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有师还是没的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是说你遇见的人多,你受教育的程度也就高。也就是说,社会是个大讲堂,社会经验就是你所得到的教育,当然,这也就是说你可能得到的是正面经验,也可能是你同行的人挖的一个坑,把你埋了,爬出来时弄个灰头土脸还怕别人看见,这是个反面经验。当然,后者受到的教育虽然看起来有点惨,但是真实可靠,对人的帮助更大,在现实生活中也更多。

三人行,有师还是没的吃

我们有一个著名的国产动画片是“三个和尚”,讲的精神内涵恰巧和我们中国人受到的教育历程是非常相似的,这可能是2560年前孔子在济宁曲阜自家小院里写《论语》的时候所没有想象到的。

一个和尚自己挑水,相当于你没有其他选择的学生时代,你作为一个个体只好接受学校、老师、家长共同进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这还不包括你必须上的奥数班、舞蹈班、钢琴班等等五花八门跟你个人兴趣没有关系的但是目的又如此明确的内容,这个目的就是得到更高的分数,进入更好的学校,可以最终上一个更好的大学,好象人生的目标也叫一帆风顺了,当然不能告诉你前面还有万丈丈深渊和无数前人和后人挖的坑等你跳;当然我们最接近的古人从事的是八股文和范进中举式的枯燥与癫狂。一个和尚每天的生活是如此简单,日出挑桶下山(背着书包上学),日落挑水回寺(念一天的书,累的步履蹒跚,小脸草绿的回家),倒也不用操心太多的事,除了书包太沉毁点身体、考试分数太低挨方丈和住持(老师和家长)的骂之外好像一切还太平。

到了又来了一个和尚,有两个和尚的时候,生活立刻显得轻松而快乐,每天的太阳好象和昨天都不一样。这个时候的感觉是有人和他一样经历了,一个人挑水的无奈与痛苦,共同享受轻松的快乐时光,这就像我们走进大学时代,每天期待着跟人聊天,分享过去的悲惨考学时光和共同憧憬接下来数年的快乐人生。这相当于古人经过科举进了翰林院,虽然不一定有张好古能一个字不认识仅靠算命的瞎编和无知者无畏的精神就连过科举、翰林、还能凭着关键“下半身”的魏忠贤和一根筋的崇祯皇帝连升三级的好运气,但是起码有皇粮吃了,衣食起码无忧。这个时期,因为年届十八,人也大了,家长和老师各怀心腹事也对这些青年男女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大学时代是个让无数孩子第一次享受到了自由是什么滋味的时代,所以有些极端的,因为对父母的怨恨而远走他乡逃离监视的视线,也有的,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希望到广阔的天地去撒欢的(贫嘴张大民同志的五弟)。两个和尚大家过去痛苦经历相同,现实愿望一致(都想充分以轻松的心态每天细细品尝自由之水的甘甜),未来憧憬无限(当然碰到更多的和尚以后的更多问题和烦恼此处不便多想)。

终于来到了三个和尚的时代,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肯定的,可是孔子没有义务告诉我们,今天这些社会大讲堂的老师们,可不像过去那样拿着戒尺打一下各位小和尚们的小手心就完事般轻描淡写,而是直接拿着铁锨木棍的血淋淋的教育者,要不有些刚快活完四年出来的青鸟们被劈头盖脸的一顿暴打又赶紧回去读研究生去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结果是每个人,个人利益无法自我最大化的必然产物,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在今天我们中国人的社会是如此尖锐和突出,孔子的谦恭礼仪只能流于对于周礼的表面模仿,实质是竞争日趋表面化不择手段化。春秋时代大家进行的是公平的战争,受伤就终止战争,投降则更宽大的理念,到战国就是渡半而击之的出现,而在祖国的一个特殊时期批评和屏弃孔子学说,彻底把中国人的道德底线打个粉碎,剩下的就是互相猜疑,尔愚我诈,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互信任,互相学习和互相促进也荡然无存,所以在今天这个网络相对自由的空间环境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为一个观念的相互漫骂而不是友好的争论真理。所以,今天在我们这些父母和学校温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走向社会的时候显得过于茫然了,经常我们看到的是现实中极端不自信让一大家子陪着去招聘的、相亲的,网络中又极端的轻信,其实这就是祖国特殊时期对于孔子道德观念和学习观念的颠覆带来的隔代恶果,

今天我们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提倡相互学习,相互信任就是避免出现中国人群体无法合作,无法促进相互只知道拆台,最后只能大家都没的吃的恶果的不断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