順治朝結束時,清廷擊敗了各種抗清勢力,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康熙皇帝

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他平定了三藩叛亂,收復了臺灣,驅逐了沙俄勢力,又平息蒙藏地區動亂,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統一。在經濟和文化建設上,康熙也創下對後世產生積極影響的重大業績,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對有礙於皇權的反對勢力大加撻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國庫收入,為乾隆朝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他在將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同時,也親手將它帶向低谷,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以後歷史進程的重要皇帝。

嘉慶皇帝

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曆內禪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36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弘曆死,始親政。在位25年。顒琰親政後,立即剷除貪贓枉法蠹國肥私的權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復多方採取措施,力圖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內憂外患重重,積重難返。由於腐敗勢力甚強,又缺乏新生機制,終難擺脫江河日下的命運。

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在位30年。在位期間,由於國力開始衰落,故極力提倡節儉,改革鹽政,部分弛禁開礦,並整頓吏治。但由於腐敗成風,阻力過大,奏效甚微。對鴉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對時勢無知,主要大臣懦弱無能,戰略動搖無定,反而迫害禁菸主力,不能抵抗列強的侵略,釀成百年遺憾。

咸豐皇帝

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在位期間,正逢清朝亂世,國庫空虛,危機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國即在金田起義,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豐帝屢派兵將鎮壓太平天國及各地農民起義。戰火未息,英法聯合侵略軍又迅速攻佔天津、北京,奕詝從圓明園逃往避暑山莊。只命奕欣留北京與英法講和。侵略軍竟野蠻地焚掠了圓明等園。不得已奕詝與英法等國簽訂了數宗不平等條約。奕詝縱有重整江山之心,已無回天之力。

同治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傀儡。

光緒皇帝

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因其沖齡踐祚,導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持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宣統皇帝

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後,以遜帝身份居住在皇宮。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驅逐出宮。


攀閱


清王朝的壽命二百九十六年,共有十二個皇帝。包括入關前的兩位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入關後的十位皇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努爾哈赤

天命汗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後金政權創立者。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年號天命。在位11年。努爾哈赤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完成了統一女真各部大業,對後來滿族共同體的形成,對加強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遼東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皇太極
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繼後金汗位,以次年為天聰元年。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為崇德,並以是年為崇德元年。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注意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作戰,確定滿族族名,建立清國,為清王朝的確立和後來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順治皇帝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皇太極第九子,清入關後第一位皇帝。6歲即帝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14歲親政。清初滿漢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極為激烈,而至順治朝結束時,清廷擊敗了各種抗清勢力,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康熙皇帝
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清入關後第二位皇帝。他平定了三藩叛亂,收復了臺灣,驅逐了沙俄勢力,又平息蒙藏地區動亂,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統一。
在經濟和文化建設上,康熙也創下對後世產生積極影響的重大業績,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
在位13年。他對有礙於皇權的反對勢力大加撻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國庫收入,為乾隆朝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
他在將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同時,也親手將它帶向低谷,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以後歷史進程的重要皇帝。
嘉慶皇帝
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關後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開立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曆內禪即位,以是年為嘉慶元年,時年27歲。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弘曆死,始親政。在位25年。顒琰親政後,立即剷除貪贓枉法蠹國肥私的權臣和珅,使人心大快,復多方採取措施,力圖保持康乾之盛世,但內憂外患重重,積重難返。
由於腐敗勢力甚強,又缺乏新生機制,終難擺脫江河日下的命運。
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1782—1850年),清朝入關後第六位皇帝,嘉慶皇帝第二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為道光元年,時年29歲。
在位30年。在位期間,由於國力開始衰落,故極力提倡節儉,改革鹽政,部分弛禁開礦,並整頓吏治。但由於腐敗成風,阻力過大,奏效甚微。對鴉片之害,他最初力主抵抗,但因他本人對時勢無知,主要大臣懦弱無能,戰略動搖無定,反而迫害禁菸主力,不能抵抗列強的侵略,釀成百年遺憾。
咸豐皇帝
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在位期間,正逢清朝亂世,國庫空虛,危機四伏。
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國即在金田起義,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豐帝屢派兵將鎮壓太平天國及各地農民起義。戰火未息,英法聯合侵略軍又迅速攻佔天津、北京,奕詝從圓明園逃往避暑山莊。只命奕訢留北京與英法講和。侵略軍竟野蠻地焚掠了圓明等園。不得已奕詝與英法等國簽訂了數宗不平等條約。
奕詝縱有重整江山之心,已無回天之力。
同治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傀儡。
光緒皇帝
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
醇親王奕譞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持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宣統皇帝
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

醇親王載灃之子,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後,以遜帝身份居住在皇宮。1924年11月5日,被馮玉祥驅逐出宮。


世祖順治年少即位,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真正開創大清天下。但我最喜歡聖祖康熙。

少年老成,在位六十一年,為歷代皇帝之最,勵精圖治,關心民生。康熙可謂文韜武略,武則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臺灣,平定準葛爾叛亂,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文則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反映了其睿智非凡。個人認為在清帝中,綜合排名第一當仁不讓,武治最好的清帝。


昨日第一條


我認為清朝就是康熙皇帝,其他的是一位皇帝,我也不知道歷史不太瞭解


繁星子月


除了開國皇帝不算 應該是雍正 雍正事雪中送炭 康熙和乾隆只能算做錦上添花


淡然邊涯


康熙大帝,政績卓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