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有師還是沒的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是說你遇見的人多,你受教育的程度也就高。也就是說,社會是個大講堂,社會經驗就是你所得到的教育,當然,這也就是說你可能得到的是正面經驗,也可能是你同行的人挖的一個坑,把你埋了,爬出來時弄個灰頭土臉還怕別人看見,這是個反面經驗。當然,後者受到的教育雖然看起來有點慘,但是真實可靠,對人的幫助更大,在現實生活中也更多。

三人行,有師還是沒的吃

我們有一個著名的國產動畫片是“三個和尚”,講的精神內涵恰巧和我們中國人受到的教育歷程是非常相似的,這可能是2560年前孔子在濟寧曲阜自家小院裡寫《論語》的時候所沒有想象到的。

一個和尚自己挑水,相當於你沒有其他選擇的學生時代,你作為一個個體只好接受學校、老師、家長共同進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這還不包括你必須上的奧數班、舞蹈班、鋼琴班等等五花八門跟你個人興趣沒有關係的但是目的又如此明確的內容,這個目的就是得到更高的分數,進入更好的學校,可以最終上一個更好的大學,好象人生的目標也叫一帆風順了,當然不能告訴你前面還有萬丈丈深淵和無數前人和後人挖的坑等你跳;當然我們最接近的古人從事的是八股文和范進中舉式的枯燥與癲狂。一個和尚每天的生活是如此簡單,日出挑桶下山(揹著書包上學),日落挑水回寺(念一天的書,累的步履蹣跚,小臉草綠的回家),倒也不用操心太多的事,除了書包太沉毀點身體、考試分數太低挨方丈和住持(老師和家長)的罵之外好像一切還太平。

到了又來了一個和尚,有兩個和尚的時候,生活立刻顯得輕鬆而快樂,每天的太陽好象和昨天都不一樣。這個時候的感覺是有人和他一樣經歷了,一個人挑水的無奈與痛苦,共同享受輕鬆的快樂時光,這就像我們走進大學時代,每天期待著跟人聊天,分享過去的悲慘考學時光和共同憧憬接下來數年的快樂人生。這相當於古人經過科舉進了翰林院,雖然不一定有張好古能一個字不認識僅靠算命的瞎編和無知者無畏的精神就連過科舉、翰林、還能憑著關鍵“下半身”的魏忠賢和一根筋的崇禎皇帝連升三級的好運氣,但是起碼有皇糧吃了,衣食起碼無憂。這個時期,因為年屆十八,人也大了,家長和老師各懷心腹事也對這些青年男女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此大學時代是個讓無數孩子第一次享受到了自由是什麼滋味的時代,所以有些極端的,因為對父母的怨恨而遠走他鄉逃離監視的視線,也有的,因為物質條件的限制希望到廣闊的天地去撒歡的(貧嘴張大民同志的五弟)。兩個和尚大家過去痛苦經歷相同,現實願望一致(都想充分以輕鬆的心態每天細細品嚐自由之水的甘甜),未來憧憬無限(當然碰到更多的和尚以後的更多問題和煩惱此處不便多想)。

終於來到了三個和尚的時代,三人行必有我師是肯定的,可是孔子沒有義務告訴我們,今天這些社會大講堂的老師們,可不像過去那樣拿著戒尺打一下各位小和尚們的小手心就完事般輕描淡寫,而是直接拿著鐵鍁木棍的血淋淋的教育者,要不有些剛快活完四年出來的青鳥們被劈頭蓋臉的一頓暴打又趕緊回去讀研究生去了。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結果是每個人,個人利益無法自我最大化的必然產物,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衝突在今天我們中國人的社會是如此尖銳和突出,孔子的謙恭禮儀只能流於對於周禮的表面模仿,實質是競爭日趨表面化不擇手段化。春秋時代大家進行的是公平的戰爭,受傷就終止戰爭,投降則更寬大的理念,到戰國就是渡半而擊之的出現,而在祖國的一個特殊時期批評和屏棄孔子學說,徹底把中國人的道德底線打個粉碎,剩下的就是互相猜疑,爾愚我詐,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相互信任,互相學習和互相促進也蕩然無存,所以在今天這個網絡相對自由的空間環境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為一個觀念的相互漫罵而不是友好的爭論真理。所以,今天在我們這些父母和學校溫室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在走向社會的時候顯得過於茫然了,經常我們看到的是現實中極端不自信讓一大家子陪著去招聘的、相親的,網絡中又極端的輕信,其實這就是祖國特殊時期對於孔子道德觀念和學習觀念的顛覆帶來的隔代惡果,

今天我們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師,提倡相互學習,相互信任就是避免出現中國人群體無法合作,無法促進相互只知道拆臺,最後只能大家都沒的吃的惡果的不斷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